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渊明的魏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拟挽歌辞》中对死亡的思考正体现了他的“委运任化”的死亡观。本文结合魏晋文人创作挽歌诗的习惯和特点,试着分析《拟挽歌辞》所反映的死亡观和陶渊明思想的结合,论述《拟挽歌辞》在写作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挽歌,集文化和文学于一身,有着独特的魅力.挽歌与音乐紧密相连,哀挽之音感人是挽歌被纳入丧葬礼仪制度的重要因素;丧葬文化赋予了挽歌哀生悼死的意蕴,体现出古人生死观念的变化;行为挽歌与诗体挽歌的交织使挽歌在魏晋绽放出奇美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挽歌考     
挽歌是一种哀祭文体,集文化和文学于一身,因其悲哀感人的曲调,被丧礼所用。后成为丧葬礼仪制度的一部分。从此,挽歌就与哀生悼死结下了不解之缘。挽歌的判断标准与丧葬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挽歌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4.
挽歌是古代丧葬礼仪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哀挽文学的一种特定体裁。但大多数挽歌是在丧葬过程中由乐队演奏的。挽歌镌于碑石者 ,甚为少见。新近出土的唐代墓志中 ,有一批挽歌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唐诗文献。这类挽歌主要有两种类型 :刻在墓志盖上的挽歌和墓志铭中的挽歌。这两种挽歌 ,无论是作者和哀挽对象 ,还是内容与形式 ,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唐代挽歌与唐代丧葬制度、礼仪习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也是我们认识并了解唐代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以新出墓志所载挽歌与传世挽歌进行比较研究 ,有助于认识挽歌特殊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挽歌与纪念》以其巨大的形式空间和丰繁驳杂的表达意象深受读者青睐。《挽歌与纪念》是诗人阎志在多年文学积淀后精心打磨出的一部反映个人心路历程、反思时代变迁的长诗作品,诗中有个人成长史的描写、精神逃离与回归的重塑,有现代性的反思,也有诗人对诗歌艺术形式与结构的匠心独运。在回忆过去、反思当下、追寻未来的诗歌基调下,《挽歌与纪念》表达了更加多元化的声音诉求。  相似文献   

6.
挽歌是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薤露》、《蒿里》这两首乐府古辞经历了从挽歌到丧葬仪式的过程,在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乐府诗《薤露行》、《蒿里行》.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是曹操的《薤露》、《蒿里行》.在此过程中既反映了文学如何从实用走向抒情,又借此演变体现出挽歌在文学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俗作为人类的一种传承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充斥干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个作家真实反映生活,就离不开民俗的描写。陶渊明亦不例外。从其大量诗文的字里行间,可以窥测到一幅幅生动的风俗画图;可帮助我们正确领悟其思想感情,深切体味其艺术匠心。一、民俗事家中的思想寄在陶渊明诗文中,民俗事象经常充当其寄寓思想感情的载体。象《挽歌诗》中对丧葬习俗的描写,便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观。挽歌,即葬歌。相传最初为拖引柜车的人所唱。晋代习俗,人死了,亲朋多唱挽歌,以示哀悼。这在《晋书·礼志》中就有记载:“汉魏故…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在临终前写过一组《挽歌诗》,他设想自己死后的凄凉境况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这里问:陶渊明的“亲戚”是谁?“亲戚”指哪个范围里的人!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1978年版)说:“亲戚——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陶渊明诗中“或余悲”的首先应该是他的家人,不是“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外人。现代汉语的概念套不进古代诗里去。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陶潜《挽歌诗》三首,是凭籍了魏晋佛教“三世”神学想象才得以突破我国千百年来的《诗》《骚》传统,于现实人生之外另辟出一“幽冥”鬼世界来。抒写其前所未有的奇思妙想,使之成为了千古绝唱的浪漫主义杰作。  相似文献   

10.
挽歌是一种哀祭文体,其传统源远流长。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命危浅,文人开始大量创作挽歌。这些挽歌是士人对于生与死思考的艺术反映,由于他们的出身、地位、文化传统、人生观不同.其心态也表现了多元性。  相似文献   

11.
汉乐府中存有一些当时用于演唱的挽歌曲目,如《薤露》、《蒿里》、《梁父吟行》等。这些挽歌歌辞能够在丧葬活动中实际演唱的情况,一改先秦"禁乐"的丧葬制度,佐证了汉代挽歌送葬的丧葬礼制。汉代挽歌之所以能够纳入丧葬礼制中,一是与董仲舒提出新的儒家礼乐观有关,他否定旧礼,为民间存在的丧仪风俗争得了合法地位;二是因为汉代挽歌具有一定的仪式功能,如安慰死者,规范活人的行为,维护上下尊卑的秩序等。  相似文献   

12.
挽歌是一种哀祭文体,其传统源远流长。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命危浅,文人开始大量创作挽歌。这些挽歌是士人对于生与死思考的艺术反映,由于他们的出身、地位、文化传统、人生观不同,其心态也表现了多元性。  相似文献   

13.
《挽歌与纪念》是阎志很有影响力的一首长诗。此诗以哀婉的笔调记录了个人成长历程中的渴望与遭遇,描绘出了中国城乡社会令人担忧的整体图景,上升到了时代寓言的高度。寓言化的写法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但在叙述方式、象征指向等方面也存在着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14.
从对后世文人挽歌诗的影响方面来说,《薤露》、《蒿里》要比《虞殡》、《绋讴》大得多。挽歌诗实际滥觞于《古诗十九首》十三。大量的挽歌诗中都或多或少用这种方式表现出了对丧葬礼俗的参与。  相似文献   

15.
挽歌通常是作为死者送葬的歌曲使用,表达生者对于死者的怀念与哀悼之情.但挽歌体制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到东汉时,出现"以挽歌为乐"的现象,尤其是到魏晋六朝时期怪异而复杂现象越来越多.魏晋时期正处于起承转合的重要阶段,出现新的衍变,这与玄学、佛学的兴盛、魏晋文人风尚等有着莫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当代动物叙事创作中,以动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叙事基点进而揭示动物物种所面临的举步维艰的生存绝境,从而表达一种强烈的末世"挽歌"情结,这几乎可以看做是最为常见也最具代表性意义的一类主述模式表达。文章正是立足于从具体的叙事语法、艺术规范、主述框架等艺术形式层面的考察,以及根基于伦理指向、情感范畴与价值旨归等思想内容层面的深入探讨,以求从更为全面与科学化的意义上去审视这一特殊的"挽歌"类叙事类型。  相似文献   

17.
吴 云 :《二十世纪陶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石川忠久《陶渊明研究法》(1 )汪榕培《让陶渊明走向世界》(2 )龚 斌《新世纪瞻望 :再创陶渊明研究的辉煌》(3 )沼口 胜《关于〈拟古〉 (其三 )诗的寓意》(4 )李文初《读〈拟挽歌辞三首〉札记》(5)矢山鸟美都子 《关于中国古诗中的“柳”形象的演变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6)邓安生《陶渊明的“任真”与陶诗的自然本色》(7)今场正美《陶渊明〈闲情赋〉考》(8)赵治中《2 0世纪辨析陶渊明“忠愤”说述评》(9)上田 武《陶渊明和束皙》(1 0 )魏正申《日本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述评》(1 1 )李剑锋《加…  相似文献   

18.
华兹华斯曾在《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里,引用托马斯·格雷的诗作来说明18世纪的陈词滥调妨碍了诗歌表达真情实感。而基于对《墓园挽歌》的文本研究,认为《墓园挽歌》包含了华兹华斯诗学的三个哲学元素:(1)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2)超越理性的想象与情感论;(3)返璞归真的人性哲学。这表明《墓园挽歌》在从新古典主义文学过渡到浪漫主义文学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正是这位充满感伤情绪的古典主义者在18世纪中叶传达了后来华兹华斯、柯尔律治等人要大力宣扬的浪漫主义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离开人间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认真、全面地评述他的《饮酒》诗的论者并不多见,而从他二十首《饮酒》诗中,仅摘录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几句,或至多援引一首诗作为论据,便认为陶渊明“静穆”、“悠然”者,历代有之。笔者在本文中欲对陶渊明的二十首《饮酒》诗,做一次综合探讨,以便对这一组诗和陶渊明的为人作出较全面的评价。陶渊明的《饮酒》诗主要反映了他哪些思想情绪,从诗前的小序便可以看出其大概。其小序有云: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以他独创一格的田园诗享誉后世 ,但他的《拟挽歌辞三首》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最近展读再三 ,觉得有几个问题 ,前人虽已涉及 ,实际上并未真正解决 ,有必要继续深入探究。(一 )关于《拟挽歌辞三首》的写作时间。这个问题 ,自宋人王质 (《栗里谱》)、吴仁杰 (《陶靖节先生年谱》)等人认定该诗与《自祭文》写于同时 ,即元嘉四年 (42 7)九月以来 ,至今几成定论。① 然而 ,这个结论是值得怀疑的。人们相信《拟挽歌辞三首》作于元嘉四年诗人临死之前 ,是因为该诗有“严霜九月中 ,送我出远郊”二句 ,与《自祭文》说的“律中无射”正相偶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