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品概述 自动防暴气门针属于"事前主动"型安全保护装置,即在汽车高速行驶、急刹车、阳光暴晒时使轮胎气压自动调整在标准值之内,确保轮胎在行驶过程中始终处于安全状态(该产品配有专门的补气工具,以防轮胎气压不够时使用),可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2.
很久以前,有个小天使,名叫生气。它的脾气很坏,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它每生一次气,身体就矮一截。尽管如此,它还是天天生气。  相似文献   

3.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患伤风感冒、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如果平时经常给小儿做保健推拿,则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和提高抗病能力很有好处。这里介绍一套简便、行之有效的推拿手法,每晚睡前做1次,适用于1—7岁的小儿,对1—3岁的小儿效果尤佳。大家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4.
正在工作之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呼吸运动,增加耐力,可减少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长呼气全身肌肉放松,先练呼气深长,直至把气呼尽,然后自然吸气。呼与吸的时间比为2∶1或3∶1,每分钟16次左右,以头不昏为度。腹式呼吸一手放胸前,一手放腹部,吸气时尽力挺腹,  相似文献   

5.
每到年底,新华社便按例要评选出当年度的国际、国内十大新闻.然而,人们怎么也没想到,就在评选结果即将揭晓2003年的日子只剩下最后8天时,重庆市开县川东北气矿“12.23“井喷特大事故以毁灭243条鲜活的生命为代价,“挤“进了国内十大新闻之列.……  相似文献   

6.
“气”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从先秦诸子的论述,经由汉代董仲舒、王充等人的发展,直至北宋张载,逐渐建立了气的“本体化”向度。程、朱通过理气关系的讨论,构建了气的“理本化”向度。方以智援西学入气,而后严复又对中国古典气论进行了重构,“气”逐渐嬗变为一细微、有质量、有广延性的物质粒子,发展了气的“科学化”向度。古今以来,对气的不同理解,是其内在演进的动力之源,“气”之“整体关联”是其自在性的根源,“体用不二”是气内在的固有属性,“对立和谐”是气生生不息之过程。气之发展不仅体现在对“气”的认知与实践“气”的“性”“理”上,也体现在“气”范式的“生生”转型发生上。  相似文献   

7.
检查车况做到"围着车子绕一圈,蹲下身子看一看,打着马达再看看""围着车子绕一圈"主要是检查轮胎气压是否正常,轮胎花纹是否磨损过大,轮胎上有无扎着铁钉、卡着石子;"蹲下身子看一看"是看车底有无漏油和漏水的迹象;"打着马达再看看"主要是看看仪表盘各仪表工作是否正常,听一听发动机有没有异常的响声。系好安全带必须系好安全带,不仅驾驶员要系,副驾驶座和后排乘客也要系。当车速超过100千米/小时,如果发生事故,不系安全带的死亡率非常高。  相似文献   

8.
《家庭科技》2006,(3):34-34
红枣,又称大枣,是我国著名特产。红枣的营养极为丰富,据专家测定,红枣不仅含有糖类、淀粉、脂肪、蛋白质,而且还含有维生素B_2、C、D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鲜枣中含的维生素C为百果之冠,每100克含维生素C高达540毫克,比苹果高100倍,比梨高140倍,故有“天然维生素C丸”之美称。常吃红枣有养血、强身之功效。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大枣气味甘平,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久服轻身延年。”故被誉为“益寿果”。  相似文献   

9.
每年阳历4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清明节气中,不宜食用“发”的食品,如笋、鸡等.春季正是冬笋、春笋相继上市的时节,笋味鲜美,人多喜食.但它性寒,滑利耗气.《本草从新》说: “虚人食笋,多致疾也.”人有痼疾,其气多虚,食笋更耗其气,因虚而益虚,易于发病,引起咳嗽,导致咯血、哮喘复发.鸡能动风助肝火,春季正值肝阳上升时节,食鸡就易动风助肝火,引起肝木偏亢,每多导致迁延性、慢性肝炎及高血压等病复发.可多食些柔肝养肺的食品,如食荠菜以益肝和中,食菠菜以利五脏、通血脉,食山药以健脾补肺.  相似文献   

10.
消气歌     
事不顺心消“怨”气, 生活琐事消“闲”气, 心有烦恼消“闷”气, 受到委屈消“怄”气, 遇事受挫消“泄”气, 困顿潦倒消“蛮”气, 声誉受损消“怒”气, 名利无缘消“疑”气, 失意之时消“丧”气,  相似文献   

11.
吴廷翰,明朝唯物主义思想家。道即气、“理即气”的思想,是他唯物主义思想的支柱。首先,他肯定气为万物之本原。自然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世界上除了混沌之气,别无他物。“天地之初,一气而已矣。”气为万物的始祖,众物的根由。“气之混沦,为天地万物之祖。”人物均由气生,气是万有构成的因素,“一气流行,生人生物”。承认世界的物质本原,世界多样性统一于物质的气,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朱子用阴阳二气去解释"鬼神"。鬼神是"二气之良能","屈伸"是"二气之良能"的重要表现。鬼为阴、为屈,神为阳、为伸,良能体现的是二气能屈伸、会屈伸,良能强调二气自然能屈伸。良能突出了气的能动性,这一能动性在朱子那里表现得十分复杂,屈中可以有伸,伸中也可以有屈,屈伸的复杂性展现了二气的"灵"。气的屈伸的复杂性也造成了鬼神的不同分类,我们可以从气的屈伸状态理解朱子对鬼神的分类。  相似文献   

13.
一、气结构原初基本规定 先秦时对气的结构已有基本规定,这种规定是以后各家气论的基础。 伯阳父气序结构 西周末伯阳父认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于是有地震。”(《国语》)伯阳父在此对气结构作出了两条重要规定:(1)气的基本结构是阴阳。此  相似文献   

14.
管仁福 《齐鲁学刊》2013,(1):123-127
在苏轼的作品中,多有"气"的叙写。这诸多"气"的语意蕴涵非常丰富,既有对自然物质之气的描述,也有对生命生理之气的体认,而更多的是对人文思想之气的传达。人文思想之气从哲学层面反映了他以气为本体的自然观;从政治层面他崇尚和气,表明其向往社会太平和谐的政治理想;从道德人格层面和文学艺术层面他欣赏英气、豪气、浩然之气、逸气、才气、神气、词气等人文精神之气,表现了他人格审美和艺术审美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氢”字不仅仅是对中国之“氨”的简化,它也包含着对中国之“气”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系列混乱现象的整理与超越意识。日本之“气”有“け(ke)”和“き(ki)”两种发音,代表了对中国之“气”理解与接受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け(ke)”表现的是古代日本人对中国之气的抽象性内涵的接受惶惑;“き(ki)”则将中国之“气”这→宇宙天地人生的本体概念,具象化为人生化、情绪化的具有描述与形容功能的词,并衍生出数量上远远超过汉语的“气”字词组。从语义的角度看,中国之“气”经历了四个发展演进的阶段:有形的云气之气(天气)→抽象的元气(宇宙本原之气)→人之气→文之气;日本之“气”则有“云气之气→可感知的神灵之气→人之气”三个阶段,它解构了中国之“气”的抽象化、本体论的性质,但未能实现从“天气”、“人气”向“文气”的延伸与转换。因而,与中国古典文论“以气论文”的“文气”论的深厚传统有所不同,“气”在日本文论中使用较少,且概念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16.
谶纬与元气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气”的概念,从来未形成“气候”,也未被纳入哲学范畴。曾出现过有人把气看作一切物体的始基的观点,但被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说排挤出了哲学概念。东方的中国则不然,气的观念,渗透在意识、生活各个领域。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用“气”来解释自然,评品人事。有哲学的精气论、气一元论、道气一元论、气化论,气本论等等。至于文学艺术中使用气这个概念的。更是比比皆是,不一而足。先秦儒家的孔子不谈气,倒是春秋时的道家创始人老子,把“气”纳入了他的形而上学的哲学范畴。后来的宋尹学派提出了“精气论”的观点。《庄子、知北游》篇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这种认识,显然是把气当作生成万物的范畴来看待。可以说,把“气”确定为本体论的基本概念的,最终恐怕是非庄子莫属。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作为宋明理学史上具有总结性特征的思想家,在理气论上,坚持以气为本的气本论,理是气之理,理气不分先后,理是气之节文的主张,以理气论为前提,在人性论上,他细致分析了气、质、性的关系,认为气质之性乃是气质中之性,气日生日成,性也日生日成,并提出理欲统一,情欲非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先回顾一下先秦儒道两家关于气的主要见解。孟子曾专门讨论气与志的关系,他以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说他自己的所长在于“养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  相似文献   

19.
颜元(公元1635年—1704年)是我国清初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批判家宋明理学唯心主义的杰出代表。颜元针对程、朱、陆、王的“理在气先”、“理为气主”和“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唯心主义理论,提出了“理气融为一片”(《存性编》卷二)和“理即气之理”(《存性编》卷一)的唯物主义气一元论。颜元认为,气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理是万物所以然的规律,没有离开气而单独存在的孤立之理,理“无非是气之理也。”(《存性编》卷二)有气则有理,无气则无理。颜元依据唯物主义气一元论的宇宙观,建立了他的人性论。颜元认为,人禀气而  相似文献   

20.
荀子的气论思想是在综合了儒道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他认为气可以划分为自然意义上的阴阳之气和人身意义上的血气,并且血气是阴阳之气坐落于人身上的存在形态。根据这种认识,荀子的气论思想展开为两个逻辑序列:自然界之气(阴阳之气)-万物-人身之气(血气)的自然生成序列和血气-形体和心神-人性的人身内在序列,并且在后一序列的基础上确立了人性恶的论断和与之相关的修身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