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构建旅游产业成长与新型城镇化耦合系统指标体系,利用湘西地区1998~2014年相关统计数据,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湘西地区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8-2014年间,湘西地区旅游产业成长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呈增长趋势,各市州的耦合程度低是阻碍区域耦合协调度增长的重要因素。由于受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制度与产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湘西地区耦合协调度等级呈现出北部优于南部的格局,旅游产业成长的差距成为区域内耦合协调度等级空间分异的主要贡献因子。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是检验城市群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以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为切入点,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就长株潭城市群在2010—2018年期间的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分异展开具体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总体维持在耦合协调发展阶段,达到了较高水平的生态城镇化;长沙市的核心效应明显,领跑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城镇化进程,同时长株潭城市群三市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有些区域差异;其三个城市或存在城镇化滞后与生态环境滞后等问题,延滞了其生态城镇化进程.未来推动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城镇化须以"两型社会"为引领,以"生态绿心地区"为生态示范,以绿色工业提升城镇化质量,将长株潭城市群三市打造成为以绿色为底色的现代化、生态化、一体化的高质量城市群,为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的推进提供强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从经济、人口、社会、环境、城乡统筹五个一级指标出发,科学地选取二十个二级衡量指标来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以安徽省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GRAY)对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找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指标。最后,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单纯的城镇化发展已不能满足现在的发展要求,新型城镇化应运而生。为客观评价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完全客观地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对中部六省2006—2015年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深入分析各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来看,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最好,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他五省发展过程都不理想,整体呈下降趋势。第二,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来看,湖北省最好,河南省最差。第三,各省新型城镇化有其各自的发展特点。因此,各省应因地制宜,积极寻找对策,发展各自独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第八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新型城镇化成为其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支撑。根据沈阳经济区城镇化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其现阶段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特征,研究发现沈阳经济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城镇化水平滞后与虚高并存、新型工业化市场推动力不足、宏观设镇制度阻碍小城市合理发展、生态环境承载力脆弱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运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效率进行评价和动态分析,并进一步运用ArcGIS10.2对新型城镇化效率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效率整体不高,区域发展差距较大,总体呈现出下游高于中游,中游高于上游的态势。同时,新型城镇化效率水平的增长趋势并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市依赖技术进步,较高的省市依赖技术效率;从空间上看,效率变化明显,效率值总体上呈现出由下游到上游递减的分布特征,各省市新型城镇化效率分布呈现显著集聚特征,非均衡分布态势已较为突出。因此,要加强地区间交流合作,均衡区域发展,注重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新型城镇化效率。  相似文献   

7.
新疆城镇化的发展对加快新疆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及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分析新疆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主要从自然条件、产业政策、地域差距以及宗教文化四个方面的现况及对新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与新疆的实际相结合提出新疆城镇化的发制约因素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指出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资金投入不足、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及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等瓶颈。归纳总结了阻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瓶颈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计算得到阻碍新型城镇化发展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并运用灰色评价理论,建立了基于AHP的灰色综合评价模型,消除偏差影响因子,找出阻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消除阻碍新型城镇化发展最大瓶颈的针对性策略,为新型城镇化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改进和发展小城镇需要从基础配套设施着手.以小城镇配套设施为研究对象,基于建制镇数据,从教育、医疗等方面选取相关指标,运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比研究各省配套设施水平、差异性以及各指标的关联度.结果显示,各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存在一定差异,显示出不均衡性,且各项指标都显著影响小城镇配套设施水平,经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小城镇发展.以期为今后特色小城镇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为小城镇配套设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0.
该文运用灰色关联模型,采用2006—2015年相关数据,对新疆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关联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促进新疆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城镇化与服务业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生产服务业和流通服务业产值增长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强于社会服务业与个人服务业,但生产服务业和流通服务业就业拉动十分有限,社会服务业就业贡献显著高于其他服务业;新疆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作用日益凸显,与传统服务业关联性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动力因素,本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分析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从外源动力、内源动力、政府动力和市场动力四个维度测度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动力因素.研究发现:研究时限内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较低;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全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具有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特征;外源动力、内源动力、政府动力和市场动力共同推动了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本研究为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12.
入境旅游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域,在2010—2019年湖南省十年入境旅游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基尼指数、首位度指数和泰尔指数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湖南省近十来年入境旅游时空差异和格局演变,并运用SPSS24.0软件中的皮尔逊相关系数法与地理探测器对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做了相关分析.得出结论:1)近十年来湖南省各市州的入境旅游业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2)湖南省入境旅游发展不均衡的格局比较稳定,各市州区域差异较大,且从2013年起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3)湖南省入境旅游时空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在影响入境旅游规模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旅游资源禀赋.  相似文献   

13.
14.
城市化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是各种因素综合推动的结果.科学把握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演进规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国内外城市化发展历史过程及城市化研究进展可以得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因素既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要素流动,也包括由集聚效应产生的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带来的支撑条件改变和制度及政府行为产生的引导和协调作用.推动城市化的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化质量,是当前中国城市化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中国城市化正处于由中前期向中后期转变的关键时期,促进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必须科学认识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演进规律,厘清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以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的双向作用关系为切入点,选取2001-2014年的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的数据,计算中国大陆31省(市、区)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并采用聚类分析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关系的时空差异。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土地财政状况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将全国31省(市、区)划分为经济和城镇化水平高、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小(高度协调),经济和城镇化水平较高、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大(中度协调),经济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大(勉强协调)以及经济和城镇化水平落后、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小(低度协调)4类区域,进而分析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关系存在时空差异的原因,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优化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关系的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严防城乡收入两极分化态势加剧是切实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对1990—2015年中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总体呈现"双峰型"波动态势;西部地区ER指数始终最高,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低;依据ER指数划分的各极化类型区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且在样本年内变动明显;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呈"倒U型"关系.从全国整体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政府行为有助于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开放和基础设施建设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收入两极分化;从分区域视角看,部分因素的影响效果在东中西部地区间有所不同.为改善城乡收入极化态势,须在把握总体演进阶段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旅游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在利用"自下而上"法对黄河流域旅游业碳排放量估算基础上,采用DEA-Malmquist指数、重力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对黄河流域10年间的旅游业绿色生产率时空演变进行探讨,并进一步运用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0年间研究区域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以11.3%的增长率上升;2)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为进步型;3)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2007—2008年间呈现出东西高中间低特征,在2011—2012年间呈现出中间高东西低的格局,2015—2016年除山东处于上升状态外,其他省份均呈现负增长;4)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重心总体上先偏东北再向东南方向移动,标准差椭圆主要位于黄河流域的中东部地区,呈现先扩散后趋于集聚态势;5)旅游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各省区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较强,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