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7 毫秒
1.
罗滋池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1):135-137
读贾平凹的<秦腔>,立马就想起女娲造人的神话.盘古开天地,女娲创造人类之时,人就是被用泥捏出来的.一开始,女娲捏得精致,后来累了,用根柳条儿沾上泥,就地一甩,也都成了人.泥土的本性就成了人类最本真的特征.<秦腔>中的这些个农民大概就是女娲一柳条子甩出来的人儿,粗手粗脚,面目含糊,线条粗犷,行动想要大刀阔斧,却因浑身沾满泥浆,一走一甩一串泥点子. 相似文献
2.
李舒琼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6):47-49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乡土作家,其作品乡土情结浓厚,忠实反映了商州地区的民俗生活和民俗文化。代表作《秦腔》艺术性地展示了城市化背景下的商州农村,通过对清风街这个小村镇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人的困惑与眷恋,表达了黄土地上的人们在寻找生命情感归宿和精神寄托过程中的迷茫与失落。《秦腔》用细密朴实的叙述反映了变革中的中国乡村的本真生活情境,试图对当今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与迷茫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李扬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2):52-54
贾平凹非常注重小说语言的使用,他在《秦腔》中穿插了许多能造成音乐性的手法,如对于叠字和拟声词的频繁运用、对特殊用意词语或句子的有意反复、对短句间或夹杂长句的大量使用以及对秦腔戏文内容和简谱的直接引用等。运用这些手法,表现了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和深刻的感染力,使《秦腔》的语言具有了同戏剧秦腔一样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4.
肖云儒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2):64-68
用简谱和锣鼓经把秦腔音乐写进小说,将时间艺术溶进符号艺术之中,以揭示性格、暗传情绪、营造氛围、凝聚秦人秦地的生命呐喊和文化魂脉,是《秦腔》的一个创造性探索。《秦腔》通过日常生活的描绘,呈现了当代农村在历史与道德、经济与人文坐标上的错位,表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权力体系和族缘缘体系交叉互动的复杂关系;如数家珍地描绘当下农村生活的原发状态,既将时代风云稀释为家长里短,又在这种描绘中渗进了许多灵悟的元素,不妨称之为灵智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长篇小说《秦腔》的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初,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在《收获》分两期发表,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此作一出,即在读书界和创作界激起了广泛的反响,京沪两地批评家也迅速做出反应,并分别召开了气氛热烈的研讨会。上海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的部分研究生,在导师王鸿生教授的主持下,通过认真的阅读和讨论,撰文就贾氏的这一新作进行了笔谈。 相似文献
6.
马军英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1):139-141
贾平凹在小说<秦腔>的叙述上主要是采用了主人公疯子引生的视角,由引生讲故事,讲他的所见所闻,讲他自己的梦幻、经历、感受.但是,在许多地方,视角发生了变化,有时却采用作家自己的全知全能的视角,有时采用了其他主人公如另一男主人公夏风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王鸿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1):134-135
<秦腔>对于我们习惯的批评方法来讲,的确构成了挑战.在进入这个作品时,我们不会有什么知识的或语言方面的障碍,但却需要极大的阅读耐心才能被吸附进去,因为它完全不依赖小说通常要依赖的情节、悬念和思想,生活本身有多么芜杂和散漫,它就有多么芜杂和散漫.这就造成了一种奇特的反差,作品的叙述极为明白晓畅,气息上浑然贯通,但进入文本容易,出来后该怎么来看待它却连一些专业读者也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8.
胡国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1):137-139
在这本小说里,始终可以感觉到夏家作为清风街最大家族的强大在场.值得注意的是,夏家的最长一辈--天字辈的名字:仁义礼智.以孔子五德(取前四德)命名.对家族的认同在宽泛的意义上就是对文化(这种文化对于中原汉民族来说就是儒家文化)的缅怀和信奉. 相似文献
9.
邹范情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1):143-145
那天你看见嫣红翠绿的幕布上,"秦腔"二字落墨极重,刺得你眼睛发痛.戏还没开演,一个男人躲在幕布后面,自顾自地讲起话来了--"要我说,我最喜欢的女人还是白雪."干干净净一个人,简简单单一句话--是白雪,还是白雪,一直是白雪,至死都是白雪,怎么能就不是白雪了呢.恍惚间,很多年的时光,一溜眼就过去了,任凭他咿咿呀呀地唱,唱不尽一段肠牵肚挂. 相似文献
10.
李旭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Z1)
人类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抗争中表现出悲剧精神。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就渗透着这一精神。它全景式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凋敝现状和乡村文明一步步衰落、崩溃的过程,呈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表现出崇高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1.
从"雅言"到《秦腔》:无望的回乡——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雅宁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4):65-68
从“雅言”到“秦腔”,是乡土中国边缘化的写照。贾平凹的《秦腔》正表达了这种无望的精神回乡。回乡主题使日常生活琐事原生态成为《秦腔》的叙述主体。秦腔简谱和锣鼓经是《秦腔》重要的意义符号和形式符号,其隐喻含义是传统农耕文化。小说主要人物夏天智和夏天义表现了作为剧种的秦腔文化精魂和作为秦地文化的秦人性格。小说以疯子、阉割者作为叙述者,抛开了传统文化、父权文化桎梏,以这种“他者”视角的审视,使我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思考获得了异质文化审视下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文化冲击。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小说《秦腔》描写的乡村家族文化在现实中的遭际。受社会、文化、道德等因素的制约,家族及家族文化体系从根本上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和条件。所以,当下的乡村家族文化处于一种历史性的消解过程中,最终导致了乡村象族文化精神的丧失。 相似文献
13.
从《高兴》看贾平凹小说风格的新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兆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2):51-54
贾平凹的小说《高兴》讲述了一个离开土地的农民进入城市后的生存状态,小说的主旨在探讨离土的农民,如何在城市扎根。《高兴》是一部标志着贾平凹创作思路和叙事风格发生重大转变的小说,它没有像《废都》《怀念狼》甚至《秦腔》那样,继续他的颓废、挣扎和怀乡,而是掉转手眼,通过褪尽铅华、隐去技巧、简约而索朴的叙述,宽容而微笑地捧出他对城市和生活在其间的下层人的柔软和温暖;《高兴》体现了贾平凹从尘世挣扎和心灵搏斗,走向了顺乎自然的静观,脱去了纷乱变形的精神意象,走向了清澈而唯美的简约写实,实现了对他早期朴素创作风格的超越式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福克纳在小说的叙事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使小说的创作进入全新阶段,对小说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贾平凹在20多年的文学创作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磨练自己的叙事技巧.同时,他能以谦虚的态度不断吸取前人的叙事经验.二者在叙事上既有差异,又有共性.福克纳始终坚持乡土叙事,精心营造着“约克纳帕塔法”这个独特的乡土世界;而贾平凹在去乡和还乡之间游走,其故事文本始终关注乡土世界的芸芸众生.二者尽管在叙事视点上不同,但他们始终关注社会底层的人情冷暖,体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世纪乡村的变动,贾平凹适时创作了长篇小说《秦腔》,以“秦腔”为中心意象,描绘了新世纪乡村各个层面的真实图景和民间传统文化的衰败,体现了贾平凹对新世纪乡村的人性关照和整体反思。在《秦腔》中,贾平凹通过乡村经济层面的贫富差距和村民思想观念层面的现代转变,呈现了当下乡村的真实生存图景,这是乡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变迁,也导致了乡村传统道德的崩溃和民间文化的衰落。贾平凹唱出了一首民间文化的挽歌,试图重新建立新的乡土审关想象和言说方式,对以往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面对新世纪乡村的变动,贾平凹适时创作了长篇小说《秦腔》,以“秦腔”为中心意象,描绘了新世纪乡村各个层面的真实图景和民间传统文化的衰败,体现了贾平凹对新世纪乡村的人性关照和整体反思。在《秦腔》中,贾平凹通过乡村经济层面的贫富差距和村民思想观念层面的现代转变,呈现了当下乡村的真实生存图景,这是乡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变迁,也导致了乡村传统道德的崩溃和民间文化的衰落。贾平凹唱出了一首民间文化的挽歌,试图重新建立新的乡土审美想象和言说方式,对以往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翟润蕾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1):117-119
本文借用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来解读和评论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文章首先讨论了柏拉图在"洞穴理论"中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分析对于理解和评价<小城畸人>有怎样的帮助,然后论述柏拉图对于真理的探求是如何在<小城畸人>中得以重现的.最后,文章分析了安德森的<小城畸人>在创作目的上与"洞穴理论"存在的差异,并通过这种差异探讨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对生活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的《秦腔》是一部21世纪的寻根之作。面对新世纪中国乡村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他再度踏上寻根之旅,成功地建树了故土的父亲意象:生命父亲(夏天义)、文化父亲(夏天智)、上帝父亲(引生),传达了他对乡村荒败现状和乡土传统文化委顿的深度忧虑和思考,彰显了作者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担负意识。 相似文献
19.
苗变丽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4):84-88
《秦腔》采取了一种"乡俗"的叙事策略。从文本时间特性方面看,细说慢写的风格形成了重复、弥散和绵延的日常性时间特征。对人物产生实际影响的,是日暮晨昏、节气变化、寒暑交替,这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但同时作者又采取了两种方法来超越日常时间庸常性的拘囿。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代生成性时间,二是疯癫叙事的手法。 相似文献
20.
商昌宝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86-189
《秦腔》自问世以来虽然受到各方的好评,甚至几近被公推为经典之作,但是文本中存在的题材内容的重复、叙事理论的老调、叙事(魔幻)手法的雷同和叙事材料的多次复制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并制约其走向经典。而通过这样的考察不难发现,贾平凹事实上早已陷于创作困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