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是实现我国德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诚善中学德育课程改革,以"诚善"为学校文化核心,生成办学理念"诚善修身,自主立人"及校训"至诚至善,至真至美"。通过学生自主管理,自发组织诚善文化活动、开发诚善校本课程,在打造诚善学校文化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幸福,为未来发展奠基,进而达到"立人"的目的,也是成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刘成惠 《科学咨询》2008,(12):85-85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适时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具体内容,有意识"渗透"德育,避免德育言之无物,空洞说教,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这要求使语文学科教学中具有了丰富的德育内容以及渗透德育内容的功能.本文在指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的同时,着重从课堂、课后的角度分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许嘉璐在首届亚洲地区教育大学校长论坛上说:"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文化,什么文化?贪欲.我们对人的教育,什么放在第一位?德育的教育,而不是给予赚钱的技能."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中学德育课程是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课程是课改的重要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实施素质教育"、"更新素质教育观念",它又一次彰显了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德育在人的全而发展中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新课改虽已进行了几年,但要真正实施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其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深刻领会初中思品新课程理念、把握好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6.
教育改革的春天已经来临,学校德育工作正面临一次全新的考验.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张扬学生健康个性,并且面向未来,注重创造,与时俱进,"新"务"实".求新,即用全新的教育理念诠释德育的"育"字,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新思想;务实,即彻底杜绝虚假德育,实现德育目标的多元化和德育实效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7.
学校的工作就是"育人",育人就是学校头等重要的工作.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职责.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做到"五育并举,德育领先"."四有"中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都必须通过德育教育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德育教育的宗旨是要把人培养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人,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因为在整个教育工作中,追求善的理念,造就美德才是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效提升学生德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落实德育为首的教育观念,结合多年工作实际,笔者认为重在"五抓".  相似文献   

9.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工程,而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过程中,学校正确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向德育管理要教学质量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德育工作新路子,务实真抓,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取得明显的德育效果,良好的德育效果又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使学校工作做到"德育"、"教学"双丰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际出发,提出德育既要强调德育的社会功能,更要突出德育在个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体提出了"人本德育,人人德育"的德育工作思路,并在德育实践中积极探索职业中学"人本德育"的内涵,"人人德育"的工作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管理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高校德育以一个关乎国家精神力量的角度被观察,被思考,同时又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结构被理解、被探寻;高校德育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也以前所未有的情感被问询、被求证.为此,我们应该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高校德育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两者的关系怎样,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高校德育如何影响和作用,成为本文论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张扬 《领导科学》2021,(1):127-127
德育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保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鉴于此,重视并加强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成为众多高校的共识。由陈少平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高校德育创新与文化建设》一书,就是从新时期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以文化育人的视角,对高校德育的有效开展进行了深入探究。该书采取的是论文合集的形式,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通过理论探索、实践育人、课堂教学、案例赏析、特色经验、创新发展几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对进一步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树人先树品,立人先立德。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酉阳自治县实验小学校坚持"和雅至正"的办学理念,秉承"乐·实·活·谐"的校训,以打造"四雅文化"为核心,践行"让生命快乐成长,为孩子幸福奠基"。不断创新德育方式,以"雅、细、实、长"为途径,引导师生求"真"趋"正",达到优雅而有修养,博学而有品位。  相似文献   

14.
德育思想是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人们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常将之概括为道德型文化或以道德为核心的文化,这应当是很中肯的。作为道德文化儒化的主导途径是德育,所以传统文化对德育的影响很大。本文将从儒家文化、家训文化、这两个方面来简述传统文化对我国德育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是衡量人才的首要标准;语文作为传统国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担当了不可或缺的的渗透作用,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实现语言、文字、文学的认知和理解、运用,曼应将其德育功能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智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许多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面对新问题,传统德育还是过死地依托课本教材,过多注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知识的教育.课堂上教师还是围绕着教学目的"讲道德",学生静坐"听道德","德"与"行"分离.这无疑是让学生在岸上练习游泳,一旦下水,结果可想而知.如果说德育生活化代表一种新的德育观的话,那么过去实施的学校德育则代表着传统的德育观.  相似文献   

17.
曹向利  孙坤 《决策探索》2007,(16):38-40
德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和道德境界的提升,促使成长中的人人格不断完善,良好的德性不断生成.这是德育的本真存在.德育课程实施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立足于学生鲜活的生活基础,变僵硬的道德教条的"灌输"为美好的道德生活的"体验",变单向的教学流程为师生双方的互动、对话.教师要从既定道德品质的教育者转变为学生品德发展的导引者,从学生外围走进学生中间.教师应改变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观念,本着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态度,把促进学生德性成长作为自己教学的唯一目的.这是"生活德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学校的工作就是"育人",育人就是学校头等重要的工作。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职责。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做到"五育并举,德育领先"。"四有"中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都必须通过德育教育来实现。我校在"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心"教育思想指导下,把德育教  相似文献   

19.
传统德育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即使是最民主的教师,也不可能使学生知无不言,因此,教师"受蔽"是常事.这也是传统德育的致命弱点.但是,如果运用网络中的一些工具和功能,可弥补传统德育中的这一弱点.由于现代网络工作具有匿名、隐蔽的特点,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特别是对有不良习惯的学生,利用网络更能打开他们的心扉.  相似文献   

20.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素质教育强调教育、智商、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育"并举,德育领先.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也是德育为先.有种说法是"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可见德育的重要.德育教育的最主要学科是政治课,如何利用政治课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特别是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