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曲折经历,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了《私营就业机构公约》后,国外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的合法地位终于被承认,劳务派遣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成为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目前,在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各种业态里,劳务派遣无论是从经营规模还是营业额方面都占有最大的比重。在我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服务行业门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劳务派遣业也迅速发展。在推进我国劳务派遣用工制度健康发展的进程中了解一下国外的情况,有助于我们从全球视角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吸取对我们有借鉴作用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引入一种新型的用工形式———劳务派遣。劳务派遣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配置形式,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资源利用的必然结果。本文重点分析了高校劳务派遣制度存在的利弊,通过与国外劳务派遣制度的对比获得启示,并提出了完善高校劳务派遣制度的具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高校劳务派遣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劳务派遣:规范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雇用和使用相分离的就业制度,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这一制度安排对于扩大就业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规范劳务派遣的发展,规制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是促进劳务派遣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劳务派遣与劳动者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务派遣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因素,但该制度在我国却没有获得良性发展。反而呈现出诸多乱象。现行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制度有一定的规定,但在实践中操作性不强,且未得到严格的执行。要真正实现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需要立法与司法机构共同发挥作用。此外。法律之外的社会规制对于劳动者权益保障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邱思萍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8-101
我国涉外船员劳务派遣的市场鱼龙混杂,各类船员机构恶性竞争,法律关系错综复杂,管理混乱,涉外船员的合法利益无法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有关涉外船员劳务派遣的成功立法经验,通过规范涉外船员劳务派遣相关合同并强制备案,提高船员服务机构的设立标准,明确船员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完善主管部门的监管机制,以维护涉外船员的合法权益,促进涉外船员劳务派遣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劳动合同法》与劳务派遣机构的法律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凤荣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18-19
我国劳务派遣机构数量庞大。许多劳务派遣机构缺乏资质、经营地位不明确、混业经营,损害派遣劳动者权益。《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机构予以规范和限制,有利于劳务派遣的发展,保护了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劳务派遣是现代劳务市场中一种典型的临时用工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大致经历了从立法限制到放松管制再到立法调整的转型。《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特别是共享经济下企业用工出现一些新问题,导致实践中名为派遣实质却为直接雇佣,或者名义上不是派遣但事实又属于派遣的用工混乱更为凸现。通过分析当前法律规定的不完善、行政规制的疏漏、司法救济的困境,我们认为对劳务派遣的实质判定的标准主要在于雇佣和使用是否真正相分离,应当将“雇佣与使用相分离”这一标准贯穿立法、行政以及司法整个过程,实现对弱势劳动者在实质法律关系下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9.
劳务派遣的失控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度上劳务派遣未能与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效衔接,在实践中劳动用工的国情和体制也有较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劳动合同法》修订的后续执行应当以推进同工同酬为中心,以强化劳务派遣单位监管为要点,并在此次修订的基础上,应当形成渐进式的劳务派遣规制路径. 相似文献
10.
论劳务派遣中被派遣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务派遣最大特点是劳动力的雇佣与使用的分离。劳务派遣发展,冲击传统用工方式,损害被派遣劳动者的权益。《劳动合同法》的施行,对规范劳务派遣、保障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包容性增长"要求一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劳动者。劳动者就业质量的不断提高既是一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一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国内劳务派遣工就业质量状况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国内派遣工就业质量水平相对低下,表现为收入保障水平低、就业稳定性差、人力资本积累受阻、就业现实和就业意愿匹配程度弱等有悖于包容性增长要求的特点。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加强劳务派遣的法律管制和劳动监察力度、政府引导增进对劳务派遣工的培训以及持续提高派遣工的集体谈判能力等措施对于我国包容性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员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障起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新法中劳务派遣制度进行解读发现,新劳务派遣制度在派遣机构准入门槛、派遣员工与正式员工同工同酬、派遣数量和岗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可操作性"漏洞,并指出了新法实施过程中可能面对的新情况。不断细化和完善劳务派遣相关制度,并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建立保障机制,保证执法效果,是实现新法目标、保障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使派遣员工切实享受改革成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劳务派遣用工迅猛发展,文章以上海劳务派遣用工调研资料为背景,对我国劳务派遣岗位用工制度进行分析,借鉴相关国家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要解决劳务派遣中被派遣劳动者在用工单位所创作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问题,必须厘清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关系、明确与作者相对应的"单位"所指,在此基础上才能依据著作权法律规范确定该类职务作品的著作权主体。在介绍职务作品构成要件、劳务派遣法律关系、职务作品修法内容等基础上,认为对劳务派遣中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认定应指向职务作品有密切联系的用工单位。 相似文献
15.
劳务派遣超常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劳务派遣陷入超常发展的困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这既有劳务派遣自身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也受整体用工体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如何走出劳务派遣超常发展的困境存在争鸣,继续加强管制和提升用工体制弹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代表性观点。在当前,管制是规范劳务派遣必不可少的手段。治理劳务派遣应采取系统化的模式,派遣制度改革与制度外环境培育相结合,控制劳务派遣的"量"与提高"质"相结合,完善立法与加强执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17.
劳务派遣制度对中国未来劳动力素质的影响—一项基于上海36家国有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务派遣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使用,原因是劳务派遣可以大大降低用工成本,并且可以规避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问题,因此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劳务派遣模式用工.这种用工模式给劳动者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其中包括劳务派遣员工素质低下、归属感低等,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论劳务派遣中同工同酬的正当性及可实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劳动合同法视野下的劳务派遣同工同酬制度是一项具体的法律规则,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劳务派遣制度的首要意义是实现灵活就业,派遣工同工同酬权利的实现并不妨碍用工单位节约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且重在强调处于相同或相近岗位的派遣工与正式工应当适用同一套劳动报酬计算标准和体系,排除因身份差异而导致的劳动歧视,是一种相对且动态的平等,同时,派遣工同工同酬权利的实现还有赖于剔除劳动力市场中非市场因素对劳动报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行政行为效力体系理论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行为效力理论研究是行政法学领域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学术界对于行政行为效力基本概念的理解及理论术语的运用仍存在较大分歧,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概念体系.我们认为,行政行为效力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有理论自身的自洽性,而且要能够揭示行政行为效力的本质属性,体现行政管理的特色.就行政决定的效力内容体系而言,可划分为存续力、既决力和实现力;行政决定的效力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