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文化图式对英语谚语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文化图式是已知事物或信息存储于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带有文化色彩和认知心理特点,是人们赖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础;而谚语就是对各种生活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运用的语言,它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认知文化图式下谚语具有可理解性。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图式的差异,谚语的认知理解变成了一个交际双方明示推理以及寻找最佳关联的动态过程,认知文化图式影响和制约着谚语的认知理解;而谚语理解成功的关键则需要认知文化图式有效的共享和建构。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方式.隐喻在话语中大量存在,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但隐喻的翻译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图式与隐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性,译者在处置隐喻的翻译时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式理论,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对源语中的隐喻先进行释喻,然后通过对隐喻在译语中的移植、转换或其他手段,最大程度地保留隐喻在译语中的感染效果.  相似文献   

3.
周文美  周文娟 《阴山学刊》2009,22(1):117-121
听力理解是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者往往借助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交互作用来处理输入的信息。图式理论将听力理解的过程解释为听者大脑中固有的图式与输入的言语信息相互作用、相互匹配的过程。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注重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导入,激活学生的已有图示,建立新图示,增强学生的理解性输入。  相似文献   

4.
通过理论框架为Charteris-Black的批评隐喻学来研究演说语篇中隐喻的劝导功能。提出隐喻分析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综合个人主体和社会资源角度进行多角度分析的观点。个人方面,应从认知语义、个人的社会语境知识背景来分析如何理解和阐释隐喻;社会角度应通过分析隐喻背后潜在的意识形态性和社会文化历史因素,揭示说话者为何选择特定的隐喻来实现交际目的。隐喻表达具有可以框定和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的评价功能,使用隐喻可以激发情感,具有号召和道德评价的功能。隐喻这种言语行为可以揭示话语群体的信仰态度和感情,最终使隐喻在演讲语篇中起到劝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隐喻构建的认知主体在构建隐喻时需要充分调取其世界知识、文化模式、人生经验以及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对各输入空间中的信息进行表象、特性或内在结构的求同性关联或新创,经过比较、分析、判断、筛选等手段,留存源域与目标域这两个输入空间最能体现认知主体意图的相似点,在此基础上,认知主体将各输入空间共享突显特征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事件和认知图式,完成隐喻意义的建构。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在诗作《告别辞:莫悲伤》中创造了一系列独出心裁的奇特隐喻——"别离是死亡、地动及圆规复圆",这些隐喻意象相似点的挖掘和构建主要取决于认知主体及隐喻的映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与日俱增,跨文化交际这一学科也随之在许多研究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认知科学中的图式概念作为基础,结合中国文化图式的特点,找出中国人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认知根源,了解影响跨文化交流的中国文化图式,使交流双方达到消除误会畅所欲言的交际佳境。文化图式的理解不仅可以提高交流的效果,更可以建立民族和文化和谐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在含有"V成"结构的把字句中,"V成"有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这两种意义分别蕴含着认知理论的变化图式和等值图式。变化图式和等值图式是空间位置表达式"把A放置在B的位置上"的隐喻,经历了物质空间定位投射到心理空间定位的过程。空间关系是隐喻其他关系的认知基础,经济原则是形成隐喻这种认知方式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理想的意会知识言传化,不仅使听者获得与言者对同一事物大致相同的理解,而且可能促使听者根据自身经验对言传内容产生新的认识.其重要特征"不可充分言传性"表明:一方面,意会知识言传化是思维与语言结合的产物,语言无法尽言思维,正常思维者具有相对稳定的认知模式,这种模式规范着思维方式和言传方式;另一方面,聆听往往不是对全部言传内容而是着重对言传要点的把握."意会知识如何言传"的主要难点表现为言者对文本言传与文本本身意义之间的涵盖问题、听者对言传内容的理解问题等.在科学语境,主要通过明确表达与隐喻方式言传意会知识.当然,意会知识难言性也存在于专业共同体内部及共同体之间.  相似文献   

9.
在符码性质与符码组合层面讨论柳宗元愁苦愤懑情感的意象化,解析其流寓诗文创作的隐喻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承载柳宗元隐喻思维的意象图式可大致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源域与目标域只存在一组对应关系的单质意象图式,这个类别包含三种隐喻建构方式:一是基于自己的审美情趣与流寓心理,选择带有民族印记、积淀着历史文化的“表象”以构建意象图式;二是在传统隐喻结构上添加语码,赋予已有意象图式新的隐喻功能;三是进行个人化的“表象赋值”,在特定语境中自然生成单质意象图式。单质意象图式在柳宗元的流寓文学创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第二类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至少存在两组对应关系的化合意象图式,这个类别包含两种隐喻建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采用古代典籍中的人和事作为“表象”,通过化用、截取、转喻、串连、融汇等方式,建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域(子集)的隐喻结构。第二种方式是利用“表象”的复杂属性作为映射源,构建源域与目标域存在多组对应关系的隐喻结构。化合意象图式能够高效阐释柳宗元特殊而复杂的流寓心理。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境与幽默言语的理解和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听者对于世界的一系列假设。认知语境具有动态性、模糊性和解释制约性,认知语境在语言、情景、文化方面影响着幽默言语的理解和表达。  相似文献   

11.
文学隐喻的认知心理基础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庆梅 《齐鲁学刊》2006,(4):112-113
隐喻是随着人的认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文学隐喻与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和意象图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可以解释隐喻产生和发展的认知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方式,植根于语言和文化中。将隐喻认知观引入到翻译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图像,加深对同一词在具体语境中不同含义的直观认识,从而扩大表达范围,增进表达效果;其次,隐喻是语篇组织和建构的重要手段,隐喻系统性的分析,有助于对语篇内在连贯性的理解;再次,隐喻既构成文化又传承文化,通过认知隐喻在翻译教学中导入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意识和隐喻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语境是认知心理的产物,也是认知推理的基础。它按照一定规律不断变化,具有移位性。本文认为,言语交际中的认知理解是语境移位与认知推理相结合的过程。语境移位是交际者根据自己的心理图式寻找最佳关联点进行有效认知推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认知理解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唯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语用预设的两个基本特点是共知性与合适性,它还有另一个重要特点,即单向性.单向性语用预设的形成原因是说话者提高语言交际效率的需要,说话者对听者背景知识的判断具有不确定性;说话者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理解,说话者带有某种隐含意图等.预设的单向性通常不会带来会话的困难,这是因为合作原则在预设行为及话语理解过程中起着约束作用.尽管如此,交际者出于某种意图,在语言交际中表现出“不合作”现象也是常见的.  相似文献   

15.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听力理解的过程即是解码的过程,听力是一个接受、理解声音信息(听力理解)的过程,是听者对说者所传来的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即解码理论)。从解码理论入手来揭示听力进阶的一些生理及心理认知机理,强调通过大量有意义的阅读输入语言文化“浸润学习”来增加学生对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和感悟,建立系统丰满的“图式”(schema),以利于在听力活动中有效地解码、分析、猜测和判断。  相似文献   

16.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说,隐喻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概念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种事物、概念。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理解、命名那些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人类的认知始于身体经验的物质基础,而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原型集合体,身体经验因此成为各式各样隐喻的来源模式。本文根据隐喻概念理论,以汉英身体部位词"头"和"head"为例,从认知的角度来解读其中所揭示的人类认知规律。含有"头"和"head"的汉英习语都源自人们对自己身体部位的各种体验,而隐喻在这些习语语义的形成和抽象化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如今越来越多的动物形象以图文或表情包的形式介入我们在社交平台上的日常表达体系之中,概念隐喻理论解释为这是一种动物隐喻现象。另外运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可以深一步探究说话者隐含的或无意的心理动机,揭示隐含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态度。研究发现动物化社交语言现象的背后是网络亚文化的兴盛,表达了网民建立自我认同和寻求群体归属感的诉求。这既是一种现代年轻人的集体性的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也是他们的心理群像。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229-233
隐喻理论的引入为研究荒诞派戏剧的叙事策略转向、意象图式构建及美学和认知运行机制提供了崭新视角。贝克特荒诞派戏剧通过构建结构隐喻实现了图像叙事的转向。图像化的阐释凸显了空间概念,通过空间隐喻构建了"悬置"和"间性"的存在意象图式。同时互文式的博喻从多个角度传递了对存在体验的经验主义的认知观。隐喻式构建以诗性的思维和言说方式展现现代人的存在图式,在熟悉感和陌生化两维之间体现出强烈的美学悖论,以似与非似的含混赋予读者最大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9.
意象图式作为隐喻的认知基础,在隐喻构建、转喻映射中源域与目标域的建构以及隐喻与转喻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从意象图式的角度,对中美教育语篇进行实例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中美教育语篇中常用的四个主要意象图式:容器、部分/整体、路径和平衡图式,三个常用隐喻:教育是经济、教育是场战争和社会是座大厦(教育是基石)。三个常用隐喻中的前两个大多出现在美国教育语篇中,后一个大多出现在中国教育语篇中;究其根源,中西文化模式的基本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根本区别,西方教育思想重功利、重竞争、重个体,而东方则重群体、重和谐。  相似文献   

20.
章婷 《齐鲁学刊》2007,(1):88-9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人类通过其他具体概念来认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认知过程中,汉民族通过多种意象图式对时间概念进行建构。汉语中的时间概念隐喻分为时间是空间;时间是实体;时间是金钱。形成方位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三种隐喻方式。汉语时间概念隐喻在人类语言尤其是在日常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