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有着浓厚老庄情结的宗白华,通过对魏晋六朝的审美人格、山水诗画之艺术意境的精微阐发间接地彰显了老庄艺术精神。这种以文化溯源的方式对老庄艺术精神的创造性阐释,体现了宗白华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现代重建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2.
周月亮  李新梅 《学术界》2002,(4):215-228
明清易代之际 ,汉文化传统的文人都被抛入到悼亡大合唱中 ,以吴梅村、钱谦益为代表的在朝文人的“旧朝情结”,以张岱为代表的在野文人的追忆意识 ,不仅揭示了文人的所负载的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 ,也兆示了华夏文明的衰落  相似文献   

3.
阳建雄 《学术论坛》2007,2(2):184-187
汉末魏晋时期,文人的主体生命意识觉醒,一直不被文学关注的生死问题,已开始受到文人的普遍重视。汉末魏晋文人在死亡的阴影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有关死亡和命运的忧思,他们叹惋生命的无常、伤感人生的短暂、探寻生存的意义、期盼生命的自由律动、悲悯民生的疾苦与不幸……“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于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就充满了一种普遍的生命情结和深邃的生命气息。  相似文献   

4.
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中国文学发展到元代演变为雅俗文化合流、俗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局面,这种格局的形成与元代文人的"后陶渊明情结"密切相关。在特殊的社会氛围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元代文人产生了较之唐宋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后陶渊明情结"。这一情结在元代文人那里发生了嬗变,蕴涵着特殊的文学意义和美学意义,反映了元代社会文化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5.
雁门关作为古代政治军事、商旅贸易、民族交融的要塞,处于内地与塞外、中原与漠北、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上,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也受到了众多文人的极大关注,使得中华民族心目中的雁门关情结成为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内容。阐释雁门关情结和意象的成因应该立足于关隘本身的特殊性、重要性以及此地的历史积淀,也应该看到文人的特殊心态及其家国情怀,从而于具体的生活实际和意象系统的具体内涵出发,而不必受到神话原型批评的束缚。同时,历时性地投射在雁门关意象中的情感,也能使后人共时性地感受到历史的丰厚积淀与人类的自强不息。  相似文献   

6.
河洛文化是指植根于河洛地区以农耕文化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家园情结这一角度切入,阐释台湾女性文学书写场域中的创作状况,分析中得出"家园情结"存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且与大中原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同时表明文化认同的不可避免性和在文学创作中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韩蕊 《北方论丛》2007,(1):32-34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传统文人尺牍逐渐式微,现代文人一方面以各种方式对其表现出执著的尺牍情结;另一方面,他们又顺势将代之而起的书信与文学联姻,促成了传统尺牍的现代转型,文学书信焕然一新,书信文学成为新宠。从对当时传统尺牍解构的考察入手,可以揭示文人尺牍情结在这一转型中所起的历史作用,以及此转型给文学创作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史记》是汉魏晋南北朝文人诗取材的源头之一,而诗歌对《史记》所载历史人物的择录、评介以及所受影响等方面,也折射了当时人们对《史记》认识的面貌。诗歌对《史记》的阐扬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记其人、述其事、追其情。《史记》的记载对汉魏晋文人诗的文化意象的形成影响深远。汉魏晋文人诗涉及《史记》人物事件的诸多诗中,既有传统主题,又有新的主题。《史记》中的一些人物、事件甚至情感倾向在汉魏晋诗歌中呈现独特的风貌,也反映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9.
融合中西的义理阐释方法--以民国学术研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义理阐释方法是在传统义理方法与西方诠释学方法基础上融合而成的.陈寅格的史学,钱钟书的文论研究等都运用了义理阐释方法.作为民国学术的一个主流方法,义理阐释方法融合中西、古今,整合诠释和实证,推动了民国时期学术兴盛与大师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在文化觉醒和文化自觉时代背景下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重建的内在动因:中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逐渐摆脱它对于外来学术话语框架的制约,从而提出植根于自身文化土壤的学术话语。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促进中国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的重建和面临的三重思想任务,进一步探索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重建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在文化觉醒和文化自觉时代背景下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重建的内在动因:中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逐渐摆脱它对于外来学术话语框架的制约,从而提出植根于自身文化土壤的学术话语。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促进中国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的重建和面临的三重思想任务,进一步探索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重建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晚清谴责小说作家是现代文化转型时期很具特色的群体存在.传统文人的入世与超脱、传统道德与现代境遇、文人气质与世俗生活等看似对峙的文化品质在其身上混杂交融,并使他们成为复杂而模糊的图影.本文通过对谴责小说作家文化身份、文化思想以及文化行为等三个方面的论述,较为深入地阐释了这个群体复杂而又独特的文化品格特征.  相似文献   

13.
民国是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民国湖南学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一大批文史、哲学、法学、教育诸领域的大家。晚清以来史学独树一帜的学术传统得到延续,史学成为民国湖南学术的奇葩,对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史学的影响巨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在学术研究中得以运用,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和文学研究成就;传统学术方法继续在学术研究中传承,在文字学、文献学研究中收获硕果;西方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和流派也在伦理学、法学、逻辑学研究中打上烙印;由此呈现了民国湖南学术的发展轨迹,并凸显其湖湘学术独特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黄丽峰 《中州学刊》2005,(4):182-186
从魏晋到明清,文人们对诸葛亮评价的主流,是由客观平直到玄虚空泛,由褒贬不一到绝对肯定,思维方式愈益呈现出道德化、绝对化的倾向.对诸葛亮忠义的阐释过程,使文人们越来越认同于官方文化.由此,距真实的诸葛亮越走越远,文人的思想日益僵化,民众亦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文人绝对化的思维观念.  相似文献   

15.
晚明以降,党社一体化成为政治和文学领域内一个特殊的现象.究其根柢乃在于学术领域内,王学左派摒弃传统的五伦关系秩序,尤重群己关系中朋友论的阐释;继至东林学派,发展为联类友朋、究明学术、治世救时的天下观.文人社团争相效仿,形成前所未有的党社交叉融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当我将鲁迅和魏晋文人放在同一座标进行比较时,我的审美兴奋不仅源于他们都处于中国历史上思想极为解放的两个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源于他们在传统文化的判断上所出现的二律背反现象.由于这种二律背反现象是在时间跨度极为久远的两代人思想中发生,同时又由于二者都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知识精英,我们完全可以将这种现象看成是历史的某种共同性.这样,我们这个论题显示的功能层次便是多方面的,即: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悖论是怎样发生的?又发生在哪些方面?鲁迅是否认识到魏晋文人对传统文化的这种悖论?如果认  相似文献   

17.
刘加夫 《兰州学刊》2007,(12):114-116
南朝文人的乐府诗创作受到汉乐府民歌、魏晋文人乐府诗和南朝乐府民歌的深刻影响.南朝文人乐府诗中相当一部分作品吸取汉赋铺排夸饰的艺术特长,形成了繁富华艳的语言风格,这类作品从诗史的传统看来,主要体现了魏晋文人乐府诗和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南朝文人乐府诗中还有一些作品受到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其语言风格表现出浅近自然、婉转流畅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李莹 《北方论丛》2016,(6):70-74
梭罗的《瓦尔登湖》具有很深的中国先秦经典情结。在其著作中或明引,或间引,或暗引,引用自如,方式灵活,契合自洽,体现了真、善、美的高度完美的有机结合。引用经典,不仅丰富了文化意蕴,提升了思想境界,而且更是彰显了西方学者酷爱中国先秦圣哲经典好学精神与宏阔视野,由此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生态格局中,《瓦尔登湖》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引用中国先秦圣哲经典精神的成功典范,更具有学术价值与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远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中国远游文学发轫于先秦时期,在其后漫长的文学发展历程中,文人士大夫对于远游的书写,从未断绝过。中国古代文人入仕动机推动下的游学、宦游等都是中国古代文人远游之行为表现,这些行为萌生了文人进行远游文学之创作灵感。根据萌发于中国古代文人远游情结的创作冲动,远游文学分为纪游文学、神游文学、仙游文学、梦游文学等四种类型。远游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远游文学的出现,扩大了中国文学作品的表现范围;推动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勃兴;契合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与道德情感,在中华民族情感悟导域内具有重要的引向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天人合一”的框架中着力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符合现代生态伦理思维的思想元素正在成为中国生态伦理研究中一大特色,也逐渐变成了理论上的一大热点,而且人们在理论倾向上更多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伦理思维的一致性,给人一种明显的感觉是,似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和发展只需“返本”即可“开新”。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并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包容着非常丰富的与现代生态伦理思维相一致的思想成份,但是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伦理思维并不是一种完全契合的关系,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冲突或矛盾更是问题的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