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学者获取学术信息的方式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一是通过当面交流获取;二是通过往来函札获取;三是通过撰写序跋获取;四是通过购买、借阅图书获取;五是通过相互赠书获取。上述学术信息的获取方式基本上符合清代(尤其是乾嘉时期)的学术、文化、经济、交通等发展水平。及时获取学术信息的最大好处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重复研究,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相关成果。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史上,孟、荀的沉浮升降无疑是学术思潮变迁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儒学的两大传人,孟、荀分别代表了儒学的两大传统。大体而言,荀学始于子夏,重文献之学;孟学始于曾参,尚义理之学。自汉代以降,对于义理与考据的不同宗尚,成为学术流派分野的枢纽,经今古文学之异、汉学与宋学之争,概莫能外。唐中叶以前,孟、荀庶几平分秋色,无分轩轾,此后尤其是宋明时期,孟学当令,荀子则被斥于儒学正统之外,入清以来,因缘际会,时风所趋,荀子及其思想应时而兴,成为接引“崇实黜虚”、“以礼代理”新学风的重要历史资源。长期以来,学界虽对清代荀学的复兴多有所察,然以之观察清代学术转向此一清学史重大课题则尚嫌不足。以荀学复兴为视点,考察清学之转向,或不失为一有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乾嘉汉学从提倡新的治学原则、排拒佛老、经学辨伪、重新诠释理学命题等四个层面对理学进行了较为激烈的批评 ,凸显了汉学与理学之间在学术立场、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清中叶学术思潮和学术风气呈现多元化的趋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乾、嘉年间的汉学思潮和嘉、道年间的经世致用思潮.这两大思潮对《镜花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提倡民主;批判封建禁欲主义,肯定人的正当欲望;讽刺抨击空疏不实的学风,提倡博学多闻、经世致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乾嘉汉学兴盛的根本原因是学术原因,文字狱等的影响尽管很大,但并没有决定乾嘉汉学的性质,这一事实应该受到学术界的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6.
乾嘉时期出现了卢见曾、朱筠、毕沅、谢启昆、曾燠、阮元为代表的六大学术幕府,在组织学术活动的同时,经常组织文人宴集活动。根据发起原因不同,这些文人宴集主要可归结为七个类别。文人宴集的盛行与乾隆盛世、人文环境与社会风气、幕府人员主观条件三方面因素有直接关系。它对推动幕府学术交流、化解幕府人员矛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乾嘉学术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者兼诗人的姚鼐,治学虽强调“义理”为先,以宋学为尚,但也不能不被时代的学术风潮所影响,其诗学观点和诗歌创作所表现出的学问化倾向,可以说便是这一情形的最好证明。不过,学问化仅仅是姚鼐诗学观点和诗歌创作的表征,“兴会”和“精神”才是其旨归之所在。姚鼐诗学观点及诗歌创作的学问化倾向所具有的价值,至少可从诗歌、学术、文化等层面进行挖掘,又从助诗歌之境界、疏诗坛之榛塞、正学者之途径等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清代是古代赋学的集大成期,无论是辞赋创作还是赋论都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赋学的繁荣除了统治者的辞赋创作与提倡外,科举试赋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特别是乾嘉时期,针对律赋创作的疲苶倾向,赋论家提出"以古文为时文"的创作要求,既是辞赋文体自身的救赎,也是应合科举试赋的统治阶级意向的表现,对后期辞赋创作及古代赋学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赋论强调"丽则"的观念也可以说是统治政策在文体风格方面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9.
清代学者王鸣盛治学兼具经史,以经学起家,却以史学名世;其治史,既有众多精良的考证成果,又有不少生动的历史评论,在乾嘉学派中独树一帜;同时他又能够较好地将微观考辨与宏观考察结合起来,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认识.通过对王鸣盛治学特点的总结,可以为更加科学地分析乾嘉学术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章学诚在其《文史通义.浙东学术》一文中,首次明确了从宋明陆王学直到乾嘉时期浙东学术的传承谱系,其中认为"以至全氏祖望辈尚存其意,宗陆而不悖于朱者也",这表明全祖望在浙东学术史上应具有一席之地。文章试从分析全氏经史学术研究的具体成就及其对乾嘉学术风气转移之具体影响的多维角度,来证明其在浙东学术史乃至整个清代学术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清代中叶以督抚学政大员为主的学人幕府在汉学兴盛、古学复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卢见曾两淮盐运使幕汲汲于识才造士,影响甚大。金兆燕活跃于乾隆时期文坛,以文士身份入两淮盐运使署十载,其幕府生涯体现出清代学术与政治文化及学风士习之间的复杂关系。乾嘉幕府崇奖经学的过程也正是清代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的过程,金兆燕八应会试始及第,其后扬州府学教授之冷宦、京师国子监博士之宦情冷落则又可视为其游幕遭际之延伸,而幕府、科举及仕宦在其中得以最完美地延展其本相,并助成中国封建社会士人命运的一道同风。  相似文献   

12.
汪容甫与章实斋有三次共事的经历,两人最初交恶是在第一次共事朱筠幕府期间;议论不合是他们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实斋始以容甫为畏友,后视之为妄人,是其学术发展和心态变化的反映;汪、章两人学术都深受戴震学术的影响,多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区别,具体表现在学术路径、治学理念、致思方向、经世之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频发极大地危害学术研究。学术道德失范的表层原因是学术发表、学术评价、学术监督等环节的不科学机制,而深层原因在于大学定位的偏差。明确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定位,制定可操作性的学术规范,形成合理的学术评价和健全的学术监督及编审机制,并增强学人的修养和提高研究能力,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学术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清代中叶以前,汉文明与苗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内两支内涵不同的亚文明。18世纪雍乾、乾嘉苗民起义主要不是如以往研究所说的那样是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斗争,而是对中央专制王朝以“改土归流”和“开辟苗疆”为手段进行汉文明强烈传播和文明整合所作的拒斥性的回应。  相似文献   

15.
乾嘉时期四川的赶场活动中,人们买卖刀具、粮食以及衣食日用品,场上有木匠、铁匠等手艺人,场作为重要的公共场合,赶场较多伴随着人际交往与娱乐餐饮。巴县的场上就有不少店铺,如饭店、杂货铺、酒店、钱铺、药铺等。场一般地处交通要道,附近居民较多,商家入驻开店主要满足人们日用所需。场市隔两天开场,场期较为密集,场市人口的职业构成以经商者以及佣工、种地者为多。场市存在不少违法行为,私宰耕牛、赌博、绺窃、抢客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场上人多事繁,差役会到场巡查。有的场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如场约场头等。巴县重视场的治理,场的兴建需要乡约、地邻申请,知县批准并示禁后正式开设,并由场头、客长与乡约等共同治理,场头等由场民公议产生。巴县所给执照规定场头、客长等协同乡约办理场内公事,此外还有维护地方治安的职责。场被官府派差,有的还建有看守递解犯人的卡房。场市设置栅栏、虎头牌、虎皮棍、梆锣、更夫,以防盗贼,团练的推行也改造了场市的组织与治理。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得到了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然而由于经费投入、科研成果等“硬指标”成为引导高校发展的重要依据,使得诸如教学投入、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等“软指标”在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中往往被忽略。教学学术的提出无疑是我国高校教师评价改革中发展的新维度,其对于高校教师评价矛盾的整合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学术导向下高校教师评价的内容、主体与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并通过在评价中确立大学教学的学术性地位、构建多元角色管理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教师评价向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清代考据学的学术宗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清代考据学派学术宗旨的认识关系到对清代考据学的评价。从清初的顾炎武、阎若璩等 ,中期吴派、皖派、扬州学派到晚清的俞樾等无不以由小学以通经明道作为他们的学术宗旨。这一宗旨是考据学区别于宋学的最显著的标志 ,它说明考据学家们不是为考据而考据 ,对批判程朱理学、促进学术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清代小儿推拿的学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讨论了清代小儿推拿的学术特点 ,即极力倡导小儿推拿 ;尤为重视辨证论治 ;用穴精少 ,讲究配伍 ;胸腹按诊 ,独辟蹊径 ,推拿八法 ;提纲挈领及广泛应用于成人。  相似文献   

19.
陈寅恪的治学方法往往重考;他走的实际上是一条"讲宋学,做汉学"的路子:透发出一种重义理、重文化大义的"宋学精神",在现代科学理性的烛照下,闪烁着一种人文主义的光芒,呈显出一种在史料中寻史识的"新汉学"的研究思路--陈氏尝谓"较乾嘉诸老更上一层",正显示出他本人通过史料考辨"重建信史"的学术自信.基于此,陈氏自觉地将乾嘉诸老与西学的科学方法融会贯通,卓尔自运,建树惊人.陈氏的学术成就,足可视为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界标.循此而向上穷波讨源、追溯本根,可爬梳出晚清、民初之际学术思想、学术流派、学术格局的变革脉络;向下推源及流,支离漫衍,可透析出晚近以迄于今的学术风气、学术范式、学术路向的分合离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陈氏确为20世纪中国最具人文品格与学术魅力的杰出学者,是20世纪中国人文社科界罕见的足可与世界学术水平对话并取得领先地位的史学大师.正是陈氏,使中国史学跃上同情式考述的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乾嘉考据学成因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对20世纪以来学界探讨乾嘉考据学的形成原因作总结回顾的同时,着重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四个问题概念的混乱造成论题的歧义和转移;由于对乾嘉考据学的形成和分期缺乏明确的描述和界定,导致认知的时空错位和对其发展过程表述的矛盾;过于突出儒学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在理路";从否断式论断到"堆马铃薯"式的结论.另外强调,因明清之"夷夏鼎革"而空前高涨的民族意识对乾嘉考据学的形成起了关键和枢纽作用,而这一点却被长期忽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