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宏观的角度,对历史过程进行概括,揭示其历史规律的史学研究,被称为历史哲学、思辨历史哲学、理论史学、宏大叙事等,在本文中作者以历史理论叙事命名。后现代主义否定历史理论叙事三十年后,历史理论叙事呈现出复兴的趋势。作为一种史学样式,它的方法论是什么?学术价值何在?本文运用莫兰的科学研究范式理论,从主导概念、关键概念、关键原则进行解释,阐述了历史理论叙事的方法论范畴,并对学术上存在的一些争论进行了评议。  相似文献   

2.
《诗》中相同或类似的"兴辞"常常在不同的诗篇中反复出现,用以造成相同或类似的表现效果。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表示节候的兴辞出现于三首不同的诗中";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出现在两首诗中。大体类似的如"××于飞""、采采××"等,出现频率多至十数次。比较有趣的是这些兴辞亦多见于《夏小正》《月令》或《易》卦爻辞中,这表明"兴"本不专属于《诗经》,也自有其古老的源渊。从创作方法的角度来考察,《诗三百》中的兴,常常表现为对古有现成的"兴辞"的引用,这一现象在风、雅诗篇中非常普遍。这不仅暗示着《诗经》诗作成型前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演变历程,而且也说明风、雅诗篇在形式的选择和诗材的捕捉方面所采取的"诵古"与"造篇"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着重考察了《诗》中“兴”的含义,及在先秦时代的用法、目的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反讽的存在依据、涵义、分类、与荒诞和狂欢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较为系统地阐释了作为文学批评关键词的反讽。它不仅是各个时代作家和理论家偏爱的手法和范畴,而且非常具有理论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历史上,“忧虑”概念场主导词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先秦“患”、“忧”竞争,“患”占有优势;东汉始,“患”让位于“忧”;魏晋始,西汉后期进入本概念场的“虑”与“忧”展开角逐,直至宋代才取代“忧”成为主导词;元代后期,“虑”又让位于东汉始进入本概念场的“愁”.可以从先秦至西汉、东汉至五代、宋元、明清四个时段考察其间的这种历时更替过程.  相似文献   

6.
“们”的语法意义及其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言没有“数”的语法范畴,部分名词代词后附词缀“们”表复数意义,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表达手段。以物项──数目双重真值条件的角度看,“们”的语法意义可以概括为真性复数、连类复数和假性复数三个意义系统。  相似文献   

7.
概念史是人文学科中以概念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方法 。概念史可被视为“历史语义学”,即在语言和事物关系的维度上论述概念与历史之间的一致性、偏移性或差异性。方维规教授是国内概念史研究的重要学者,他的研究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出概念史在中国学界的研究视域与实践。通过交流与论争,他的研究揭示出概念史与“话语分析”“历史语境主义”及“关键词”等类似研究模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主义”是中华古典词,意谓谨守道义、主张等,今指某种理念或思想体系及信念,也指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采取的特定方式或方法。其古今转换是通过近代东西对译(与principle、~ism及doctrine)达成的。新名“主义”早为明治日本人创译并使用,于清末传入中国。在其生成、生长、流转过程中,“主义”概念于中日两国被赋予多样意涵及本国元素。这一过程彰显了汉字文化生生不息的基本品格。  相似文献   

9.
论职业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职业教育研究的"范式"是职业教育研究共同体所共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以及对职业教育的根本看法或根本观点。职业教育研究的"范式"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职业教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而存在与完善程度的标志。文章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范式"———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教育的概念和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引发对职业教育研究的"范式"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进而推动科学的职业教育学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语义学"是冯天瑜先生提出的一种学术研究思路。其义是通过考察关键术语、核心概念的古今演变、中西对接的演绎过程,透见其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文学"概念为例,可窥见历史文化语义学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个人”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符号,堪称转型时代的“关键词”。“小己”是严复用以表达近代西方“个人”(individual)概念的独创译词,首见于《群学肄言》,语出司马迁《史记》。严复的译名策略是“以儒释西”,“小己”的诞生体现出其典型的“中西合璧”的“群己观”,他为西方中性的“个人”概念涂上一层儒家伦理色彩,将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演绎成赋予儒学价值的“群己观”,追求“群己平衡”。在近代本土化语境下,严复以“小己”为代表的传统文言语汇对译“individual”,努力调和西方“个人”观念与儒家伦理之间的矛盾,是“会通中西”翻译追求的充分反映,帮助西学“个人”概念完成在本土意义上的接引与转换,为推动近代中国学术话语建构与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作出卓越贡献。面对外来语的冲击,严复苦心孤诣创制的“小己”仍有市场,近代报刊中有不少采用“小己”表示“个人”概念的用例,近代早期英华辞典也多收录“小己”一词,“小己”的传播图谱清晰可见,从历史容受视角可证其文化影响力。晚清中国用于翻译“individual”的译名从一开始就呈现了纷繁复杂的景象,如“人”“人人”“个人”“私”“己”“小己”“么匿”,等等,这些译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自然竞争并存。梳理“个人”对译英文“individual”的历史演进轨迹,考察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个人”话语发展演进脉络时,应充分认识到严复“小己”的创译功不可没,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由此可进一步思考近代中国语境下西方“个人”概念的本土化译介,以及中国式个人话语的建构与中国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对新闻史研究范式尤其是对居主导地位的"革命史范式"的影响和评价的检讨,是近年来新闻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革命史范式"源于特殊时代,因此对它的批评应结合具体的历史场景来进行;新闻事业"本体"的纷繁复杂以及对"本体论"解读的莫衷一是,"本体论范式"也难于自圆其说.通过对两个范式的考量发现:构建一个范式来研究新闻史的做法,不符合新闻事业发生与发展的规律;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在还原历史场景的基础上,以探求历史事实之真和总结新闻史发展的历史规律为圭臬.  相似文献   

13.
开展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商会史的研究,对深刻认识20世纪以来中国民族边疆地区的社会转型,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借鉴历史人类学相关的研究视野、考察方法和关怀旨趣,构建民族地区商会史的研究范式,不仅有助于这一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也能弥补以往商会史研究的诸多空白和局限。  相似文献   

14.
后殖民主义自问世以来,迅即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理论热点.然而,“后殖民主义”一词的涵义却模糊不清.要对其词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对“后殖民主义”有无连字符的名称、是时间概念还是历史状况、以及与新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相互关系进行梳理.对“后殖民主义”词的历史语义学考察表明,其词义由于多种因素的介入不断发生变化,充满了多义性、变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多以时间为线索对过去的文学批评进行梳理,以体现撰史者的社会立场、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在新世纪的文论生态下,“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撰写应突破传统的著述体例,借鉴雷蒙·威廉斯开创的以阐释核心术语来反思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词批评”的研究范式,以理性思考学科性质为始基、以对学科发展的全景扫描为门径、以勾稽爬梳关键词为中轴来探索以关键词为纲重新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这样,能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理论精髓和逻辑演进脉络,从而促进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及其范畴体系的转型与重构。  相似文献   

16.
1.关键词:关键词是科技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科技论文的关键词是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概念发展为构建主线,阐述了"科学哲学"概念在苏联学术语境中经历的四个阶段,从中所折射出的光韵照亮了苏联社会经济状况变迁的某个历史断面。全文依"科学哲学"概念在苏联所经历的五个阶段展开,抑扬之意内蕴其中。  相似文献   

18.
神话历史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必然文化现象,是人类早期文明演进过程中留下的一个重要足迹。不同民族的神话历史化的表征不同,这种表征的特色蕴含了日后民族文化的不同走向。文章认为,中希两族在神话历史化上表现出较大的分化,中国神话演绎为历史化,希腊神话展现为史诗化,或者说,中国神话归化为史记,希腊神话归化为史诗。中希神话归化的异途孕育了中西各别的思维模式: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中希神话归化的异途及其由此延伸的思维范式的分野,可从各自的大地母亲得到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20.
论证概念是包括非形式逻辑在内的论辩理论的核心。将论证理解为语义学概念还是语用学(辩证的)概念是非形式逻辑和经典逻辑的分水岭。对论证理解的逐步宽泛化,本质上就是对它不断增加功能性内涵,以使其适应更广阔的论域。所幸的是,与北美日常英语不同,汉语中的“论证”没有否定性的意味,这就使得日益丰富的论证概念可直接被应用于汉语日常论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