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鲁迅较系统而又深刻地论述了翻译批评,为现代翻译批评确立了较为科学、公正而又客观的批评传统.其深刻的思想与精辟的见解虽然没有以独立学科的形式来进行透彻的分析和严密的论证,但无论是就其观点的独到而言,还是就其论述的全面来说,都是我国翻译批评史上重大的理论建树,仍然是指导我们今天的翻译批评工作,建立新世纪翻译批评体系的指南. 相似文献
3.
齐林东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3):55-58
作为"现代非洲文学之父",钦努阿·阿契贝以文人的身份和视角观察、审视和思考着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现实情境和历史命运。其代表作《瓦解》更是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热切关注。《瓦解》通过主人公奥贡喀沃的人生历程,集中展现了阿契贝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超越二元对立模式的批判意识,着力透露出他对非洲出路乃至世界前途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钱璱之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5):40-43,34
本文对瞿秋白和鲁迅的诗学主张和诗歌创作实践作了全面比较;对他俩诗作的思想艺术评价以及数量、体式、写作时间等均作了细致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6.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日本学者竹内好在研究鲁迅的小说时,阐明了抵抗或回心对于非西方文学的意义,尽管非洲作家所经历的回心的心灵运动与竹内好、鲁迅并不尽相同,但非洲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却属于这种回心的文学。在黑非洲作家中,强烈意识到回心与抵抗式命题的是尼日利亚小说家钦努阿·阿契贝。我们可以借助回心与抵抗的概念来研究阿契贝的《神箭》,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代表性人物伊祖鲁面对土地、宗法和父法由于白人的到来而引发的危机时的选择,探讨非洲现代知识分子回心与抵抗的心灵史。回心和抵抗在非洲历史中有着独特的内涵,鲁迅只是展示了文化和社会的败象,而阿契贝可以非常详尽而准确地描述出民族经历毁灭的过程,因为这就是非洲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7.
张意薇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4):54-58
旧体诗在新文化运动后作为一种边缘文体被排斥在现当代文学主流之外,鲁迅与瞿秋自的旧体诗创作虽是他们从事革命活动之余的戏作,却也充满了革命的气息,并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大变革时代革命者丰富的心灵世界。文章从论析二者地域与文化上的分殊为起点,进而审视二者在诗歌理论与具体创作实践上的异伺,并指出蕴藉于文体变迁中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郑心伶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21(3):94-98
鲁迅真的并没有离开我们,更没有远去.但鲁迅研究历史已够悠久,其道路也是比较曲折坎坷的.长期来,我们许多人怎么也读不懂鲁迅,甚至有些研究者也对他摸不透.何故?关键就在于是否真正深入鲁迅与如何跳出鲁迅. 相似文献
9.
张萍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6-47
运用弗赖塔格金字塔式(Freytag’s Pyramid)的情节发展理论分析阿契贝《瓦解》中的争斗情节,旨在领略小说巧妙的叙述技巧,探讨争斗情节在小说主人公性格塑造和主题表现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国从封建时代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注重现代人格的构建,把科学、民主、人道主义、个性主义思想作为中国人格重构的要素。对中国现代人格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衍芸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4)
关注妇女问题,为同社会解放密切相关的妇女解放事业倾注心力,是鲁迅毕生伟大业绩的重要方面。鲁迅在与现代女作家的交往中,给予了她们热情关怀和无私帮助,为她们指引和开辟了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2.
韩日新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3):56-60
鲁迅与茅盾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同时具有学者的渊博和艺术家秉赋的作家,他们的历史小说在以主人公的态度研究和分析史料、在体现历史感和时代感、用不同艺术手段联系现实和鲜明的创作个性方面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乌云其其格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13-15
本文通过鲁迅与尼采比较研究,探讨了鲁迅接受和扬弃尼采思想的原因及二者对批判宗教和旧道德、破坏旧轨道、寻找新道路、提出理想人物标准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和二者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梁惠玲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6,(4)
当今的闲适散文热并非新文学以来现代散文健康正常的发展,它背离了散文的文体特征,背离了鲁迅那一代中国文化人的文化精神。散文须负起在情与智两方面检点民族思考,抒发民族情怀,提升民族素质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李红霞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33(1)
鲁迅和池田大作两位先生的“立人”精神、人本思想达到了跨越时空的契合相通.作为其“立人”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两位的女性观——主要包含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冷峻反思和对女性主体性的热情倡导,体现出由不同生活阅历、民族心理、时代背景、思想资源等交织熔铸而成的文化情境的复杂影响,同中有异,互相映衬,触发人们诸多相关思考,并与20世纪中日作家的女性主义文本形成了潜在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春林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0(4):65-66
鲁迅在最受古典束缚的旧体诗中 ,表现出浓烈的现代意识 ;王充闾的散文也以传统之船 ,载现代之思。其现代意识主要表现在 :对个体生命的关注 ;对人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的探寻 ;对人的苦闷与焦灼、孤独与寂寞的现代方式的表现 ;讲叙传统的同时又偏离传统 ,背弃传统 ,否定传统。王充闾与鲁迅一样 ,走进传统 ,为传统所浸渍 ;又走出传统 ,对传统进行挞伐。王充闾散文的文化价值似应从这一点上予以剔挖 ;而这恰为以往的研究所忽略 相似文献
17.
张华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92-99
鲁迅尼采生命美学的起点是生存毁灭感,由于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及其所引起的生命态度有差异,他们对"毁灭"的认识和阐发又是不一致的;同时,从悲剧的理性和非理性、现实与非现实、悲剧的崇高等方面入手,我们可进一步看出鲁迅和尼采悲剧观的契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18.
19.
李槟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96-99
鲁迅与王国维是近代文化史上极有意味的两极文化人的代表。他们西学的不同选择可以看出两人文化创造上的多领域交叉又于批评家与学问家不同偏重的特征。鲁迅积极投身社会思潮斗争,思想不断进步,王国维在政治表现上是逆时代而行的遗老。两人都有浓烈的死亡意识。鲁迅与王国维都是近代中国难得的文化创造大师,他们的文化贡献是多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文心雕龙》研究中的开拓之功,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心雕龙》"心力"说的历史继承和现代深化;二是对《文心雕龙》社会批判思想的历史继承和现代深化;三是对文化比较的现代逻辑方法的开创性吸收和在《文心雕龙》研究中的创造性运用.这三大贡献无一不是《文心雕龙》研究中的独创,无一不是历史的丰碑.鲁迅是20世纪《文心雕龙》研究激进性飞跃的奠基者与引路人,第一块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基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