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黄建华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24-28
本文认为新疆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的原因:就在于加强了党对改造工作的领导,强化了对新疆各界的宣传教育工作;在改造过程中先试点后铺开,执行"宜宽勿严"的原则,对私商进行"先维持再改造",妥善安排、使用私营工商业人员,国营商业也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新疆区党委能够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结合新疆的实际,制订出了更加灵活、宽松的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申燕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9):178-184
[提要]既往对1949-1966年的中国当代戏剧的研究,大多侧重从审美层面,考察这一时段戏剧在审美性上的得失。而极少有研究者能够超越于戏剧文本之上,反观剧作家的创作行为,从中发掘戏剧的生产机制和剧作家的主体性调适之间的博弈。尤其是在1949-1966年的过渡时期,新的国家的成立,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文艺生产机制,这种博弈就尤其突出。因此,本文以1949-1966年间,主流创作标准和剧作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为中心,一方面考察作家主体创作精神与外在创作机制之间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考察他们与当代中国急剧转型的时代之关系,以此来认识当代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文化转型和思想改造的复杂过程,进而探究知识阶层在过渡时期的角色变化和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3.
郑艳凤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6):45-47
在1949—1956年中国社会大变动的过程中,农村的阶级阶层也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主要受两个运动的影响: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地主阶级已经被消灭,贫农、农村工人、贫民、游民以及富农和中农,由于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变动,也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阶层;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农民的经济分层已经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4.
[提要]当技术越来越影响着人类理性与情感的交流空间时,我们对同理心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而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使这种唤醒本能、承认他者的共情情感在更大范围上得到了展现。本文从媒介技术视角出发,试图阐明共情作为一种建立在共通人性意义上的情感能力,在虚拟现实的加持下弥合技术与情感之间的界限,实现情感共振的具体路径;以及作为媒介赋权的产物之一,虚拟现实本身的技术文化属性与情感挑战仍然契机大于危机的现实思考,为助推人与技术的深度交互、构建共情社会提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5.
侯艳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72-76
建国之初,上海旅馆存在着种种问题,亟待整顿与改造,政府主要对旅馆的建筑空间、经营主体、从业人员、消费内容、流动主顾五个方面,采取了整饬风气、整顿重组、改革陋规、改造思想、改善卫生、公私合营六种措施,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整顿与改造。从当时整顿和改造的效果而言,通过政府之努力,最终控制住了这一"半公共"空间:不仅维护了社会治安、改善了社会风气,而且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爱国爱岗情愫,同时也改变了旅馆业经营的萧条状况,促进了旅馆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女子高校产生与发展之路曲折而起伏不定,其变迁历史受到不同时期人们的不同观念和不同政策的支配和影响,大致分为三个时期:诞生成长期、受创期和恢复期。女子高校的发展历史是社会性别意识不断变化的一种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石嵩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2):184-190
[提要]本文旨在通过梳理述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跨文化书写历程,描绘其较为详尽的全景发展脉络,呈现既往研究中的亮点和不足;主要围绕藏、维、蒙等民族题材影片的相关研究为线索,探寻挖掘以民族志研究、跨文化研究为代表的针对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研究更丰富的阐释维度和可行的理论范式;结合新时代的全新环境和全新要求,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可持续性积极健康发展贡献新思路、开拓新路径做出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8.
袁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2):11-19
[提要]增进对于中国疆域版图与生活其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理解,并在学理上形成具有解释力的叙事,不仅有助于认识国家历史、深化国家认同,更是构成系统性地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历史基础。文章力图通过对文明与地缘的系统性揭示来理解一个广义上的中国,并以此为前提与基础,经由“山”“水”意象及其所蕴含的具有超越性的共有精神价值的解释,来探寻“胡焕庸线”东西两侧的生态结构关系及其特征,以及这种关系本身所具有的连接性意义。在此过程中,理解并揭示一种贯穿中国边疆各区域及生活其间的各民族之间“统一环”的历史生成与延续,从而提供一种理解中国边疆-民族整合关系的思想史方案,以助力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提要]在日本,主流报纸是促成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也是塑造日本民众的中国形象认知最有影响力的渠道。《朝日新闻》因其对日本右翼政治势力所持的批判立场,一直被认为是一家对华态度较为温和,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且有担当的主流媒体。然而,面对迅速崛起的中国,《朝日新闻》的涉华社论在国家利益逻辑和意识形态逻辑的作用下,对中国的外交尤其是领土争端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且态度坚决,其着力建构的是一个带有强权色彩和力量威胁的异质性他者形象。 相似文献
10.
耿铎文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1):27-31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时,注意处理了三个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建设方针的适宜;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经过三年努力,取得了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11.
杨玉凤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6):65-70
民为邦本的理论或学说,被称为民本思想。中国传统的民本学说在本质上不是民本位理论,而是君本位理论,人民群众仅仅是统治者的工具而已。新中国成立后,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本思想既包含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精华的汲取,但更多的是对其的超越。每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本国的历史、国情、政治文化以及政治发展实践的产物。由于近代以来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还具有自己明显的特殊性:紧紧围绕着"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主题展开,经历了从民本到民主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2.
李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10+45
塑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态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一条重要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态呈现出“革命-改造-交织-脱轨-趋新”的阶段性特征。对这一演变进行历史观察,深刻启迪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态塑造要树立好话语生态和话语权一体共生的基本认识,要坚持好守正与创新的发展原则,要做好防融结合的风险防范和治理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3.
张国荣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24
吕著《三国史话》是历史学家编著通俗读物的代表作之一。吕思勉以渊博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对三国史上存在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进行深入辨析,提出独到见解,为历史知识社会化路径提供启示。第一,在历史知识社会化中要处理好"求真"与通俗化之间的关系;第二,要处理好历史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第三,要把握好历史知识在文本中的选择与分配;第四,历史学家在历史知识社会化中应承担责任。这些经验为当下进一步提高历史知识普及与传播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苏咏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亟需在思想文化领域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并获得广泛的认同。此期间,我们党创造性地将抽象的主流意识形态具象化,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功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共产党执政的认同和对新中国的认同,为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团结动员全国人民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系统总结党执政初期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传播的历史经验,对于当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