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有两种美学范式对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影响深远:一种是如画美学范式。这种美学范式视域内的景观设计强调突出视觉性美学特点,突出景观优美一面,强调其视觉、静态、单调、固定的形式因素,重视景观的图画性和引人注目的特征,注重景观的表面价值,重视"视觉质量";另一种是生态美学范式。这种美学范式语境中的景观设计不仅重视视觉性特点,也强调注重环境的"生态价值",注重景观设计审美体验性、参与性、可持续性,开启了一个全知觉审美的多维度景观设计时代。两种景观设计美学范式都有着及其深层的无意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2.
生活美学作为当今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其类型值得探讨,主要包括理论思辨型、历史经验型和实践应用型。理论思辨型生活美学指的是2005年以来西方学者在生活美学研究中形成的理论资源和学科形态,它高度重视杜威的美学理论,注重探讨日常生活审美经验以及艺术与生活美学的关系,它虽构成对以艺术为中心的西方美学传统范式的挑战与反拨,但并非要颠覆与解构传统美学;历史经验型生活美学是将生活美学历史化和地方化,中国古代生活美学是其代表;实践应用型生活美学即由美学学者建构的指导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实践的实用美学,它具有生活美育之效并旨在使生活上升为一种艺术。生活美学的三大类型不仅展呈了生活美学的全貌及其特质,而且有助于重思美学的学科特性、搭建中西方美学跨文化对话的平台和促进美学与其他领域的互动交叉,从而为美学的反思与重构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美学拥有一套独特的话语方式,这套话语方式是对传统审美经验的本真言说。对此种话语方式的考察是深切领悟中国传统审美经验的必要前提。这套话语方式与"现代美学"尤其是"西方美学"截然有别,它本质上昭示了一种非对象化的体验世界的路子,揭示了一种民族独有的、原发而富有价值的审美经验。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学话语方式对现代美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味"是中华传统艺术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审美范畴,然其并非一开始就直指人的精神审美之思,它基于"饮食之味"的感官体验以及"哲学之味"的形而上学转变,最终走向美学的"审美之味"。"味"的艺术美学内涵既体现为丰富多义、绵延不绝的诸种滋味,又体现为静心忘我的咀嚼过程,并通过余味、淡味、体味等"家族相似"之语,凸显了其通向无限、平淡的审美旨趣和静悟的审美践行,表现为以有限达无限、化浓烈为平淡、虚心以悟道等审美特征。"味"这一艺术美学范畴,对当代中国以及全球社会精神生活依然富有积极的阐释力和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5.
"意境说"是比较美学视野内中西审美主义相融合的现代产物,朱光潜与宗白华的"意境说"当中皆包孕了欧洲美学的基因,并成为了现代中国意境理论的两种"范式"。如果说朱光潜的"诗境论"是以审美主义为指归的话,那么,宗白华的"意境说"则与审美主义是内在同一的,二者代表了中国审美主义的不同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儿童文学在清末民初和"五四"时期经历了两次美学转型而趋向现代,其美学走向大致表现为审美意向的儿童化、审美理想的和谐化、审美范式的现代化.然而这种"现代"范式并不彻底,存在着不可忽略的与之相左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日益凸显的东西方合作、寻求新发展的美学全球化大趋势,成为中国美学东学西渐的新契机。值得反思的是,分析美学作为20世纪后半叶在英、美占据主流位置的重要美学流派,在中国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深层根源在于分析美学强调以语言分析为主的科学逻辑思维,而中国传统美学凸显诗性感悟方式的隐喻—象征思维;前者注重以整体论提升对审美与艺术批评的认知,后者以整体论为基础探索"生命之道"、"生存之道";前者以生活形式为终极价值取向,后者却走向道德与自然的形而上学。本文试图从分析美学的视角考察中国传统美学西化的有效途径,以推动中国美学的世界化。  相似文献   

8.
有愈来愈多的事实表明,企业经营者守持道义对企业成败的极端重要性.鉴借传统伦理文化的话语范式,可以把这个必须守持的道义原则做三个层面的概括:一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天人合一";二是人与他人关系问题上的"人我合一";三是人与自身关系问题上的"欲理合一".这三大原则构成企业发展基业长青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9.
宗炳<画山水序>中提出的"应目"这一命题,蕴涵着深厚的美学韵味,其思想涉及到了审美创作活动中的审美观照这一环节."应目"作为美学范畴受中国古典哲学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观照方式.而作为审美观照的"应目"则是审美创作活动的根本所在,也是整个审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此外也是中国传统审美创作观的体现.所以对其缘由、发展、形成及与之有关的概念都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卢梭及其著作那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的解体迹象,更能够发现19世纪艺术审美范式的转换镜像.19世纪西方审美范式的转换,就美的自身规定性而言,表现为从审美功利主义向审美自主性原则的转变;就艺术活动的自身规范而言,表现为从古典的原则性向现代的主体性的演进;就美学范畴和标准而言,表现为从追求"素朴的"优美转而推崇"感伤的"崇高.在卢梭那里,存在着古典的、浪漫的两种美学话语及审美原则的矛盾、交流和转换,他不仅直接开启了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运动,而且对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后世美学的根基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