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学科在大学生人文教育过程中,具有天然的自身优势?由于医药类院校的英语学科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不足,英语的医学人文教育功能未得到充分体现?英语教育与医学教育之间存在高度的契合点,以英语文学为例,其内容和功能与医学有诸多融通之处?要充分发挥英语学科在医学类院校中的人文教育功能,需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分别是英语学科的认识转变,英语教师的业务转变以及英语教育的跨学科转变?促进英语教育的“本校化”,是医药类院校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努力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新时期“寻根文学”思潮与当代台湾的“乡土文学”思潮在主导的创作思想中都具有注重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文学“民族性”和“观照民间”等近似的理论视角。并且,二者各自的代表作中人性主题、国民性主题和现代性主题均呈现出人文关怀与国民性探索等两岸新文学共有的精神流脉的传承,以及两岸迥异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文学文本中现代性元素的多种耐人寻味的面向。  相似文献   

3.
用疾痛叙事的视角看“渐冻人”中医师以中医哲学整体观为方法解释疾痛经验、重建生活世界,并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运用类似叙事医学的方法进行医学实践,进而探讨传统中医哲学的整体观和现代西方医学人类学疾痛叙事研究范式、西医叙事医学的互证互构。中医整体观为疾痛叙事和叙事医学提供本土化视角,贡献人类学和医学的中国思想资源。疾痛叙事和叙事医学深化中医整体观,在实践上对其进行方法论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文学自古以来的地位就十分重要,它服务于人格培养和道德修养,起着教化和启蒙作用,具有通过感情力量激发、鼓舞、教育人的独特魅力,文学教育渊远流长。文学在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专家学者的强烈关注。从教育的制度化、“文学环境的弱化”分析“文学性缺失”的原因,寻求其产生的根源,才能摆脱困境,达到提高学生人文道德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近年文学地理研究、现地研究和空间批评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天文意象开始受到学者的兼顾与重视,而数字人文天象模拟技术独特优势的显现更为其独立探索实践提供了重要契机。论文在学界研究个案基础上首次提出“文学天文”这一概念,认为古典文学天文研究应重点关注两个层面:一是“文学的天文”,具体体现在作家的天文时空观念和时代背景等“外层空间”问题;二是“文学中的天文”,主要是作品的天文意象空间批评所面对的真实与虚构等“内层空间”问题。论文还对文学天文研究的知识“求实”、数据“求广”、技术“求新”等发展方向展开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两翼,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将人文性作为其最根本的属性加以强调。“文本细读”提供了一套对经典文本进行意义分析和价值评判的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平行研究”旨在揭示人类文化体系知识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借助于“文本细读”与“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将可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7.
自网络文学诞生以来,学术界基于社会状况、媒介特征和文本内容等阐释途径,建构了现代性、后现代和数字现代主义三种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现代性文化逻辑是由走向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现实状况决定的,但网络文学中明显可见其阅读的后现代性;网络媒介带来了读写的后现代文化逻辑,却遭受到现代性立场的批判;数字现代主义将网络媒介与网络文学区隔,主张文本内容及其主题的新现代性,陷入媒介文艺学的内在矛盾中;它们存在着文学内容和主题的困境、媒介作为中介的片面性以及语言文本的过分重视等不足。要把握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必须回到后现代的原初含义,认清其是建立在可操作、多元呈现和融合生成的界面上,且在读者、阅读文本和审美效果等方面具有“虚拟后现代”特性。新媒介文学阅读体现出阅读文化的范式转型和阐释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批评"自律性"文学观源流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批评的自律性文学观是对文论史上被冷落甚至被抹杀了的文学独立价值的再次申说和改写。从“审美不涉利害”到“为艺术而艺术”,从“非个性化”到“文学的内在必然性”,从“本体论”到“意图谬见”、“感受谬见”和“起因谬见”,新批评将作品变成了一个与作者、读者和现实无关的独立自足的文本。这种绝对化的文本崇拜,使文学研究具备合法性、超越性和神性的同时也丧失了有效性、现实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英语文学课程对于增强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学生审美情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三大版块课程之一的英美文学教学停滞不前,面临着重重危机。本文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英语作为“国际语言”(EIL)的环境下,要转变观念,扩展文学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并对如何在EIL背景下进行英语文学教学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06年4月21日至22日,由浙江大学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和《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文化生态环境与十七年文学历史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楼含松副教授及相关编辑也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们从不同角度对“十七年”文学的文学文本和思想文本、“十七年”文学的发生史及叙述史、“十七年”文学的文学—政治环境、“十七年”文学体制的建立、“十七年”文学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十七年”文学的思想特征与审美…  相似文献   

11.
疾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经由病人的解释、叙说完成。明清女性在文化传统、社会礼仪、公众期待等因素作用下,构建了属于她们的“疾病”空间。具体而言,疾病催生其审美和创作的潜能,疾病之殇化作文学艺术化的“意趣”之物,彰显了善病工愁的“闺阁风流”。这种闲赏品味疾病的方式,暗含着书写的疗愈功能。一方面,她们视诗歌为具有“悬置”与“净化”功效,驱除疢疾的灵药;另一方面,她们以病骨锻造诗骨,在奇险或清恬的诗境中缓释疾痛。此外,疾痛的语言亦诠释着广泛的社会意义。她们将婚姻生活和道德规训转化为关于身体障碍的话语,晚清的医疗卫生观念、强国保种之说亦成为病体的生理感觉,昭示着疾病书写模式的转换及新旧文化的裂变。  相似文献   

12.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2004年由聂珍钊教授针对当下文学批评浮现的诸多问题提出的极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至今已在国内外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具备理论的创新性与统一性,“文学文本论”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础理论之一。在对文学本质的研究中“文学文本论”将文学定义为“文本艺术”,创造性地提出了“脑文本”等文本概念来解决文学形态等基本理论问题。但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文本”主要指狭义上的“文字文本”,忽视了发生学意义上以语言为基础的“口头文本”,限制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将“脑文本”看作口头文学的文本,一定程度上不完全符合口头文本的产生、传播、接受规律,不能科学全面地描述文学现象、揭示文学本质。利用跨学科方法与视角,运用“口头诗学”等理论分析“文学文本论”对“文学形态”“文本类型”“文学本质”等问题的理解,或许可以弥合文学伦理学批评“文本”和“语言”的断裂,促进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文本论”理论完善,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串联高等教育中的3个相关的问题:文学教学无用还是有用?外语专业是工具学科还是人文学科?高校应以“学以致用”还是“学以致知”为基本理念?并递进式地讨论文学教育的功效问题,外语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以及高校的办学基本理念问题。以英语学科为例,讨论实用主义对文学教学的影响,说明外语专业人文性的特征,强调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指出加强诸如文学这类“非应用”课程比重,是今后外语专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感恩教育是医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内容,南京医科大学通过开展“感恩志友”活动,梳理感恩教育和志愿服务结合的必然性与可行性,探索将志愿服务作为感恩教育?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公益服务和人文教育的共赢?通过对既往开展“感恩志友”志愿服务活动的回顾和总结,提出活动优化的方法和措施,为丰富医学人文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英美文学教学与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解读与欣赏英美文学作品,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夯实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可以加强学生对英美文学及文化的认识与感受。英美文学是英语语言艺术与西方人文精神的整合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不可或缺的。英美文学在人文学科教育、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教育三方面影响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课堂的文学性对于达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大有裨益,因为文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师可通过挖掘文学性课文的主题意义与美学价值、补充文学性的教学材料、设计文学性的语言活动、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等途径来实现文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红色理性是一整套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的理论和原则 ,其核心理念即“暴力革命论” ,深层内涵是以全人类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它与政治理性和人文理性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区别和联系 ,对革命战争文学的文本建构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它的制导下 ,革命战争文学呈现出迥异于古典武侠小说的传奇特征 ,主要通过特定的题材、特定的故事情节和特定的人物性格传达出来 ,由此形成了革命战争文学文本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有着独特的人文学科优势。通过品读包罗万象的英美文学经典,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英语语言水平,还可以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然纵观我国英美文学课程现状,国内多位知名学者认为英美文学课程没有充分发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功能。笔者根据英美文学的课程特点分析了我国英美文学教育的现状,对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在课程改革中深化文化教育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医学人文教育和临床实践脱节是当前医学人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模式陈旧是导致当前医学人文教育困境的主要原因。通过促进医学人文教育和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让人文教育从理论课堂走进临床实践。通过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文师资,提升医学生的沟通能力。通过增强医、护协作,增强人文教育效果。通过促进医学人文教育与临床实践的融合,培养具备医学理论、良好沟通能力、合格临床实践能力且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医学生。  相似文献   

20.
近代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以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待人文科学的研究。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力图建立科学主义的“求真”新文学,以科学颠覆文学、取代文学,在极端倾向中走向了歧途。20世纪形式主义学派将“形式”研究落实为文本语言研究,忽视了文学接受过程中社会、人文、主观的因素,造成了理论上的偏颇和疏漏,反科学主义是对科学主义扼杀文学人文精神的反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