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对鲁迅小说《阿Q正传》蓝诗玲、威廉·莱尔、杨宪益三位译者的英译本中的中国古代科举文化词汇的翻译探讨三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策略和读者考量。研究发现:三位译者在翻译科举文化词汇时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些策略的选择与译者的翻译目的相关。蓝诗玲和威廉·莱尔在翻译中采取了让译文接近读者的策略,考虑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从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视角来看,莱尔和蓝诗玲的译本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对《孝经》的四个英译版本,即理雅各、裨治文、程艾凡以及刘瑞祥与林之鹤的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由于四位译者各自的翻译目标、译文读者不尽相同,四个译本在专有名词注释、词汇选择、句子结构、句意传达等方面也有不同。文章认为理雅各的译文采用的是文献型翻译策略,而其他三个译本则采用的是工具型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夏目漱石的小说《哥儿》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不同时期多次被译为中文,甚至于在同一时期也有不同的译本,这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文学翻译理论方面,许多翻译理论家都不约而同地承认文学翻译需要译者的艺术再创造性。通过《哥儿》三种译本的词汇翻译研究,可以看到三位译者在翻译人物称谓语、拟声词、文化符号等具有代表性的词汇时,都作出了不同的选择,这正体现了文学翻译的艺术再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翻译即交际。文化翻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语言、文化、词汇及其互动关系。文化词汇 ,是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和翻译词汇重在考察其文化意义即语用联想意义以及感情色彩 (可接受性 )。跨文化交际就是在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活动 ,其核心是价值观。本文就是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 ,把文化词汇翻译纳入跨文化交际活动范围 ,尝试探索出一些方法 ,既能使译文能更好的为译语读者接受 ,又能为译入语增添新的活力 ,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文化负载词是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对其语言词汇系统的影响和制约的产物。国内外译者以传播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为已任,帮助译文读者获得尽可能与原文读者一样多的理解;但是在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时,有些译作也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分析讨论这三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可以对翻译工作者特别是汉译英翻译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影响张培基译本的因素,研究张译本所体现的翻译规范;研究表明,张培基对源语文本的选择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其英译文遵循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忠实、通顺,异化占主导地位以及神似的翻译规范;研究同时发现张译本的成功也是张培基不固守等值论这一翻译规范,避免拘泥于形式,而侧重表达原文内容和意义,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词汇的常用翻译方法包括音译法、音译加解释法、直译法和意译法。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对于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是一个阻碍性因素。因此,对于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研究对提高外宣翻译质量,促进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霍译本和杨译本的两个全译本因各自的翻译艺术成就而成为目前所有英译版本中最为著名的两种风格迥异的版本。结合两译本中的翻译实例看,霍译本和杨译本两个译本尽管都尽量保留原文内容,着力再现原著的艺术价值,但由于各译者对各自译文的预期交际功能的看法不同,霍译本侧重其译文之文学、美学功能;而杨译本更加注重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促使他们分别选择工具翻译法和纪实翻译法来处理原文,从而产生出风格迥异的译本。说明翻译目的决定了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霍译本和杨译本的两个全译本因各自的翻译艺术成就而成为目前所有英译版本中最为著名的两种风格迥异的版本。结合两译本中的翻译实例看,霍译本和杨译本两个译本尽管都尽量保留原文内容,着力再现原著的艺术价值,但由于各译者对各自译文的预期交际功能的看法不同,霍译本侧重其译文之文学、美学功能;而杨译本更加注重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促使他们分别选择工具翻译法和纪实翻译法来处理原文,从而产生出风格迥异的译本。说明翻译目的决定了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瓦尔登湖》(Walden)是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经典文学作品,已经成为美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中国译者徐迟首先将其译入国内,译名为《瓦尔登湖》。此后不断出现译者和译本,《瓦尔登湖》一度重译,频繁出版。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现了重译《瓦尔登湖》的热潮,这也引起了学术界和翻译界对《瓦尔登湖》汉译本的关注。通过将徐迟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新视角切入,对《瓦尔登湖》译文之美进行解构,分析其中作为变量的美学因子,以期为研究《瓦尔登湖》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1.
词汇阻遏现象是一种常见的语用现象,阻遏现象的存在有利于维持词汇系统内部的稳定性,同时对词缀的能产性、词汇组合搭配结构、词义扩展等方面产生动态选择制约。在词汇语用学框架内,结合语义学的研究成果,并以英语专业八级汉英翻译试卷分析语料为基础,将探讨阻遏现象对汉英词汇翻译的影响,为词汇翻译提供新的阐释视角。  相似文献   

12.
从译者惯习角度,以葛浩文翻译的莫言作品《酒国》和《蛙》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翻译策略:通过对词汇变异、语义变异、语法变异三方面进行考察,得出葛浩文翻译《酒国》中语言变异时,采取直译和意译相协调的策略,而翻译《蛙》中语言变异时,更倾向于直译;描述葛浩文在翻译两部作品期间的译者惯习变化,进而分析“译者惯习”“翻译场域”“译者资本”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指出《蛙》比《酒国》更倾向于直译可归因于葛浩文日渐形塑的译者惯习、态势良好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场域以及不断积累的译者资本。  相似文献   

13.
汉译英翻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语境下必不可少的手段和途径,然而我国英语学习者汉译英翻译能力普遍不高,这将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语块理论与翻译具有关联性,对语块的利用能增进汉英翻译的地道性,能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因此,利用语块理论能有效提高我国英语学习者的汉译英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4.
英汉词汇空缺现象产生原因及翻译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空缺现象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因为它给英汉互译造成一定障碍。本文通过理论和举例分析了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并相应地提出英汉互译时处理词汇空缺现象的一些合理的方法:(1)音译法;(2)直译法;(3)意译法;(4)替代法;(5)用泛指词或特指词。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过程中,错误往往出现在词义选择上,汉、藏、英三种语言在互译中就存在词汇偶合、词汇并行、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四大特征。熟知了解这些语义现象并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提高翻译能力,增强翻译技巧,使原文与译文等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我的宝物》这篇日语文章的译文为研究对象,结合译者自身的翻译实践,以举例的方式对译文的初稿和终稿进行比较,以此来探析日译汉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与误区。提出日译汉的转换绝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互换,好的翻译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多次理解、推敲才能完成。进而对日译汉这一翻译过程中应该引以为戒的要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德汉两种文字在意义范围和使用习惯上差别很大,有的词语可同时译成不同的汉语,有的在汉语中还很难找到对应的词。因此,对德语字词进行汉译,合理选择词义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翻译时必须根据词在句子中的作用,上下文的联系,以及在不同语境的应用上,判断出词的确切含义,选出最恰当的汉语词语把它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8.
归化法和异化法是时文翻译中常见的手段,词汇杂合现象非常突出。汉语时文具有较明显的自身语言和文化特点,翻译时,一般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以宣扬中国政治和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9.
从词汇空缺角度透视中西文化之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阐述词汇空缺的含义及形成原因,从生活环境、价值观念、政治体制、语体形式四个方面分析了产生词汇空缺的原因,探讨了其对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指出了研究词汇空缺现象是认识异族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20.
作为实现语篇连贯的手段,词汇衔接就是利用词汇的意义构成语篇的衔接方式。文章以词汇衔接理论为基础,结合科技英语语篇翻译实例,从重复、同义或近义词、上下义词、泛指词和组合搭配五个方面分析词汇衔接手段促成语篇连贯的功能,并进一步探讨四种常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