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宗周《论语学案》与黄式三《论语后案》同为浙东学派研究《论语》之经典。在注解原则上,《论语学案》志在教化,《论语后案》还原经典。在义理阐释上,《论语学案》求心之要;《论语后案》则对心颇为警惕,并将求心之要转化为寻礼之本。在解经方法上,《论语学案》直抒己见,《论语后案》重视考据。  相似文献   

2.
德性观比较研究理应有多种比较的视角和维度。无论作何种比较,都应当反思过去,直面现实,积极探求德性规律,为和谐德性、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邓东在《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撰文指出,《论语》、《旧约》、《新约》、《古兰经》分别体现着几个古老民族从共同的人类前提出发,在早期文化演进的方向上、在进入文明社会的方式上,所经历的不尽相同的路径。就局部而言,各民族的思想家们面对着自己的那个时代的具体问题,分别提出了能够顺应自己民族文化发展必然趋势的解决方案,从而完成了各自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当代“大教育”(即素质教育)的视角深入透视了《论语》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并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阐明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作为人类几大文明形态原创时代的几种传世文献,《论语》、《旧约》、《新约》、《古兰经》分别体现着几个古老民族从共同的人类学前提出发,在早期文化演进的方向上、在进入文明社会的方式上,所经历的不尽相同的路径.就局部而言,各民族的思想家们面对着自己的那个时代的具体问题,分别提出了能够顺应自已民族文化发展必然趋势的解决方案,从而完成了各自的文化创造.从整体上看,由这些古老文本创造出的有着内在必然性联系的网状系统,构成了一个大致统一的规定着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话语世界.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的休闲理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儒家的生活方式、休闲理论和人生境界。其中,休闲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灵的、精神的、德性的愉悦。因此它提倡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在注重德性培养的同时,儒家又以六艺的熏陶使人们更富有生活情趣。休闲娱乐的方式有很多,儒家提倡一种健康的休闲即倡益者之乐,戒损者之乐,以使我们过上乐而有节,安闲从容的美善生活。  相似文献   

7.
《圣经》和《论语》的人性论尽管在表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是在深层本质上这两种人性论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圣经》“爱”的人性本质和《论语》“仁”的人性本质在人性的指归上实质上都是合于了“善”,强调了和谐存在基础之上的“人善合一”。  相似文献   

8.
时代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传统文化经典。从人类学视角中的人观概念出发,《论语》中的人观思想主要表现在人类能力和活动的基础、自我的观念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这三个方面。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化著作,《论语》中的人观思想在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中有积极意义,但基于《论语》的成书时代,其中的人观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10.
君臣父子关系是儒学系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在这方面谈得比较多。本文拟从《论语》中孔子有关君臣父子关系的言论出发 ,从政治、人性、社会等多个方面重新审视孔子的君臣父子观。  相似文献   

1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都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期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二者都把“生活”作为重要概念进行论述。从作为经济学哲学概念到作为社会批判概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生活”的认识经历了从对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视到对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生活的揭露,从分析“生产生活”的异化到对“非人性”生活的批判,从“生活的手段”到消灭“非人性的生活条件”的思想历程。人类的历史是人类生活发展的历史。解决人的美好生活如何实现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这对当今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开启一种全新文明的生活形态的高度来理解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才能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亨利·詹姆斯将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在建筑、绘画、园艺等领域中流行的画意书写美学理念跨媒介性地运用到了小说叙事中。以詹姆斯的《波音顿的珍藏品》和《阿斯彭文稿》为例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詹姆斯画意书写的创新之处。研究发现詹姆斯在这两部小说叙事中借鉴了画意书写派常用的透视缩短、色调对比以及衰败古旧的理念,把小说创作成具有双重视角张力之美的、透露着浪漫主义感伤情愫的画作。画意书写是詹姆斯尝试图像叙事的重要表现方式,他突破了传统画意书写以自然景物为中心的做法,转向人文场景,专门探讨人与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语》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论语》译本中比较有影响的是苏格兰汉学家理雅各在1893年翻译出版的《中国经典》中第一卷的《论语》,另一个争议大但有影响力的是中国清末民初辜鸿铭的《论语》的英译本。应用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研究两者在文化词语上不同的策略选择,以揭示中国古代文献的翻译规律。  相似文献   

14.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学”应是动词“学习”。《论语》“学”共有66处,大多作“学习”解。以“学习”解读“学而时习”,更有助于把握《论语》的主旨:人贵在学,学贵在道、在取友,取友贵在忠恕,忠恕之道贵在教,“学”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相似文献   

15.
德性在今天被看做要么是主体性的,要么是普遍性的。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都不曾提出这样的论题。不采纳德性的主体性论题的表层原因是他们都把德性看做属于心灵的,深层原因是他们都认为人始终具有成为一个实践者的可能性,可能的实践的观点取消了提出德性的主体性论题的必要性。他们不提出德性的普遍性论题的原因,是他们都不认为德性对于所有当下心灵都直接具有普遍性,他们把普遍性看做基于实践者所达到的心灵状态,而人们所达到的心灵状态差别巨大。他们认为,德性含有的普遍性是能够在具有相同德性的心灵上呈现的那种普遍性。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非常接近地表达了一种对于人的问题的伦理学观点。由此可以合理地推论,德性具有今天哲学家们所称的普遍性,但它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可能、基于德性的心灵展开的可能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创伤理论是弗洛伊德早期理论研究的核心,创伤指某些人对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极不寻常的经历,该理论在20世纪末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研究领域。《长日留痕》是石黑一雄的代表作,描述了战后英国管家史蒂文森对于自己往日创伤经历的回忆与反思。该文学文本描述了创伤经历的产生、延续和修复的三个阶段,以及史蒂文森对过去经历的梳理和逐步建立的与外界的联系使其成功实现创伤修复的心路历程,而该经历对于创伤修复来说富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17.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对翻译有很强解释力。在语域理论框架下,文章以三个《论语》英译本为语料,探讨了基调与《论语》英译本特色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译本在角色关系、权势、社会距离三个次范畴方面,各具特色;同时,研究还揭示了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8.
道德和法律都是有目的、有价值的理念 ,它们以不同的途径和效能作用于社会 ,而不同的社会所对应的道德和法律也不相同。伦理社会对应的是臣民道德 ,法治社会对应的则是公民道德。公民道德是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 ,法治社会是公民道德信念得以确立的土壤和必要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9.
以《论语》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为基础,将《论语》五个英译本在文化特色词与句子等层面的基本特征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比较和探讨五译本在语言风格与翻译策略的异同。通过多层面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五译本的显化策略运用非常普遍,影响策略的主要原因在于译者的翻译目的与社会语境;翻译风格各具特色,如森舸斓译文多使用各种长句与段落解释,辜鸿铭译文明显趋向英语地道的叙事与篇章手段,理雅各、刘殿爵、安乐哲的译文更强调原文形式传达,但阅读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