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提要]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而言,既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挑战。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保护,在物质性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国家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对于遗址文化、博物馆、图书馆建设、网络数据平台、历史文化研究等国家均有一系列作为。尽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民族文化保护的主体,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方面,发挥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力,是“一带一路”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但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体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文化资源的开发及规划方面,尚没有一套成熟的、整体性的、长期性的理论体系作为学术支撑。故学界应从全球化文化危机的语境中,思考“一带一路”民族文化保护将会遇到的问题,提出既不违背文化多样性发展,又能积极助推“一带一路”倡议之民族文化国际化进程的理论构架,使中国的“一带一路”民族文化保护成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带一路”外向型发展的重要生力军。近现代中国有过四次国家层面的民族文化保护历程,其大部分区域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域重合。另外,中国四次国家性的民族文化保护历程都与相应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线平行并相互呼应,“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保护也应该积极发掘“地缘文化”的影响力,建立起一条国际化的,与“一带一路”国家政治、经济、国际化发展线相呼应的文化发展线。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沟通的桥梁,是地方文明参与世界、融入世界的机遇。结合当前地方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理论研究,探索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地方文化协同的创新模式,即以地方文化建设为中心,依据地方文化自身特点和优势,通过政府、学校、社区、大众媒介、企业等地方文化建设主体间的动态关系,形成优势突出、多主体协同的创新模式。研究发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地方文化协同创新模式研究十分符合地方的社会发展。对该模式下地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地方文化传承的发展和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方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也是地方文化的重镇,在服务“一带一路”文化传承、文明辐射中有着自身独特的功能优势。发挥地方院校在“一带一路”文化传承中的功能优势,必须深化对“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认知,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加强文化传承的智力支持,助力文化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升文化传承能力和文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序推进,为湖湘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湖湘文化“走出去”,就要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拓展传播主体,研究传播对象,创新传播媒介,改进传播方法,提高传播能力,借力“一带一路”之船,讲好湖南故事,传播湖南声音,不断增强湖湘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征程。“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的交融,实现共同发展。中国文化的传播交流在新时代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一带一路”建设已有十年,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值得我们思考。本文结合现有的资料文献和“一带一路”的发展要求,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背景、意义和目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促进各国之间沟通交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意义与方法,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文化传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浙江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享有“文化之邦”的盛名。在当下“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从全球视野出发,重视审视浙江文化,挖掘其核心价值以助力浙江文化焕发出更大的活力,参与新时期的国际对话。通过分析浙江文化的开放传统及其自信底蕴,认为实现浙江文化“走出去”,要利用文化资源禀赋,打造特色文化精品;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传播人才队伍;融合优质媒介平台,拓展对外传播渠道,最终达成讲好浙江故事、传播浙江声音、为世界文明贡献“浙江智慧”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重要战略,其构想及实施所依托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沿线国家具有千百年来民族文化交融和认同的深厚基础。民族文化通过影响相关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内容并最终对国际贸易的规模和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既存在“异质性”,也存在“同质性”。民族文化“异质性”赋予产品的差异化促进国际贸易的产生并形成强大竞争力,民族文化“同质性”形成的民族文化禀赋优势有利于国际贸易“网络效应”的形成并强化国际贸易关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族文化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推力,是对经济方面“劣势”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8.
制定经济规则的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以这一原则规划引领“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建设发展是时代所需,民心所向,国家所盼。针对区域发展期待经济规则更加健全完善及发挥更大规范引领作用,必须以科学严谨立规引领“一带一路”建设,以健全经济执规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公正司规展示“一带一路”建设,以良好执规环境保障“一带一路”建设,以培育制度文化确保“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于推进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播、教育和创新有重大作用,应当更好地把握“一带一路”带来的新机遇,进一步发展民族声乐艺术。由此追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对外交流与融合的历程,解读“一带一路”建设对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意义,提出加快民族声乐艺术走出国门、加强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与美声唱法融合、坚持以民族传统唱法为根基、采用中西结合的创作技法以及在学校实施多元化民族声乐教学等。  相似文献   

10.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重大发展战略。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转折点,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从效率优先、倾斜发展到兼顾公平、均衡发展的转变过程。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动形成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以及区际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可避免西部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的断裂带。中央政府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区域协调发展,从立法规范、组织协调、载体平台、区域开放、对口援助、资源地与消费区投资开发、利益补偿、社会市场、收入分配与转移支付等方面,构建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给高校图书馆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陕西高校图书馆应加强与沿线图书馆的馆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信息与智力支持,发挥其文化传承、提供获取资源信息的平台等作用,为更好的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应利用“互联网+高校图书馆”实现智慧型服务、弘扬丝路精神,构建国际合作新理念、拓展馆员国际化视野。  相似文献   

12.
共建“一带一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重要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的历程,主要可分为完成“一带一路”总体规划的顶层设计阶段和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走深走实阶段。在这十年期间,“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了政策沟通、加强了设施联通、推动了贸易畅通、促进了资金融通、增进了民心相通,使得国际共识范围不断拓展、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经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多元项目合作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实践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高层引领与分工协作相结合,坚持以市场化原则为导向,坚持以创新开创合作新局面。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未来要从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发力:凝聚共识,深化国际合作;战略衔接,优化区域布局;夯实平台,释放市场活力;创新包容,培育新的合作增长点,更好地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外语教育具有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功能,“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建设视阈下的外语教育规划需要突出外语教育的文化价值取向。沿线各国要坚持多元语言文化观,统筹语言地位规划,强化跨文化规划,并通过具体的语言习得规划提高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为“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4.
王栋 《国际公关》2023,(4):35-37
基于“一带一路”建设背景,积极寻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契机,将自身的资源及交通区位优势发挥到极致,继而切实建立起完善的对外传播体系,坚持在互利合作共赢的过程中为河南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通过对河南对外传播的现状进行分析,再根据实情,就河南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建设外传播体系展开详细探讨,以期望能推动河南对外传播文化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宗旨的语言研究一派繁荣、方兴未艾,从语言政策、课题立项、学术交流、平台建设、论著成果等多方面综合考察来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研究在十年间呈现出任务明确、多方合力,学术平台越来越多、交流日趋频繁,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深度不断拓展,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的态势,推动了语言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了区域国别语言政策研究,促进了国际中文教育与非通用语教育发展,助推了语言研究方法创新,为助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研究需覆盖更多区域和国家,加强实证研究和语言生态研究。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高屋建瓴,构思恢弘。研究指出,从国际视角来看,“一带一路”战略是新常态下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为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路径和支撑。并且与西方传统的经济理念不同,“一带一路”战略中蕴含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国际经济关系新理念。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国经济实现了三个突破。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带来全世界发生变化的同时,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交往与联系得到加强,使得社会开放程度、文明程度、文化发展程度不断深化,学术界不仅注意到了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也在分析全球化对民族及其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大批宏观和微观的研究成果,也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审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以“地方性”意识反观民族及其文化,会发现在对全球化时代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怎么影响、民族文化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怎么变化、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变迁与认同及文化建设等问题还存在较大的阐释空间需要我们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国际交往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理论与现实深度融合。目前,“一带一路”已进入换挡提速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必须深入理解其科学内涵:“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生产力进步为推动力,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并通过文化交流合作营造良好外部保障环境。新形势下,“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仍面临非传统安全因素导致部分项目进展缓慢、部分项目系统性谋划不足影响建设效率、尚未得到全面理解而遭遇一定阻力等问题。对此,我们需要凝聚沿线国家的共识,通过以下路径,促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参与多边合作,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规范合作机制,切实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做好对外传播,创设良好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倡议对非主流语言人才增强文化自信具有引领作用。基于非主流语言人才增强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基本要求与实践驱动分析,文章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非主流语言人才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并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探讨非主流语言人才增强文化自信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价值,为高校加强高层次语言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国际能源局势的急剧变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为中国周边外交提供了新理念,而且还为中国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提供了新思路、搭建了新平台,能源合作也成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然而,“一带一路”倡议虽然从范围和线路的划定上包含了中东、中亚、俄罗斯、非洲和东盟等中国能源合作的重点区域和能源海外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但却未将油气资源同样丰富、发展潜力较为巨大的美洲和北冰洋沿岸地区列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从更为有效的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构建能源命运共同体和保障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的角度出发,中国应进一步拓宽“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视野,将东线的美洲和北线的北极地区一并列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范围,积极构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能源“大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