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孙悟空形象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悟空形象的特点是亦真亦幻,幻中寓真。这个形象的创造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历史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他的“强者为尊”和追求自由的思想性格与明代中后期进步的社会思潮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李贽的尊贤思想和童心说在他的身上都有着鲜明的表现。他的积极乐观、勇敢无畏、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等美好品德,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性格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孙悟空的斗争智慧也多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小说在奇幻描写中时时透出世俗社会的人情事理。孙悟空形象的童真童趣,也是时代精神的一种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史上法家跟儒家的斗争,以及尊法反儒和尊儒反法的斗争,历来是前进与倒退两条路线的斗争。这种斗争到了北宋以后,表现为理学(也称道学)与反理学的斗争。李贽就是我国十六世纪著名的尊法反儒的进步思想家。鲁迅说过:儒家对言论机关的垄断,“自宋元以来,尤其利害。我们几乎看不见一部非‘业儒’的书,听不到一句非士人的话。”明朝的进步思想家李贽敢于在言论机关被‘业儒’垄断的情况下,独树一帜,猛烈地抨击孔孟之道、反动理学,同时敢于赞扬秦始皇及法家学派,这说明他具有大无畏的反潮流精神。李贽在反儒和尊法两个方面,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他前辈的进步思想家。结台批林批孔,研究李贽的思想对于我们汲取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认清林彪所宣扬的孔孟之道的反动实质,提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李贽的家庭伦理现包括反“男尊女卑”为核心的男女平等观、以“情”为核心的新婚恋观以及以“孝行”为核心的孝亲观三个组成部分.李贽的家庭伦理观具有朦胧的自由性色彩,反映了李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勇于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伦理纲常,试图建立新的家庭伦理的尝试.李贽家庭伦理观的提出是对封建礼教的沉重打击,具有冲破封建礼俗去争取自由的价值和意义,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对后世学者的思想认知和社会风气转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十六世纪高举尊法反儒旗帜的进步思想家李贽写的《童心说》,是刺向孔孟和道学家的一把锐利匕首。李贽出身于没落小地主阶层,祖辈从事过航海经商。他所处的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日趋没落的时期。封建统治者为了挽救风雨飘摇的局面,一方面对人民加强暴力镇压;另一方面,用经宋代朱熹之流将孔孟之道加以发挥和演变为更加反动的理学(即道学),来欺骗劳动人民,扼杀进步势力和阻挠进取革新路线的推行。明代王阳明又用主观唯心主义来维护孔孟之道,继承理学,企图挽救封建社会的灭亡。但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抗拒,要求前进发展的思想扼杀不了。李贽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以“掀天翻地”的斗争精神,公开打出尊法反儒旗号,把斗争锋芒直指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猛烈地冲  相似文献   

5.
李贽主张男女平等,肯定妇女的突出作用;在婚恋家庭方面,主张婚恋自由、赞成寡妇再嫁、鼓励夫妻互敬互爱;在社会舆论方面,李贽反对传统的女人祸水论,上述主张构成了李贽妇女观的主要内容。李贽妇女观的产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李贽的"成人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贽思想的真正核心是“成人说”。“成人说”要求人们摆脱僵化的儒家伦理教条的限制,自由地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圣贤之才,而这就需要社会提供一个宽松的育人环境,同时更需要个人的胆识。李贽的“成人”标准表明了他的思想局限性,但他对“成人”思想的自由探索,也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李贽是中国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他在宋明理学盛行的明代,挺身而出,公开不服孔孟,宣讲童心,大倡异端,批判道学,提倡男女平等,揭露官场腐败等.封建统治阶级把他的思想视为"异端邪说",大加攻击,并对李贽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直至逼上绝路.尽管李贽的进步思想在当时没有形成势力,但给中国的文化思想界带来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反封建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8.
科举危机与晚明士人社会的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代科举的“解额日广”从根本上说是一种 被动式的非理性增长,它是明代科举危机深化的外在表现。科举流通机制的壅塞导致了晚明 士人社会出路的沉滞与士人社会的分化。一部分士人开始脱离传统以“仕”为核心的“非仕 则隐”的经典化生存模式,走上了世俗化的生存与发展道路,并促动了“儒商”边缘群体与 “市民文人”准职业群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明代道德生活大体上经历了淳朴时期、衰变时期、堕落时期和颓废时期这样四个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变迁过程中,不仅鲜明地表现了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道德生活的制约性,同时也深刻地蕴涵着明代士人探求社会发展规律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在明末道学僵化和名教桎梏的催逼下,李贽为探究性命下落和儒学的真精神,用“真-空”观取代“道-器”论,将“赤子之心”置换为“童心”,通过“童心说”对“真”的追求,在心学范式下艰难维护儒学道统的同时开启了前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童心说”双重使命的内在冲突决定了李贽只能以儒学“异端”的形象被排斥,而农业文明的延续必然会导致封建统治者对程朱理学的再度加强。李贽“童心说”的衰世绝音意味着儒学伴随农业文明的终结而终结。  相似文献   

11.
浅析“社会性别意识”观与“男女平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男女平等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男女平等的基本点就是要实现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值、权利、机会和责任上的平等。用“社会性别意识”观分析“男女平等”问题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男女平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男女平等”激发了人们尤其是女性的主体意识 ,但因政策、法规和社会行为的滞后性 ,而导致了男女平等问题上的“性别亏损”问题 (女性发展滞后于男性 )。“社会性别意识”观要求将性别意识纳入政府决策主流 ,为解决”性别亏损”问题提供了前提保障  相似文献   

12.
周敦颐被尊为理学宗祖,后世对其思想的理解定于朱熹的注说,《太极图说》中“主静”遂成为理学工夫论的重要依据。明代心学也上溯“主静”,诟争不断。“主静”源于先秦儒家,汉人明辨 “静”字含安静、主宰二义,至周敦颐独取主宰义以揭明人独立于“生生”的道德根据。然而朱熹注《太极图说》只取安静义纳入理学体系,从而开启明代倡“静坐”一系,始终无法厘清与禅修的关系。另一系主张在日用酬酢中实践道德,真正理解并继承“主静”思想,对人的道德理性有深刻的察识。可见,周敦颐“主静”说虽然因理学为后世所重视,却因偏读抹杀其道德建构的首创性,有必要回到理学之前重新发现“主静”说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 李贽(公元1527—1602年)这个被反动儒家骂为“非圣无法”、“异端之尤”的反理学斗士,他的尊法反儒的进步思想的理论基础究竟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历来就有不同的评价。有的人认为李贽赞赏过王阳明,晚年又信佛教,是个唯心论者;有人认为李贽讲过“形、神,两物也”,近于二元论;还有人认为李贽早年具有唯物论倾向,晚年堕入了唯心论。今天,深入  相似文献   

14.
以通俗小说和戏曲为代表的俗文学一向被封建统治者和正统文人所不齿。明代李贽以“童心说”出发论文,“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使通俗小说和戏曲可以具有与诗、文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李贽在实践上投身戏曲、小说批评,提出化工与画工的概念,初步建立起戏曲、小说批评模式。李贽这种以“童心”为基础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观改变了俗文学一直被看作地位卑下文体的传统观念,不仅从美学品位上提高了俗文学的文本价值,并且促进了俗文学的传播和普及,对当时俗文学的繁荣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者简介] 李贽(公元1527—1602年),字卓吾,又字宏甫,泉州府晋江(今福建晋江县)人,是明代后期杰出的尊法反儒的进步思想家。李贽活动的年代,正当明末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没落、资本主义初步萌芽时期。政治上宦官擅权,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此起彼伏。思想上孔学妖雾弥漫,反动统治者以程、朱理学做为挽救危局的精神支柱。李贽对这黑暗现实处处表示极大的愤懑,特别对儒家理学深恶痛绝。他把当时腐朽的统治者和当权的理学家作为自己的主要敌人,怒斥他们是一些“口谈道德”的猪狗,专门欺压人民的两面派、伪君子。李贽晚年隐居在湖北麻城龙湖芝佛  相似文献   

16.
晚清宁波学者姚燮,以大梅山馆藏书驰名学林,在晚清藏书史中独树一帜。其藏书是自身经历的一种折射,反映了普通士人与百姓的文化崇尚。姚燮的藏书思想已经走出了乾嘉时期“佞宋嗜古”的鉴藏文化,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晚清浙东士人藏书从“尊赏鉴”到“重藏读”的社会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7.
对于明代社会思潮与文学风貌的研究,学者似乎更愿意将注意力放在晚明阶段,这是可以理解的。晚明时期,在王学的影响下,士人思想解放,人性张扬,饱受程朱理学压制的思想和才情终于有了一个自由喷发的机会。可以说,在朱明王朝二百七十多年间,晚明时期是士人最“出风头”的阶段,因而  相似文献   

18.
李贽作为晚明的思想家,他的名作《童心说》不但是文论名篇,更反映了其圣人学说的三个层面,是李贽圣人思想的集结篇,而这种学说又深深打上了儒家思想的标记。从此点出发,探讨《童心说》中所隐含的李贽的圣人观。  相似文献   

19.
李贽作为晚明的思想家,他的名作<童心说>不但是文论名篇,更反映了其圣人学说的三个层面,是李贽圣人思想的集结篇,而这种学说又深深打上了儒家思想的标记.从此点出发,探讨<童心说>中所隐含的李贽的圣人观.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叶以后,以左派王学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在思想领域与宋明理学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提出了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性质的民主思想。其代表人物李贽大胆肯定“人欲”,提出了“童心说”,认为“人欲”是天经地义,禁绝不了的。正如颜元《存人篇》所说:“男女者人之大欲也,亦人之真情至性也”一样。这些思想集中反映了当时思想解放的浪潮和人文主义潮流,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汤显祖的思想是属于左派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