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11"事件后美国采取激进的反恐、反核扩散政策引起朝鲜的强烈的反应而诉诸核威慑边缘政策。朝鲜核危机给中国外交带来了严重挑战和历史性机遇。中国积极斡旋而促成的六方会谈开启了政治解决的进程,这标志着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从国际政治(双边结构的权力政治)向世界政治(多边体制的权利政治)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化与外交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以不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积极吸收西方政治文化的合理成分而形成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其根本特征是追求和谐。和谐孕育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而中国外交从传统的双边到多边,从政治外交到经济外交与公众外交均体现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3.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毛泽东根据20世纪中叶国际形势和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和变化,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确立的外交战略的基本原则是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外交实践活动的立足点按照这一原则,我们打破了外交封锁与孤立积极主动地活跃于国际舞台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独立自主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受近代东亚国际形势和外交秩序影响,光绪朝清廷开始对中朝传统宗藩关系进行改造。时人为增强这一关系提出了诸多建议,清廷也开始用近代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手段去加以强化。此等努力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一关系,但终难逃失败命运。甲午战争,中国挫败,不仅导致这一关系彻底终结,而且导致日本开始奴役中国和朝鲜。历史显示:中国富强发达不会给朝鲜带来威胁,相反,中国软弱却不利于中国和朝鲜的安全与安定。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国经济为目的的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不仅构成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我们党和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与核心内容。在回顾了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后,本文分析了构成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发展和完善的前提条件的四个基本判断,即中国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能有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和有一个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以向外国学习,同外国实行经济合作,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外贸为主的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苏联、东欧的全方位的外交对象;包括对外开放,积极稳妥地同外国合作,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等的经济外交原则;经济外交的保证,即坚持党的领导,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坚持社会主义旗帜,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相似文献   

6.
军事外交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政治、外交和军事战略。国家的社会性质不同,对外政策不同,军事外交的目的和方式也不同。军事和外交是国家推行对外政策的两个最重要的手段,二者往往相辅相成,由此孕育了军事外交的生长。当今世界,军事外交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成为贯彻和谐世界的有益手段,以开放军事外交营造和谐世界,对于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依照文化(主要是政治文化)影响国际关系和各国外交的理论,前者对国际关系和各国外交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影响.施政惯例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各国外交中的作用主要是为各国外交行为体的外交行为提供相关的策略资源.在晚清的东亚外交活动中,统治者充分运用了"兴灭继绝"和"以夷制夷"这两个具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色的施政惯例,以此促进了规复琉球和劝导朝鲜主动开国这两项政策的制定,并对相关外交政策的实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具有标志性的意义.然而,相较于辛亥革命的轰轰烈烈和军阀混战的惊心动魄,这一仅存在了92天的政府由于自身的脆弱性和过渡性而被人们忽视了.就外交而言,学者们也往往习惯性地将其称作是近代化的开端,或以“和平外交”之言概之,而甚少围绕具体事件进行详细地分析.这也使人们相对地忽视了政权交替之际、内忧外患之间政局的复杂性和代表意义.在纪念中国共和政体百年之际,本文围绕新出版的《南京临时政府遗存珍档》中关于泗水事件的新史料,通过对事件本身的完整呈现,积极探讨南京临时政府在处理事件中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技巧、外交行为与现实的矛盾,并通过此种分析来揭示中国近代外交与民初政局以及国际政治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现有研究对于英国“黄金时代”对华政策的生成存在三条解释路径,即经济复苏论、党派利益论和官僚政治论。从被忽视的能动者互动视角出发,引入并运用经济外交方略概念,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路径:中国积极运用经济外交方略与英国展开持续互动,不断地塑造英国政治精英在对华政策关键抉择时的偏好与行动,从而带来了“黄金时代”政策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美国政府网络外交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外交已经日渐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政府近年来非常重视网络外交。美国的网络外交已经从理念到实施不断地完善,其网络外交的实施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直接为政府当前的外交活动服务,向世界说明美国的政策;二是广为传播美国式的民主自由理念和价值观,从长远着眼积淀影响。在对华外交中,美国也积极利用网络外交,比如在奥巴马访华、上海世博会、谷歌退出中国市场等事件中,美国均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段进行宣传。美国政府的网络外交,是其巧实力外交的一个体现,通过互联网的高效传播,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策略,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11.
邢西敬 《理论界》2010,(7):117-118
五四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背景错综复杂,总的来讲有国内和国际背景之分。本文试图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认识巴黎和会上导致中国外交失败的背景,我们认为该背景主要有:日本在亚洲崛起,美国称霸世界的时机尚未成熟以及欧美列强敌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通过对该背景的分析,我们同时看到五四运动其实是欧、美列强间国家利益平衡的结果,是欧美列强牺牲了当时的弱国——中国的利益而换回列强彼此间利益的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12.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这是文化外交所追寻的境界。但是变量的存在,决定了文化外交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型的“文化推广——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的模式。本文试图为“文化外交”过程与成效的评估构建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范式,并在此范式下,为正在进展中的中国文化外交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3.
回顾安倍执政以来的日本外交发展历程,从安倍主义到积极和平主义都展示了日本外交的现状和未来趋势。遗憾的是,这种外交公关所秉持的理念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反而表现为安倍外交的动态失衡,即日本外交难以取得有效的均衡效应。在安倍政权外交的实施中,首先表现为安倍主义占主导作用,随后转入对积极和平主义的承接,这一变化进程造成了安倍政权外交的动态失衡,主要表现为日本外交战略定位的扭曲、外交战略认知的变态以及外交战略实施的走形。基于对安倍政权外交的动态失衡研究,有必要对这一局面展开必要的应对,而应对需要从学理和政策两个层面加以考量。  相似文献   

14.
新政学系是体制内的资产阶级自由派政治派系,他们主持的南京国民政府外交政策对中国现代政治产生一定影响.无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讲信修睦"的外交理念与实践,还是抗战前对日政策向"抵抗外交"方向靠拢,抑或抗战胜利前后保持中国主权完整的中苏外交谈判,一方面体现南京国民政府的精神意志,另一方面体现资产阶级自由派政治主张中外交理念的独立性.儒家文化是新政学系的重要思想来源,虽然黄郛、张群、王世杰具体的外交政策与实践不尽一致,但都能够以民族国家为重,是资产阶级自由派有别于霸权主义和投降主义的民族本位主义中间道路在外交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益世报》案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引发的反日运动中的一个舆论事件。对《益世报》而言,其面临的是参与中国外交事务以及与《顺天时报》的话语权之争。在美国驻华外交官及舆论界人士看来,这是美国发展在华舆论,获得与日本同等在华舆论权利的有效途径。但是,外交与内政紧密相连,同时也对公众舆论形成影响。此时介入中国舆论界的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通过驻华公使芮恩施、在华外交官以及传教士的力量,为中国反日舆论的高涨提供了支持。但舆论的"幕后"是政治,《益世报》案最终以主编被判刑,报纸脱离美国管控而告终。《益世报》案证明了外交、舆论争夺与政党政治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WTO框架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应是一种全新的商务外交关系 ,这种商务外交关系力求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同时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在国内 ,商务外交的政治多元化导致有效商务外交必须更多地以通过倡议和联合行动等方式与所有利益攸关群体建立联盟来实施 ;在国际上 ,商务外交的政治多元化导致有效商务外交必须借助政府首脑的政治筹划和决策得以实现。政府应主要服务于与贸易有关的政策制定和监督实施 ,这是政府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前提。新型政企关系中的企业应主动参与贸易政策的调整 ,以受益于政策的影响和改变。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印度出于谋求大国地位、加强国家安全和提升经济水平的战略意图,积极推行以东盟为突破口的"东向"政策,这一强势外交给东南亚及其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及地区一体化格局带来深刻影响.作为东南亚的紧邻,云南自然受到印度"东向"的影响,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这一影响,对积极寻求云南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对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外交,对于一国之发展,特别是对于该国国际交往以及维护国家利益、提高国际战略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而外交官、外交使节或外交代表,即代表国家或政府办理对外交涉事务的官员,则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最重要的途径和媒介。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并无近代意义之外交。鸦片战争后产生了以郭蒿焘、曾纪泽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近代外交官。民国创立之后,外交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显突出,并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官。从民初北京政府至1949年国民党大陆统治结束,民国外交虽起伏动荡、时浮时沉,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史尤其是外交人事体制及其发展演变,对于认识现当代国际外交战略格局以及深化我国外交人事制度改革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缘政治与中国的大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缘政治的维度看,中国的地缘政治具有八个方面的主要特征,这是中国进行国家角色定位,确定建军路线、国防战略方向和外交战略,衡量国际贸易风险、运输成本和经济对外依存度的坚实而可靠的依据。据此,中国应该制定谋求世界大国的外交战略;自主构建周边的安全体系;依托经略东亚,营造新的东亚合作模式;加强海军建设,发挥海陆兼备优势;积极、稳妥地处理与大国的关系。并且,在长远目标的进取和恢弘性与实现近期目标的内敛和稳健性之间谋求一种战略平衡。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争期间赫德与英国远东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因中日两国实力的变化,英国借助日本之力维护远东现状的新远东政策取代了利用中国稳定远东局势的旧远东政策。这一转变对远东格局的变化以及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和中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一过程中,赫德活动积极,作用特殊,确保了英国远东政策的执行和外交意图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