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印度近代宗教改革运动基础上兴起的新吠檀多主义哲学,是印度哲学家在沐浴欧风美雨之后对印度传统吠檀多论予以改造之后的产物.它是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结合的产物,也是印度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概述了这一近代哲学思潮的发展过程,介绍了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学说,分析了这一重要哲学流派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求是学刊》2019,(4):1-9
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开放的哲学话题。西方传统哲学中大概可以概括出两种理解人的本质的维度:实体维度,即从某种超越现实的纯物质或纯精神的实体出发看人的本质;感性直观维度,即从人的感性存在或自然属性出发看人的本质。这两种维度都企图在人的生活世界之外寻找人之为人的根据,都预设了某种外在于人的生活世界的实体或属性作为人的本质的根据,并把人的现实生活理解为实现人的这种本质的过程,这是对人的本质的外在说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置于实践之中,根据实践中感性的人的生活世界的内在矛盾运动展开来说明人的本质;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承载着复杂而具体的社会关系的现实的个人的本质,这是对人的本质的内在说明。  相似文献   

3.
吕世伦  程波 《求是学刊》2007,34(6):106-112
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历史图景中,蕴含着理性和人文精神的近代法理念开始萌动,对人文主义法律思潮的形成起到了催生作用。在这股强劲的潮流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文主义法学家,尤其是在16世纪的法国。他们开拓了一条从历史角度研究法律精神的道路,成为近代启蒙运动思想家乃至其后历史法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4.
范玉秋 《求是学刊》2004,31(2):45-50
1 9世纪下半期 ,康有为在今文经学的旗帜下 ,借助西方近代科学和民主思想 ,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新的诠释 ,构建起以“仁”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把“仁”由传统引向近代。这一思想体系在当时历史背景下 ,具有救亡和启蒙的两重意义 ,它既是为对抗西方文化的侵略 ,保持住儒学在中国的主体地位而开展的一场民族文化救亡运动 ,同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改造又具有深刻的启蒙意义 ,为儒学由传统走向近代开启了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5.
人类历史由分散的和彼此隔绝的区域史、国别史转变为统一的和相互联系的世界历史,是3000多年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长期冲突与融合的结果。到15、16世纪以后,工业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征服开创了人类历史的近代化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散的历时性的泛西方化过程。与绝大多数非西方国家一样,中国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显著的模仿特点和时序倒置特点。随着西方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泛西方化浪潮的衰落,非西方世界与西方世界将共同面对一个共时性的现代化发展前景,中国也将从自己的文化土壤中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精神原点以支撑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大厦。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论述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考察近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泛西方化浪潮,并论述中国文化在泛西方化浪潮冲击下所经历的近代化转型过程和现代化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良心和启蒙:真善判断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文郁 《求是学刊》2008,35(1):47-54
如果我们追踪近代欧洲思想界的两种主流情感--反教皇主义权威情感和个性自由情感,就会发现启蒙运动的一个核心概念"良心".良心问题归根结底是真和善的判断权问题.它最初是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对抗教皇主义者的有力武器,通过宗教改革而在整个欧洲思想界传播.笛卡尔把良心转化为"我思"(思维主体).当做认识的出发点和基础.在卢梭的思想中,良心成了善恶判断的最高权威,作为人的生存出发点,良心是不可剥夺的.因此在良心基础上给出的判断选择乃是天赋人权.整个欧洲的启蒙运动归根到底便是揭示并宣扬这个良心的运动,是使每一个人都回归自已的良心的运动.  相似文献   

7.
以确立信仰的至上性和《圣经》的唯一、最高权威为主题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蕴含着非宗教或反宗教的世俗化倾向,即表现为宗教的人文主义化和对教会权威的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它作为西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标志,为以个人主义、相对主义、法治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基本內容的西方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规定了基本方向——个人的体验与感受是判断一切事物的基础,因而成为现代西方政治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田洪远 《社科纵横》2014,(2):151-153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四个方面引起的: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宗教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二、国家观念的增强和内部"新君主制"观念的发展使得各国君主与教会的矛盾加剧;三、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打下了思想基础;四、教会的腐败是宗教改革爆发的直接原因。这次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德国爆发,随后迅速席卷欧洲的其他国家,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引领欧洲迈向近代,并为欧洲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天下”一词本具广狭二义,分别对应着今日意义的“世界”和“中国”。过去的流行说法是,近代中国有一个将“天下”缩变为“国家”的进程。如果侧重昔人思考的对象,恐怕更多是一个从“天下”转变为“世界”的进程。康有为创造性地把公羊“三世”说由历时性变为共时性,使“天下”平顺地向“世界”过渡。但中国却被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外在化,中国士人渴望加入“世界”,努力为中国在世界确立一个更好的位置,这是一个充满了彷徨的探索进程。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代价省思李钢任何一种社会的、经济的发展,从其所追求的价值意义上看,可以说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过程。随着近代以来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民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的观念世界和精神领域发生了深刻的革命,这就是文化的转型。如果我们把社会...  相似文献   

11.
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对世界市场的开拓,西方文化也渗透到东方每一个国度。东方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中西文化的接触虽古已有之,但由接触而呈冲突却是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后的情形。近代中国遂成为中西文化之争的战场。文化间的冲突,若处于社会变革的大时代里,往往不限于纯文化的性质,而带有深刻的政治背景。近代的中西文化矛盾,是一个落后于时势的文明古国与生气勃勃的外部世界的矛盾在观念形态中的再现。于是,中西文化之争成为中国人寻找民族振兴之途的同步进程,而每一代苦苦思索的爱国之士,都以解决民族文化中这一骤然出现的不平衡,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由于人们在各自的时代中所获得的启示不同,他们在这方面的志向和努力便呈现出相互区别又彼此衔接的三大历史阶段。大致说来,从鸦片战争开始到辛亥革命失败,是致力于中西文化互相调和的时期;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到三十年代前叶,是致力于中西文化互相批判的时期,从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到新中国成立,是致力于中西文化互相融合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现代西方艺术的审美进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讲,艺术、宗教、哲学同属于解答世界和人生之谜的思维方式。可传统西方却只重视对世界和人的逻辑、宗教解说,艺术反被排除在可能解说世界和人本质的领域之外,艺术思维也被说成人类意识形式的最低级形态。进入现代,西方对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评价却发生了逆转,艺术摆脱了只能模仿表象世界和取悦感性生命的恶名,从人类意识的低级形态一跃而升腾为最高级形态,它代替逻辑和信仰成为了真正能揭示“存在”的思维方式。对艺术思维评价的转变,导致现代西方审美观念的变迁,进而现代西方艺术的审美观念也出现了新的进向。表现为:艺术文本,从观念的客体变为实在的客体;艺术功用,从唯美愉悦转向功利实用;艺术语言,从感性形象转为抽象思辩。  相似文献   

13.
印度近代哲学发端于18世纪末,它与古代哲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但又不仅仅是古代哲学自身单独演化出的形态;它受到近代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但也不完全是这种冲击造成的体系。从根本上说,印度近代哲学是印度从沦为英国殖民地到取得民族独立这近二百年间社会经济、政治变迁的产物。一、印度近代哲学的产生 1、西方文化的传入欧洲人发现通往印度的海路是在15世纪末。最先来到印度的是葡萄牙人。随后,荷兰人、英国人、丹麦人、法国人、奥地利人等相继而至。他们来印度的最初动机是发展欧洲大陆与印度的贸易或进行探险。但当他们觉察到展示在面前的是一个处于涣散和没落状态的帝国  相似文献   

14.
内容提要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再一次把传统文化的转型和人自身的现代化置于哲学理性目光的聚焦点上。从而,迄今为止的文化批判大多停留于理性文化的表层启蒙,没有真正触动文化为根基,即人的生存方式。近年在中国学术界兴起为日常生活批判及论则超越了传统理性主义的视界,以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重建作为文化转型和人自身现代化的现实途径。首先,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内蕴,它把人们熟视无睹的自在的日常生活世界纳入哲学探讨的中心,从而拓宽了人们对生活世界为理解。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以个体感性活动为基础,是人类文化的生…  相似文献   

15.
肖霞 《日本学刊》2007,14(6):99-107
木下杢太郎是日本明治末年南蛮文学的创始人,是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和魂洋才"的典型代表。他在"文明开化"中建构了浪漫主义文学观,在自身体验中开始了南蛮文学创作。他在对日本人的文化能力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特的日本文化论,即培育面向未来的日本文化。其融合东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文化传统深深植根于近代以来科学的发展和理性主义的兴起,从而张扬理性、以合理性之尺去度量整个世界和社会生活一直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向度,特别是随着科技文明的不断推进,合理性思潮以貌似价值中立的技术理性渗透到了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7.
《社会》1986,(5)
曹前在《学术月刊》1986年第4期《文化心理传统与社会发展》一文中,对近代中、日学习西方文化作了比较研究。文章说,中,日两国地理相近,人种相同,文化相似,接触近代西方文化也几乎同时。但是,日本较好地完成了社会近代化的进程,而且一跃跻身于近代世界资本主义强国  相似文献   

18.
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就其宗教方面的重要性来说,重新确定了世俗和神圣的定义。在把人类从自然界众神的统治之下解放出来等方面。基督教把世俗化引进了西方文化的知识结构。早期基督教神学是围绕着作为造物主的上帝和作为救世主的上帝这两个中心发展的。有区别地承认耶稣基督是上帝或人,这对基督教来说是重要的,这比承认上帝是超越宇宙的造物主和立法者更为重要。由希腊玄学引申出的化身思想,为世界的重新神化提供了方法。作为化身神学的表现,西方中世纪社会对基督教会的渗透,造成了大量世俗东西神圣化和神圣东西世俗化的混乱现象。16世纪  相似文献   

19.
思想启蒙是指具有高度文化传统的国家,在近代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批判中世纪蒙昧主义和封建主义,宣扬近代社会政治主张,以实现人们观念的变革,促进近代政治、经济、文化诸制度确立的思想解放运动。从世界范围来讲,它既包括西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国明末清初的反理学思潮、日本德川前期元禄时代的“学艺复兴”等早期启蒙,也包括法国“18世纪启蒙”、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启蒙、日本明治初年的启蒙等近代启蒙,还包括一些后进国家当代所进行的启蒙。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阐述晚清上流社会的一些有识之士构成的特殊群体与早期近代化运动的关系,并由此透视这一运动过程怎样通过人的因素而发生作用。开埠后的沿海江浙沪粤等地区,出现了一批得风气之先者,他们虽处于上流社会的中下层,却关心时务,富于远见卓识。凭借开放后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获得了有关西方近代文化的知识,并通过湘淮军大幕,贡献所得于当政诸僚。由此他们发起了早期近代化运动并成为其中的骨干力量,正面推进了传统中国向近代化转变的进程。但是,由这样一些受传统哺育的官绅士子来进行转变社会传统的工作,又不可避免地使转变过程充满回旋与曲析。传统社会正是这样艰难地向近代化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