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傅璇琮  吴在庆 《文史哲》2004,(1):105-110
杜甫与严武的关系自唐以来有两说,一为情谊深厚,一为杜甫酒后失言,严武耿耿于怀,杜甫几乎招致杀身之祸。有的论者对杜甫的诗作曲意附会,以坐实杜、严二人有"睚眦"之事;有的论者不从杜、严的上下级关系出发理解二人的礼数问题,竟以此为二人"睚眦"的佐证;有的论者不从杜甫的思想状况出发理解他辞幕的原因,而是不合情理地将它与二人的"睚眦"之事联系起来;有的论者指出杜甫悼严武诗感情不深挚,推测二人不睦,这也是深文周纳。  相似文献   

2.
陈丽霞 《南方论刊》2007,(10):83-84
冰心与龚自珍在其作品中都有对童心的展示与渴求,但二人"童心"观的具体内涵却有很大的差异,这与二人所处时代环境及个人受宗教影响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3.
唐徐彦伯有一首流传甚广的《赠刘舍人古意》诗,盛赞一位"文章世所希"的刘舍人。刘舍人文章水准之高,影响之大,当时已为公认。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学界至今尚未有人详考刘舍人确指为谁。与徐彦伯有过交游的"刘舍人"有两位,一是刘知几,二是刘允济。结合二人的仕途履历及其与唐玄宗、徐坚的私人关系等因素来看,可断定"刘舍人"即唐初文史大家刘知几。徐彦伯和刘知几二人在文史志趣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故徐氏赠诗给刘知几止此一首,而刘知几并没有回应,甚至刻意回避与徐彦伯共修国史等事实。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价值观教育中,有两个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漠视受教育者心理因素的影响;二是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于是,受教育者总是被看成一个个冷冰冰的需要改造的"对象".因此,在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的价值观教育中,有两个因素值得我们重视一是确认任何一个"政府人"都是具有心理活动的主体;二是肯定政府人作为受教育主体所具有的情感、理性等方面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5.
姜广辉  禹菲 《船山学刊》2016,(2):103-108
《论语》所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句话,早已成了中国人的格言警句。本文概述了历史上学者的相关讨论,并探讨了这句话所包含的哲理和现实意义。"道"有二义:一谓"真理";二谓"理论学说"。"弘"也有二义:一谓扩充、发展;二谓含弘、包容。理论家的责任在于要发展理论学说,如果只是躺在现成的理论学说上,那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这一思想警示当代理论界,要克服那种不求理论创新、只会空喊口号的空疏学风。  相似文献   

6.
二人共贞是商代晚期的一种特殊贞卜现象,过往学界对于该现象的认识并不清晰。通过梳理相关卜辞的内容及时代可知,所谓的二人共贞类卜辞仅短暂存在于武丁中期,均与贞人■有关,可视为一种"实习卜辞"。卜辞中实际存在的二人共贞与《洛诰》中成王所言的"二人共贞"不可等同,"三人共贞"和"出组二人共贞"卜辞也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陆九渊《荆州日录》有三个方面的哲学思想。一是"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其实质是冲破罗网,是人的解放。这种质疑批判的精神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二是"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这是对理学"天即理"思想的批判,从"心即理"走出来,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抽象化、哲理化的结果。"道"无所不包,落实在人的视听言动之中则是一事一物,无不理明义精;三是"艺即是道,道即是艺",陆九渊把"道"与"艺"完全划了等号,不仅"道"远远高于"艺",而且有取消"艺"的独立性、独特性之嫌。陆九渊强调了"艺"对人的精神提升、道德培养是有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许俊莹 《天府新论》2009,(1):154-158
梁启超主张利用小说启蒙民众,与此相反,王国维则持一种"纯文学"的观点,反对功利论.梁、王二人文艺观的不同有以下原因:其一,二人不同的性格,前者是外向的,其兴趣指向外在世界;后者是内向的,更多关注内在心灵.其二,二人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思想的不同吸纳,前者汲取的是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后者汲取的是道家思想和非理性思潮.其三,二人考虑问题的不同出发点,前者是"群";后者则是个体人生.  相似文献   

9.
我们都离过婚,她还带着一个男孩。最初,两人对婚姻如惊弓之鸟,直到相恋了两年,都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才决定共结秦晋之好。 结婚的当天,那小家伙讲了句这样的话:"妈有一辆二手摩托车,我有一个'二手老爸'。"我听了不是滋味。过后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他不就是我的"二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与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所以,对"生命"的理解及阐释在生命教育健康展开及实效性方面有着重大基础性的作用。本文认为,人类生命有二维:其一是"实体性生命"(生理生命);其二是"关系性生命"(人文生命)。人之关系性生命的内涵又由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组成:一是"血缘性亲缘生命";二是"人际性社会生命";三是超越性精神生命。本文着重探讨人类生命二维四重性之间的区别与关系,并指出人类生命二维性四重性原理可以运用来解释及解决现代人之生命困顿问题和寻觅人生意义与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转向"人"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主体人的可持续性.我们有必要转换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视角,把研究的重点从"物"的方面转向"人"的方面."人"的可持续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人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二是人的价值取向的革命.前者是人如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者是人如何利用已经获得的发展能力.作者进一步论述了在中国发展人的可持续性的必要性及条件.  相似文献   

12.
《吕氏春秋》与《潜夫论》都富含农业思想。二著皆持农本观,指出农业具有政治、经济和教化功能,《潜夫论》提出农工商内部各有本末的新观点。二著都建立了"人—地—天"的认识模式,前者之"人"多指百姓,后者之"人"更倾向于君王或圣人;二著都强调了人地关系对农业的影响,前者侧重生产力层面的人地关系,后者更重生产关系层面的人地关系。二著皆强调农时,前者明确提出确保农时的手段,后者更侧重"轻夺民时"的原因分析,并把"爱日"与"民力"结合起来看待农时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性问题是贯穿孟子和荀子思想的根本问题,也是贯穿中国儒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厘清孟、荀二人在人性问题上的差异与融通,对于整体把握孟子和荀子思想具有关键意义.孟、荀二人在人性善恶问题上的对立,从思想和逻辑的层面来看,又有其融通之处:从"人性"含义看,二者相互发明;从思想体系看,二者同归礼义;从人的本质看,二者皆尊"人心";从价值追求看,二者殊途同归;从实践能力看,二者皆言能善.孟、荀人性论的实质都是"人能为善"、"人能弘道".  相似文献   

14.
李惠玲 《学术研究》2012,(5):130-138
广西壮族自治区珍藏的王鹏运、钟德祥亲笔手批《词学丛书》批注本,为我们了解二人的词学思想提供了新材料。王、钟二人共同批校词书,在阐发"重拙大"思想、纠正寒酸浮滑词弊、折合浙、常二派,重视声律等方面,体现了共同的审美旨趣。然而二人在用心校勘还是倾心鉴赏,博采多家还是独尊白石诸方面存在细微差异。他们的词学思想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词学环境互有关联,体现出他们有意改变词学风尚的自觉意识。这一批注本的发现,解决了由于文献不足而导致对"重拙大"思想长期语焉不详的局面,对我们梳理和阐释"重拙大"思想的发生、发展,挖掘久被忽视的钟德祥词学思想亦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文学在创作方面出现了3个显著的变化:一是对生理快感的追求超过了对美感愉悦的追求;二是用煽动取代感动;三是用"娱人"取代"育人"。文学是多种形态、多层意义和关系交织形成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它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其中每一功能都有特定的用途和价值意义,任何一种功能都不能取代别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元稹和白居易对"元和体"的评价呈现出矛盾态度,这是因为他们有一种诗歌等级观念,而"元和体"处于最低等级.中唐文化转型对元白的诗学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元白接受了市井文化的影响,"元和体"中流露出市井意识,但他们的文化观念仍停留在精英文化的观念上,因而对市井文化存有偏见.元白对"元和体"的矛盾还体现在"尊古轻律"上,这与二人对近体诗的片面理解有关.  相似文献   

17.
民国元二间,尚在就学时代的李大钊,即在其撰述中对孙中山的历史作用及将临时大总统"让袁"一事有过实事求是的评论。李大钊与孙中山都极为重视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后续进展,李氏还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迅速转变为共产主义者。1922年9月至1925年3月间,为促成国共合作,李大钊与孙中山多有交往,发挥了重要作用。1924年底,孙中山在日本神户演讲"大亚洲主义",早在5年前,李大钊亦曾表述过对日本人所提倡的"大亚细亚主义"的看法,但两人观点并不一致。孙中山逝世后,李大钊撰长联挽之,表达敬意。  相似文献   

18.
一位英国诗人说过:"研究人类之最好的方法乃是研究人."研究人必然要研究人的个性及其保持,它对人的价值创造具有重要意义.在此,笔者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一点探索,以引发人们对它的关注.一、人的个性保持的意义及其划分标准为了对个性问题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个性与人的个性.所谓个性是指某一事物所特有的,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属性、特征.它使不同的事物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人的个性一般分从心理学和哲学上解释.人的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含义有二:一指个人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  相似文献   

19.
道德哲学涉及的不是小事,而是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康德的"绝对命令"明确地揭示了意志自由在道德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行为,这就抓住了伦理学的根本--人的自由.然而,康德的"绝对命令"思想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一是把理性人的复杂的道德行为简单化了,当理性人的行为规范发生冲突时,他应该如何行动?二是康德对此虽然也有论证,但他的论证既不舍情理,也难以令人信服,究其原因是没有绝对的道德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20.
"二秦"即指小说《红楼梦》中的秦可卿、秦钟姐弟,二人是作者在书中前半部分着力刻画的两个人物.通过多方面的比对,二秦姐弟间存在极高的相似度,具有影身关系,而设置影身人物是作者曹雪芹惯用的写作手段之一.二秦作为整体,均对预示后文、推动情节、展示环境有重要意义.作为影身人物,通过二秦间的映照关系,可以以秦钟之文来对秦可卿隐去的"天香楼"等相关情节进行推断,进一步佐证秦可卿"淫"的本质及对自己的死亡存在的不可推卸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