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在古犹太文化中,“约”主要是用于指上帝与犹太人的立约关系。犹太文化对“约”观念的这一独特界定与理解,不仅与古近东的“约”在内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与基督教文化对“约”的看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约”观念是犹太文化及希伯来圣经中的核心观念和重要范畴,在犹太文化和希伯来圣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对犹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犹太思想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古犹太文化中,“约”主要是用于指上帝与犹太人的立约关系。犹太文化对“约”观念的这一独特界定与理解,不仅与古近东的“约”在内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与基督教文化对“约”的看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约”观念是犹太文化及希伯来圣经中的核心观念和重要范畴,在犹太文化和希伯来圣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对犹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犹太思想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各个民族在其早期文化的产生中,总是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神话。由于希伯来神话与其宗教要素难以剥离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希伯来神话呈现了诸多更为复杂的特性,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正为希伯来神话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原初质料"。人类失去伊甸园的故事以神话的特殊方式表述了希伯来文化对人类生命的认知,这种神话认知方式虽以虚妄的形式出现,却又暗含和充塞了古代希伯来人关于人类生命本体的理性思考,揭示了人类生命的现实本质和内在规则。犹太文化借上帝将人类逐出伊甸的神话解释了人生的苦难和短暂,又借对上帝的皈依实现了对现世生命的延续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希伯来神话与希伯来民族的宗教信仰密不可分。在宗教化视角的观照下,解决它,既看到了对神崇拜及罪、惩罚、拯救诸观念,也看到了人创造神话的宗教寓意,更显示了希伯来宗教的独一神教物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尽管学者们对古代以色列人“出埃及”事件的真实性仍存在争议,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探索和研究“出埃及”事件的兴趣和热情。“出埃及”事件是犹太文化的焦点,它为基督徒理解上帝行动提供了一个范例,并且对西方文化、文学、艺术等也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论证“出埃及”事件的宗教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钟华 《东方论坛》2012,(3):81-86
上帝与死亡是犹太民族的核心话语。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卡夫卡却拥有非同寻常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怀。卡夫卡的死亡观融合了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精髓:作为犹太人,卡夫卡的死亡观念主要来自犹太思维;作为说德语的犹太人,由于德语本身浸润着基督教的文化色彩,卡夫卡的观念中又闪现出基督之光,渴望通过上帝的审判,重返伊甸园。  相似文献   

7.
上帝与死亡是犹太民族的核心话语。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卡夫卡却拥有非同寻常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怀。卡夫卡的死亡观融合了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精髓:作为犹太人,卡夫卡的死亡观念主要来自犹太思维;作为说德语的犹太人,由于德语本身浸润着基督教的文化色彩,卡夫卡的观念中又闪现出基督之光,渴望通过上帝的审判,重返伊甸园。  相似文献   

8.
犹太文化在波斯帝国时期深受周边文化的影响。如巴比伦文化就对犹太文化产生了强烈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巴比伦文化中的宗教、建筑风格、生活习俗以及姓名等对犹太文化的影响。也正是由于巴比伦文化对犹太文化的侵蚀,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犹太民族进行文化抗争和保持自己民族文化与特征的自觉,特别是促进了犹太民族文化核心《托拉》(《摩西五经》)的正典化定型。  相似文献   

9.
论犹太家庭与社会观念的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家庭与社团观念从圣经时代以来一直是正统犹太教信徒乃至全体犹太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社会观念,成为犹太宗教和犹太意识的基础.从社会、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来研究犹太家庭和社团作为犹太社会两大柱石的意义,反思斯宾诺莎、马克思、马丁·布伯、卡普兰等现当代学者对犹太家庭与社会观念传统的研究和批评,有助于认识犹太宗教的本质意义和犹太人身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上帝崇拜是犹太-基督教信仰的基本特征,祖先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主要形式。中国古人的祭天与祀祖是密切地缠裹在一起的。基督教在认同中国人祭天的同时,却反对中国人祀祖,这岂不是一种悖论。所以,如果单从宗教的祭祀层面上看,古代儒家的上帝观与基督教的上帝观是很难调和的。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过后相继登上文坛的京派作家,置身于新旧冲突趋于缓和、新文化内部开始调整的语境中,他们的文化选择表现出"向传统倾斜"的特征:在空间维度的中西问题上,对民族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在时间维度的古今问题上,重视发掘古典文化艺术精神;同时,移西方现代派之花,接中国传统文化之木.京派的文化选择是对五四时期激烈反传统倾向的反思与矫正,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深化.  相似文献   

12.
日本第一部和歌总集《万叶集》是伴随着中日两国长期的文化交流而产生的,在创作方法上,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影响。同时,万叶歌人又从民族文学发展的需要出发,大胆地消化和改造了汉文化,使歌集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用和歌形式,反映古代日本的社会生活,抒发日本人民的民族感情,充满着浓厚的日本情调。《万叶集》为日本文学跻身于世界文学强国之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国家软权力的核心,在世界上形成文化霸权是美国霸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民主输出方式失败后,美国开始凭借其知识产权优势,借助于知识产权文化的政治化来实现其文化霸权。与传统的民主输出相比,利用知识产权文化来输出民主具有温和性、隐蔽性和影响持久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是"文化",而这一"文化"不可能专属儒学、国学,或者新儒学意义上的文化,而只能是三者之上的文化。当代的"文化"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物质与精神的分裂、精英与通俗的对抗范畴,已经广泛渗透到物质—日常生活深处,导致其存在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有重大差别,形成了物质文化、日常生活文化等范畴;"当代中国文化"是一种大文化,体现为广泛包容和汇集,文化内部分类替代分层,文化关系的和解代替对抗,文化价值分享代替对立。北京作为中国当代文化成就的最集中体现者,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全国文化中心,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代楼兰艺术在中国艺术发展进程中以及中西艺术交流史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古代埃及艺术、希腊罗马艺术、印度艺术、波斯艺术和中原艺术都在楼兰艺术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这种荟萃东西方艺术为一体的艺术现象,在中外艺术史中都是极为罕见的。古楼兰的民族文化背景及艺术特征因素,决定了楼兰艺术史研究与民族学和图像学有着密切的学科联系,民族学和图像学是解读楼兰艺术本质的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论湖湘文化对湖南早期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湘文化兼多元与一体 ,纳百川于一身 ,既集古代优秀文化之大成 ,又浓缩着封建时代遗落的历史尘迹 ,而这一切又直接影响着中国 ,尤其是湖南早期现代化发展的迟速。湖湘文化的自强不息的变革意识和兼容众长的学风 ,使湖南涌现出了一大批倡风气之先的杰出人才 ,直接推动了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但是 ,它尊崇程朱理学 ,强调“夷夏之辨”的观念 ,又使湖南早期现代化起步迟缓 ,导致了湖南现代化发展速度严重滞后于其他各省的结局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在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并断言未来世界文化的复兴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然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未来的世界文化不仅不可能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甚至也不是人类文明总和的复兴,而只能是在人类以往文明的基础上,对全部传统和现代文明进行整体的改造与重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从古到今文化的历史演进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既展现着举世公认的辉煌,又记录了民族的伤痛。现代化使命所必须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代革命,必须综合自身优秀文化精华与世界先进文化,并实现自身对其中腐朽传统的超越。中国超越自己文化中的腐朽传统之时,就是中国科学技术驶上当代世界科学技术革命轨道之日。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生存根基。失去了文化身份和特征的族群,仅仅是“人口”,根本谈不上是独立的民族。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趋势并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消亡。世界上每个民族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权力,发达国家及民族如此,发展中国家及民族更是如此,这是事关国家与民族利益的“软权力”之争。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的殖民文化是日伪在殖民体制下对沦陷区现存的各种文化资源进行重新认识与整合而形成的.民族文化方面,重点对传统儒家文化及中日关系史进行了创造性“发明”.外来文化方面,激烈排斥资本主义文化和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文化,而对宗主国日本的文化则进行了全盘美化.最终,日伪建构起来的殖民文化在民族性上遭到异化扭曲,缺乏自己的独立性与主体性;时代性上打上殖民烙印,被日本自认为优秀的文化所统率和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