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科层制治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市场治理机制的替代,但科层制治理机制在实践中也不断暴露出种种弊端;组织间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机制,是对市场与科层制的超越;当代西方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表明。组织间网络理论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公共行政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费勒尔海迪的《公共行政:一个比较的视角》及其比较公共行政理论作出﹒评述.该书以各国政府的官僚机构和行政发展为研究核心,围绕为什么比较、比较什么和怎么比较三个维度展开,对于比较公共行政的发展历程、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及比较公共行政研究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包括研究的焦点、研究的框架、知识的获得等问题作出了深入的分析.本文通过对其理论的梳理及评论,描述比较公共行政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方向,并透视当代比较公共行政学理论建构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美国新公共行政学派理论试图阐述这样一个问题,公共行政管理若要真正对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作出贡献,应该以社会公平为发展动力,并且要把公共行政管理有机地纳入相应的社会一文化环境之中,政府主动与民众建立真诚的互动关系,通过沟通以及建立各类社群组织等手段,以此达到净化社会道德规范、增进新型人际关系、使人类有归属感、构建人类幸福家园的目的。在此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美国新公共行政所论述的重要内容进行了归纳,其结论认为,当时美国的这一切情形,与我国目前的状况极其相似,新公共行政学派将带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和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组织间网络理论:公共行政学的新视野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科层制治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市场治理机制的替代,但科层制治理机制在实践中也不断暴露出种种弊端;组织间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机制,是对市场与科层制的超越;当代西方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表明,组织间网络理论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公共行政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120年前,威尔逊发表了《行政学研究》一文,它是公共行政学这门学科产生的标志性文献,也是近代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整个20世纪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行政学研究》一文提出的基本思想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主题,一切关于公共行政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安排,都必须考虑政治与行政二分的框架。但是,威尔逊的行政学成就所代表的是工业社会的政治文明,当人类开始走向后工业社会的时候,关于公共行政的新理论及其实践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相似文献   

6.
公共行政学观照下的定性研究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在许许多多公共行政家的不懈努力之下,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非常有必要对学科的研究现状进行反思,找出问题和不足,寻求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发展路径。本期专题研讨希冀探究这些问题,以期推动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范式变迁的判断标准有两个:一是基本理论的重建,二是方法与应用的改变,其中,前者更为主要。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共行政学范式变迁的观点分歧较大,既是因为他们对范式及范式变迁标准的理解不同,也源于公共行政学本身的复杂性。根据范式变迁的标准,公共行政学研究有三种基本的范式,即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对公共行政学范式变迁的研究对于更好地理解公共行政学的历史发展乃至政府管理实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在公共行政学的方法谱系中,无论是经验研究法还是规范性研究法,其本质均为逻辑—实证的操作化变体。伴随着公共事务的日益复杂化,逻辑—实证分析范式显现出相当的不可自适性。这主要表现为线性逻辑、机械还原、工具理性与建构理性以及主—客二分在面对公共行政网络化、整体化、不确定化以及价值多元化趋势时的不可自适。然而,复杂性视角对公共行政变得日益复杂的事实却有着方法论层面的更强的涵摄力。在复杂性视角的统挈下,公共行政的研究需从物的实在转向关系的实在、从化约还原转向跨层次的整体综观、从线性思维转向网络式的交互思维、从主—客二分转向天人合一的深度触诊。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早期及近现代公共行政研究的管理思想演变,并对如何理解公共行政研究中管理思想的新发展进行了剖析,指出应在关注公共行政价值的基础上更好地运用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反思:面对问题的勇气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在许许多多公共行政家的不懈努力之下,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非常有必要对学科的研究现状进行反思,找出问题和不足,寻求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发展路径。本期专题研讨希冀探究这些问题,以期推动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区域公共管理“泛行政化”现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政府主导的区域公共管理模式导致了"泛行政化"现象的出现,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科学化进程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去行政化"已成当务之急.因此,有必要对区域公共管理"泛行政化"现象的表现、产生的影响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着力采取转变执政理念并培养区域意识,转变政府职能并合理定位政府区域公共管理角色,扶持第三部门发展并创造主体有效参与区域公共管理的条件,健全相关法规体系并保证各主体有序参与区域公共管理,创新区域公共管理模式等一系列举措,防止"泛行政化"现象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学者福克斯等人推出的后现代公共管理学说,是一种以所谓的"对话指向"为实质的和作为"第三条道路"的全新的行政理论。该理论的积极意义表现为,其一,提供了一种消解"基础主义"的哲学范式;其二,展示了一条"居间"的行政体制改革的道路;其三,建立了一种"构成主义"的新的决策方法。凡此种种,使该理论不仅为克服西方行政理论的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两难选择而开辟了新的途径,而且同时也对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当今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公共行政的演进中看行政伦理研究的实践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行政伦理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科学领域,是一项适应公共行政的发展需要和体现了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研究,也是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建构工作。从公共行政的发展历程来看,特别是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行政伦理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公共行政的实践向行政伦理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需要通过行政伦理研究来解决那些在“政治路径”、“科学路径”和“市场路径”中都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但是,就社会治理模式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变迁的历史趋势来看,行政伦理研究又具有过渡的性质,它的学科建构目标应当指向公共管理伦理学,而它的实践目标应当是对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进行规划和设计。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行政法教学一直袭用法学专业教学模式,本文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与法学专业培养“法律工作者”的目标不同,公共管理专业的着眼点是培养“公共管理者”,因此,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行政法教学应当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突出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论行政惠民理念下的行政法制度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当下的诉求,在行政法领域内关于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著述也并不鲜见。作者从行政惠民的基本理念出发,提出行政法制度安排起点的转变是给惠于民、和谐官民关系的重要一环,并进而提出实现这种转换的基本方法,以期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惠及民众并最终达致社会和谐找寻到另一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新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理论上看,新公共管理有七大原则;而从实践上看,它有五大模式。从公共行政价值的角度看,新公共管理代表了追求效率和目标的西格玛型价值;从公共行政传统的角度看,新公共管理代表了一种威尔逊传统和杰佛逊传统的综合;而从公共行政范式的角度看,新公共管理代表了最新的范式变迁。新公共管理对于公共行政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治理模式,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政府责任体制。因此,公共行政的发展应当整合新公共管理的这些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公共行政运动是公共行政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嬗变,在整个社会处于骚动和对政府持不信任态度的背景下,一批年轻的公共行政学者对公共行政的发展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这场运动以其极具挑战性的理念对公共行政后续发展中的许多思潮,包括民主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运动和重塑政府运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概念辨析与学科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公共管理内涵及其与公共行政之间关系的争论 ,只有通过辨析Manage ment和Administration两个术语 ,并考察公共行政 (PublicAdministration)和公共管理 (PublicManagement)在国外的起源和发展 ,才能得到澄清。通过剖析和整合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尝试性地建立现代公共管理的基本框架。现代公共管理与以往的研究途径相区别 ,其管理主体大大外延 ,它以问题取向、顾客取向、结果取向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并以公共利益作为其最本质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