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国百年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古代文论研究纳入了中国文论现代性诉求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衍生出“失语症”、“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古为今用”和“中西对话”等重要的学术命题;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中国化”、“本土化”、“民族化”与“西方化”以及“现代性”与“传统性”等概念成为高频率出现的学术行话.立足于中国文化语境与文艺实践的现状,从古代文论、西方当代文论和马列文论三种话语资源的张力中通过中西古今的对话融通,寻求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支点与趋向.  相似文献   

2.
李小艳 《船山学刊》2014,(4):122-125
近代佛学复兴是传统中国对现代性问题挑战的一种回应。梁启超以佛教的理性化、入世化、科学化、多元化因应现代性挑战,将佛教纳入了现代性的新框架中;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了过度现代性导致的精神危机,于是他又拒斥现代性,研究以佛教为主的宗教哲学与人生哲学来陶冶心性。现代性的挑战,一方面给佛教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成了佛教的新发展,另一方面又给佛教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甚至威胁到了佛教的生存。  相似文献   

3.
从学理角度看,古代文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具有理论系统性、范畴规范性、论证方式逻辑性及表述语言明晰性等特点.而古代文论的基本特点是:大量资料以零散的形态存在;众多范畴以形象性比喻为主;理论深刻而常以诗化语言和描述性方式表达;文论家常用文学性文体展开理论建构.但从宏观角度和更深的层次看,古代文论仍具备独立学科之科学性特点.理由有四:一是古代文论在零散资料的背后潜存着系统的理论体系;二是文论家运用着大量内涵明晰的规范化范畴;三是文论史上不乏运用抽象思辨展开逻辑论证的著述;四是古代文论中有大量运用理论化语言和论证性文体展开理论建构的文献.上述四方面赋予了古代文论独立学科的科学性质,而形成这些科学性质的深层原因在经学.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美学从具有功利性的"文学救国"到强调审美非功利的"趣味主义",这种变化并非梁启超的"落伍"或者"善变",而是梁启超认识到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实现并不是单纯科技物质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现代人格的养成,所以他抛弃了自己前期的工具理性思想。但梁启超的这种"反科学主义"却建立在中国科学技术极端落后的现实之上,因此陷入了深刻的矛盾悖论之中。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期,东北现代文论结合创作实际,围绕新文学建设的重大基础性问题进行了研讨,其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总的基调是以文学现代性为迫切追求,寻求现代性突破,在文学思想内容上高张启蒙、理性、科学的旗帜,以现代性历史观和时空观介入世界潮流;在文学内部体系中,对文学本体及文学特质、价值、功能等因素和相关机制的认知出现了较大改观,从启蒙与审美两条路径展开对东北现代文学/文论的现代性建构.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价值的诉求——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间性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表现为"现代"这个历史时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的文学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文学理论这两种有着密切关联的知识形态坚持的是一条现代性价值诉求的建构路向。前者诉求的价值具有中国状况下的"年轻"的现代性特征,后者则在此基础上向前迈了一步,或者说更为强化了自身理论建构的"现代"意味。确立文学理论的价值诉求理论视角是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坚持现代性价值诉求的发展方向是当下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根本选择。当然,建构中的文学理论应该体现出对健全而又充分的现代性价值观念的诉求。  相似文献   

7.
虽然梁启超主张“政治小说”,认为小说要为启蒙,为“新民”服务,是一种事功文学观,但实际上他的小说理论具有浓厚的现代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说批评话语的现代转型,二是以启蒙现代性置换审美现代性,尽管如此,梁启超小说理论的现代性也充满了难以克服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虽然主张“政治小说”,认为小说要为启蒙、“新民”服务,是一种事功文学观,但实际上他的小说理论具有浓厚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说批评话语的现代转型,二是以启蒙现代性置换审美现代性。尽管如此,梁启超小说理论的现代性也充满了难以克服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彭树欣 《兰州学刊》2006,(12):166-167,107
对梁启超与“现代”文学观念(即具有现代性的文学观念)的兴起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大致分两条路线展开,一是对梁启超文学(文学观念)的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一是对梁启超的文学观念及其形成过程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相对来说比较零碎,有必要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现代性这一新的研究视角下对梁启超的文学观念作进一步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以便探讨中国“现代”文学观念是如何兴起的。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对权利概念有自觉的意识,认识到权利观的确立对于现代个人观和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在梁启超的<新民说>里,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权利概念的思路,即自主性意义上的权利、竞争所得的权利和良知意义上的权利,这三种思路预示着三种不同的权利现代性观念,即自主性的权利现代性、竞争性的权利现代性、良知性的权利现代性.梁启超对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并没有充分的意识,它们交织在<新民说>之中,共同编织起梁启超对于"现代"的想象.  相似文献   

11.
走向新世纪的文艺之思--中国文论最新热点问题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对中国文论的历史性回顾与反思成了理论界关注的话题,有关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更是热度不减,而文学的文化研究已经形成潮流并显示出广阔前景.此外,关于文艺精神价值取向的讨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争鸣和全球化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影响探索等,为世纪之交的中国文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2.
邱景源 《兰州学刊》2008,(7):166-168
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陈钟凡,郭绍虞、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傅庚生、朱维之等人都撰写了各自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或中国文艺思想史著作,这些经典文学批评史著作的问世,使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得以建立。而批评史学科的建立,不仅仅是因为开创性著作的问世,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些著作已经有了自觉的批评史学科观念、现代文学观念、批评史观和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这也正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作为现代科学的一门得以确立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处于"过渡时代"的梁启超,在演绎中国现代散文发生的多幕剧中,扮演着一个多有作为的主角。最具有散文文体史意义的是梁启超的"文界革命"。"文界革命"在他这里不只是一种倡议,一种构想,更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实践。其要义是内含的"欧西文思"和形制的"流畅锐达"。就具体的文体实践而言,梁启超在论说体散文、新闻体散文和记游体散文等方面都有文体史意义的建树。梁启超在"文界革命"这一时代话题的表达上实现了知与行的协同,使之成为"五四"散文的直接而重要先导。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文学的主张。其变革主张是建立在进化论、人性论、文学宗教论以及文化化合等现代理论观念基础之上的,其理论目标是创建适应新时代、立足大众、面向世界、实现人生艺术化的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论近百年来一直在追求现代性的建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种追求都是在某种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追求,因而不同时期表现着不同的主题。但也必须看到,因为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的先天不足,为中国文论现代性建设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文学的主张.其变革主张是建立在进化论、人性论、文学宗教论以及文化化合等现代理论观念基础之上的,其理论目标是创建适应新时代、立足大众、面向世界、实现人生艺术化的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是在西方近现代文论和思潮影响下发展生成的。在纷繁众多的西方思想和流派中,中国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导地位,这有着深刻的历史内在原因。而市场经济所伴随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必然使当代中国文论的建构具有更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阔大的全球意识,同时也为我们建构有中国特色当代文论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的科学文化观不是铁板一块,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尽一致的特点。在戊戌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至晚年思想的转变这一阶段,梁启超科学文化观所凸显出来的是其科学主义之维,这一认识对于深入理解梁氏晚年科学文化观转变的思想动因、更好地把握其科学文化观的全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红 《天府新论》2007,(4):124-127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文论研究一直是中国文论研究的薄弱环节。但,作为中国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论能整合古代文论,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及世界性胸怀,实现多民族、古今、中外的三重对话,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蒋浩伟 《东南学术》2021,(3):211-217
梁启超、王国维的诗学被一部分学者看作是中国现代文论的两个主要源头,分别体现了所谓的政治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这种观点一部分是基于对历史的追认,另一部分却是基于对历史的发明,是从中国启蒙与救亡的当代社会语境中建构出的话语体系,而并非对梁启超和王国维诗学的准确描述.这种文论话语不仅遮蔽了梁启超与王国维诗学的多重内涵,也忽略了二者诗学所承袭的中国诗学传统和面临的复杂历史语境.在审美现代性与政治现代性的视角之外,借由王斑、王德威关于中国研究中所表现的抒情与政治的多方涵涉的思路,可以进一步对梁启超和王国维诗学的丰富内涵进行审思,将二者看作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情感政治,继而加深对二者诗学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