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瑞华 《社科纵横》2014,(2):140-143
自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们从传统的等级社会束缚中获得空前解放,如何将自由平等的个人进行社会整合便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主要问题,不同的思想家提出不同的方案。在康德那里,道德主体基于实践理性的独白式论证能够为自己的行动立法从而实现社会整合;哈贝马斯批判继承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提出了交往理性概念,其基于交往主体对话式论证制定的行为规范具有合法性,为多元化的社会整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在西方哲学界对现代性批判的传统以及现代哲学发生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下,哈贝马斯结合了语言哲学的研究成果和言语行为理论,创立了普遍语用学,为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从而重构了现代性的交往理性维度,以交往范式的主体间性取代了意识哲学的主客对立,交往理性的特征是论证性的、实践地生成的,在交往行为层面真实地弥合了理性的分裂。  相似文献   

3.
理性的循环:从生产范式到交往范式的理论过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性的拯救是马克思、卢卡奇、阿多诺与哈贝马斯的共同意愿,然而,从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出发,走到哈贝马斯却又回到了实证的理论。理性的批判似乎已消散殆尽。这一理性的循环的发生,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批判理论脱离生产范式造成的,物质生产永远是社会历史的前提,也是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的真正出发点。向哈贝马斯的交往范式靠近必然偏离马克思主义现实的历史辩证法,走向非批判的实证主义。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以其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清楚地看到,从主体中心化的理性出发不可能真正实现对中心化主体的突破和超越,也就无法使自我达到对他人的理解及对群体的认同。为了克服主体性哲学的负面影响,他从生活世界出发,构建了蕴涵着主体间平等、真诚、正当交往的交往理性,以此摆脱当今西方社会人与人交往困境。汲取这一理论成果,对于解决中国当今社会在多元分化态势中人与人交往的扭曲及生活世界被殖民化等方面的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莹 《学术交流》2003,(11):25-27
纵观西方发展的历史,理性精神这一条红线一直贯穿始终,正是在这种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西方法治才得以形成。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历史乃是一个经验的人情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法治难以形成。因此,中国要想实现法治,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则成为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6.
在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中,国家理性是具有统摄性的概念,是"绝对的神物"和"绝对的权威和尊严".国家理性通过中介环节即等级要素统摄着君王、官僚和市民社会.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揭示了黑格尔国家理性的实质:黑格尔的政治国家是从概念推演而来的,是作为主观实体性的政治信念;黑格尔为国家理性所做的概念推演,主要目的在于为现实的普鲁士王国寻找哲学根据.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方法对黑格尔的国家观展开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迈出了具有开拓性的一步.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理性的批判,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理性是人类精神的基本特性 ,也是哲学思维的基本范畴。理性的演进与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所以它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 ,2 0世纪后半叶更是一个反思和批判传统理性的时代。回顾和总结这个历史过程 ,特别是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观 ,揭示技术理性的形成、实质及危害 ,对于重建理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求是学刊》2018,(6):14-21
理解马克思的"主体性"对于把握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生成受到黑格尔的理性主体与费尔巴哈的感性实践主体的双重影响。黑格尔主体性思想的理论依据是理性形而上学:主体的根基是绝对。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主体的抽象性,把主体的基础立足为现实的、感性的实践。马克思批判费氏实践只是一种无对象的感性直观,并且综合二者的优缺点,提出主体是现实的具体的主体,是理性与实践的统一。然而,现实社会中的主体却受到理性形而上学与资本的控制而丧失了现实的具体性,这是马克思进行现代性批判的根本任务和旨趣。  相似文献   

9.
科学理性批判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南丽军一、科学理性批判的目的是追求深入理解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人类摆脱狭隘局限性走向人类社会普遍交往和世界历史的必要条件之一。科学技术本身作为人类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作为一个正处于改革开放中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视角与方法,研究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创建了独到的交往理论,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哈贝马斯则融汇现代西方一些学派的观点与方法,对交往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创建了当代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交往理论。鉴于哈贝马斯又声言自己的理论是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出发点的,故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作者认为,由于哈贝马斯离开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来谈交往、离开生产力来谈交往关系、撇开生产方式来谈交往方式,从而他的交往理论虽在个别点上与马克思的观点相似,但二者在本质上是迥异的。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理论对“交往”问题日益寄与关注。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然而,交往理论并非始于现代。本文旨在探寻交往理论历史演变的主脉。追溯思想史,洛克的观念论对理解问题的研究,实质是交往理论的初始形态;嗣后,休馍赋之以人性论基础。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对交往、交往关系的研究,是功利主义的;而康德和费希特则试图对交往关系作辩证法的解释。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在交往理论上的对峙,一方面是绝对精神论与人本主义的对峙;另一方面是实践观与非实践观的对峙。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人”的交往关系考察,以及对历史上交往学说的批判性研究,创立了交往理论的科学形态;而哈贝马斯则试图对其作根本性的“更新”。  相似文献   

12.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学说的灵魂,在本世纪,新马克思主义者依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文化层面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这两种批判理论均关注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都以异化理论为理论基础。但二者在批判的侧重点、革命主体、革命策略等方面又有着很大的差异。关于这两种批判理论的比较研究无论对处于科技理性困境之中的西方工业社会,还是对处于文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以怀疑与反思为本质特征的批判精神有助于人类合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建构更为和谐与完美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可以将形而上学理解为从理念、主体出发来统摄社会历史生活的哲学思考,这是主体理性霸权的表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核心在于,通过哲学与社会历史生活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实现了哲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批判性互读,走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问题域。这是我们从马克思哲学出发,走向当代社会历史批判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14.
林卫斌 《学习与探索》2006,1(1):216-218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在解释现实经济问题上凸显了其致用性的不足;理性的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在其选择过程中会受到资源、环境、特定社会制度等条件的约束,也显示出致用性的不足。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对西方经济学的致用性检讨应从中国实际经济问题出发,准确地把握人性和经济行为主体的根本行为动机,将逻辑与历史相结合,避免概念之间的论战与推演。  相似文献   

15.
城市住区邻里交往日趋弱化已经成为危及我国城市建设和谐社区、和谐城市的主要的障碍之一。分析我国城市住区邻里交往弱化的历史和现实的缘由,讨论邻里交往是社会、历史和规划建设的综合产物,客观的交往刺激和主观的交往意愿才是解决邻里交往弱化的根本所在,并以理性思辨的角度考察我国城市住区邻里交往弱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西方意识形态研究的历史发展--兼论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胜育 《社会》2004,3(4):27-30
意识形态理论在西方源远流长,从历史发展看,意识形态概念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特拉西阶段、马克思阶段、列宁阶段、曼海姆阶段和西方马克思主义阶段。意识形态概念的原创者是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哲学家德斯杜·迪·特拉西,他提出一种“关于观念的学说”(science of ideas),即意识形态,这是一种具有特定使命的学说,它力图通过抑制人的偏见,使人具有成为理性至上的人的可能,进而达到服务于人、甚至拯救人的目的 (“Ideology:origins and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y”.britannica.com)。在马克思那里,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精神生  相似文献   

17.
《求是学刊》2018,(1):136-142
阐释行为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一种理性认知,当这种理性与社会领域的公共性交融而集凝成人的公共理性时,在本质上它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物质世界进行理性认识的自觉意识;在实践上它是作为基本主体的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体认、忧患与建构的自觉意识。只有在公共理性这个场域,文本的意义才能得到正确判断和理解,阐释才能获取合法性的身份。在人类的阐释行为中,公共理性的目的:一是满足阐释主体的理性认知要求,让其成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所共享和公用;二是促进阐释客体达成意义的确定性,限制人们依据自由法则进行的形而上学式的阐释。由于在阐释行为的实践中存在着普遍的误读,阐释的公共理性因而具有范式价值和意义。在获取事实的认知规范阶段,它在于认知、理解和确证混杂的、异质的、重合的乃至矛盾的文本意义复合体,为促使人们的阐释行为形成真理性的理性认知奠定范式基础。在确证知识的认知规范阶段,它在于反对虚无主义阐释,建构一种人际间的阐释理解关系,以自身的公共性发现文本的共性,进而形成关于文本公共性的理解和共识的范式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近代西方道德哲学都是以利己的人性为基础,将人的道德同人的理性紧密相连.英国道德哲学家们强调的是理性对于自由的限制.这就突出了理性的自由思想.这便是社会自由的理论基础;大陆道德哲学家们认为人的理性具有绝对性、普遍性和自由性.因此,照他们看来,所谓道德的生活,就是符合理性的生活,就是一种必然的应当生活.因而自由的理性就是道德.这便是思想自由的理论基础.不过,到了休谟和莱布尼茨,西方道德哲学家们已经开始认识到道德问题应该从普遍的人性,即人的主体性上或生活实践上去反思.这一思想对后来的西方哲学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理性在西方文化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是,传统理性观把理性局限于认识论和科学技术活动当中.20世纪以来,人们对这种理性观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开始了理性文化重建的历程.理性是一个总体,是使人成为可能的存在方式,它包括属于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它应当是一种合理性、合情合理性和合人性,而不是像近代理性现那样仅仅理解为知性理性和技术理性.马克思实践哲学对近代主体形而上学、资本主义制度以及技术异化的批判为我们重新理解理性的价值和建设和谐理性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梁树发 《浙江学刊》2003,1(1):50-58
世界历史是一个以物质交往为主导和推动力量的自然历史过程。普遍交往是这一过程的直接实现形式。从交往主体看 ,世界历史是一种普遍的民族、国家关系 ,但更是一种阶级关系。基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冲突和以此为基础的阶级冲突 ,马克思得出世界历史条件下共产主义革命的结论。世界历史也是一个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揭示了世界历史条件下人的发展的规律。就普遍交往的内容来说 ,世界历史又是一个不断实现人的活动全面交往的过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全球化问题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