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末的战争环境为人们政治社会化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曹操在政治军事斗争中逐步实现了角色君主化的转变.在其麾下.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利益集团,最终导致了汉魏更替.  相似文献   

2.
从侠客内涵的演变入手,具体分析了游侠、私剑和侠客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清代小说中常见的侠客归顺清官或君主这种叙事模式的演变轨迹,认为清代侠义小说中侠客归顺清官或君主模式始于<水浒传>或者唐传奇的观点是不准确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东汉.  相似文献   

3.
东汉王朝的"三绝三通"西域,虽然是东汉与北匈奴军事较量的结果,然而其与"羌祸"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正是由于河西、湟中、陇右的羌族起义,直接影响了东汉王朝对西域的经营."羌祸"对东汉王朝"三绝三通"西域的影响,深刻揭示了西域与河西、湟中、陇右的战略关系.  相似文献   

4.
浮华交会是东汉末以来存在于士大夫中的一种特别的社会政治现象.曹魏历代君主对浮华交会之徒采取严厉打击,对浮华交会活动坚决取缔,但并没有阻止其存在,其一直伴随曹魏政治相始终.其是曹魏所实施的官吏选拔制度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从侠客内涵的演变入手,具体分析了游侠、私剑和侠客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清代小说中常见的侠客归顺清官或君主这种叙事模式的演变轨迹,认为清代侠义小说中侠客归顺清官或君主模式始于《水浒传》或者唐传奇的观点是不准确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东汉。  相似文献   

6.
两汉时期的"西南夷"是指两汉时期分布在南方的诸多少数民族.西汉王朝对"西南夷"实行的"厚赂"、武力统一、"故俗治"、徙民实边、打通西南夷通道等民族政策,在客观上有利于西南夷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增进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东汉王朝对"西南夷"实行的加强边郡统治、廉吏政策、"以夷治夷"等民族政策,是以德化为主,这一政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东汉王朝所委任的边吏多比较清廉,善于安抚西南夷,这也是东汉西南民族政策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先秦的思想家特别是法家都把君主掌握实权,驾驭群臣看成是法治的核心和实际内容。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对封建大一统天下的向往,是顺应历史潮流,有其进步因素的。东汉末年的王符进一步提出了君主“明操法术,自握权秉”①的法治思想,这是对先秦法家法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试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较之西汉,东汉生态现象的政治化,在追寻生态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时,其随意性更大,所谓“瑞应”明显增多.儒家经典中的鬼神内容、西汉儒家人物以天命限制君权的意图和谶纬学说,是生态现象政治化的依据.汉代生态现象政治化,为限制君权而生,却发展成为君主服务的工具.通过生态现象政治化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儒者从企图限制君权到终于被君权奴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大量文献表明,尽管西汉乐府编制中没有采诗人员,但是当时乐府"采诗夜诵"的确具有一定的现实政治保障,并对东汉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西汉乐府的"采诗夜诵"继承了先秦以来观乐省风的传统,这一传统同样在东汉得以继承与发扬.正因如此,汉代乐府民歌才能较好地保存流传下来,并形成了统一的艺术精神及艺术风格而影响于后世.  相似文献   

10.
宋初的政治形势迫使朝廷急需重厚质实之士主谋大事,以安定社会秩序,维护君主权威.宋初君臣对自身及中央各机构职能的理性思考,也使重厚质实之风得以形成并流行.李沆恰于此时进士及第,其廉洁自律、纯厚坦诚的个人品德,慎名器、尊君主的为臣之道,稳重踏实、崇尚质朴的为政之风,实为重厚质实之杰出代表.在李沆影响下所形成的政治理念,对于宋代中央各部门之间均衡、稳定态势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