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月革命以后,根据两个以前签定的未发表的秘密协定,苏联恢复了贯穿满洲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中东铁路的大部分控制权。第一个协定是在1924年5月31日与北京政府签定的,第二个协定是在1924年9月20日与满洲的张作霖政府签定的。苏联政府签定了这些协定,尽管它再三承诺;将永不采取秘密外交它也恢复了俄对中东铁路的控制权,尽管一份1919年苏联宣言答应将这条铁路归还给中国。为了巩固在这条铁路的权力,苏联于1925年1月20日又同日本签订了协定,该协定承认日本对南满铁路的权力(控制权),同时日本默认苏联对中东铁路拥有充分的权力。  相似文献   

2.
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它应对中国大革命的失败承担一定的历史责任,苏联的国家利益是共产国际制定策略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3.
苏联宪法文化自20 世纪20 年代开始影响中国,历经十月革命后国共“以俄为师”的发端时期、革命根据地“仿行苏宪”的奠基时期、新中国建国初期在“一边倒”背景下取法苏联宪制模式的高潮时期,以及中苏关系恶化至改革开放后对苏联宪法文化的背离与延续四个时期。苏联宪法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涉及宪法理论的传播和宪法制度的移植等方方面面。苏联宪法文化影响中国的过程实则是中国对苏联宪制由被动接受到主动移植,由片面认同到创造性转换的历史过程,“拿来主义”与“实用主义”并存,值得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4.
国民军是中国1920年代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苏联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前提下援助中国革命,国民军是其继南方国民政府之后的又一个援助对象。苏联对国民军的援助覆盖第一、二、三军,援助的形式分派遣军事顾问组和经费物资支援。苏联的援助使国民军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但因为苏联援助国民军的实用主义态度,使得援助效果受到影响。给人们的启示是:中国革命必须依靠中国自身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综观抗战胜利前夕苏联的对华政策 ,其基本特征具有双重性 ,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从总体上说 ,苏联还是愿意支持中国革命的 ,但在接收东北这一问题上 ,对中共及其军队既限制又支持 ;另一方面出于与美国争夺远东霸权的战略考虑 ,同时也为了能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捞取更多的利益 ,苏联对国民党政府既妥协又限制  相似文献   

6.
张作霖依靠日本人的势力起家.后来为保其势力,并摆脱日本人的控制,在政治、经济上勾结英美,日本人对此极为脑火.认为“受日本栽培的张作霖长的太大了”,是“日本实现满蒙政策的眼中钉”。田中上台后.召开了策划侵略中国的“东方会议”。关东军极力主张用事军手段实现东方会议的宗旨.决定干掉张作霖并制定了“周到的爆破计划”。皇姑屯事件后.日本人混淆视听,欲盖弥彰。  相似文献   

7.
郑学祥 《南都学坛》2000,20(5):15-16
:毛泽东主张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 ,不失时宜地争取外部力量的支持 ,对美国和苏联等发达国家开放 ,允许外国的资本家到中国投资 ,发展经济。这些对外开放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五四宪法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五四宪法的制定充分参考了苏联三六宪法,带有一定的苏联痕迹;同时,五四宪法也充分考虑了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极大反映了中国的革命与宪政经验,具有浓重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得到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和民族的同情与支持.抗战爆发后,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号召全世界人民用一切方法组织对中国人民的国际援助.同时,为了让中国牵制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力,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在抗战初期,依据《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从政治上、物质上和军事等方面给中国以有力支援.在战略决战时期,苏联百万大军出兵中国东北,直接参加对日作战.对加速日本的败降起了重大作用.抗战八年中,中国人民蒙受了重大牺牲,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始终牵制着日本陆军的主力,从而解除了苏联的东顾之忧.故中国的抗战也保卫了苏联,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指引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1991年苏联的不幸解体,可以说是20世纪极 为严重的地缘政治上的劫难,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场悲剧。同属于社会主义大国,苏联和中国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命运:昔日苏联解体覆亡,今日中国毅然崛起。因此,应 该认真吸取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 的认识,坚持执政为民、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建方略,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1.
从黄埔军校创办的背景,蒋介石、周恩来与黄埔军校,苏联、共产国际与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教学与管理、教官与学生,黄埔军校与中国革命等方面,对近20年黄埔军校研究概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12.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所击败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后来为什么能够东山再起?吴佩孚再起后为什么又能立即与张作霖结成反革命联盟?直奉军阀是如何联合进攻倾向革命的国民军的?国民军在山东、河南失败的原因何在?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照搬俄国苏维埃政权模式,给中国的苏维埃政权建设留下了一些沉痛的教训,如效仿苏联设立国家政治保卫局,导致苏区肃反扩大化的严重错误;照搬苏联的政党制度,造成苏区"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严重后果;照搬苏联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有可能加剧民族分裂活动;照搬俄国苏维埃政权的阶级关系模式,使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富农在很长时期被当作革命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我国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以及革命学生的爱国运动蓬勃发展。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高潮即将到来。在这样的形势下,日本帝国主义深怕它的走狗北洋军阀的垮台,会(井彡)响它在华的既得利益,实现不了“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的野心,便与北洋军阀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故意挑衅,制造事端。1926年B月,在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作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见张作霖屡次失利,便公开出面  相似文献   

15.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所击败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后来为什么能够东山再起?吴佩孚再起后为什么又能立即与张作霖结成反革命联盟?直奉军阀是如何联合进攻倾向革命的国民军的?国民军在山东、河南失败的原因何在?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
《苏联对华政策:1917-1924年》一书主要阐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24年间苏联对华政策的历史发展。该书认为,此期间苏联对华政策是革命与外交的双重政策,一方面,积极参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另一方面,获取在华权益;最后两种政策都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7.
解放战争时期,苏联不想因为支持中共而得罪国民党及美国,而苏联担心中国内战会打乱雅尔塔划定的势力范围,导致美国卷入危及苏联的利益,斯大林也害怕打第三次世界大战。因此要求中国革命适应其对美蒋妥协的需要,先是不准革命,后是不断出面干预、劝和,搞两个中国。美国奉行利用苏联在华谋利益的欲望去削弱中共,大力扶植国民党来实现独占中国的目标,从而导演了分裂中国的丑剧。这个年代发生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事件,无不同苏美对华政策以及对国共两党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笔者试依据有关史料对此作一粗浅探讨。为求弄清这个问题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和民族的支持.做为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战争迫近之际,积极支援中国抗战,其目的是利用中国束缚住日本的手脚。避免其东西两线作战,以保证苏联的自身安全.为此,在抗战爆发后,苏联在物质上、道义上乃至人力上大力支援中国抗战。苏联从利己的需要出发,为了让中国束缚住日本,便紧紧地抓住蒋介石.一方面为迎合他消灭共产党的野心,不断地贬低限制中共的活动,甚至以牺牲中共的利益来换取同国民党政府的妥协;另一面,大量地向国民党政府提供军事援助。这反映了苏联援华的实质是民族利己主义.另外.苏联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对中国的援助是以损害中国人民的主权为代价的。1941年的《苏日中立条约》、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和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所规定的诸多条款,都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总之,在抗战期间、苏联对华政策的国标主义完全让位于民族利已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19.
在近现代 ,苏联对华外交具有双重色彩。一方面 ,苏联对中国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帮助 ,在七七事变以后的一段时间里 ,苏联是唯一向中国提供过实际援助的国家。另一方面 ,苏联在给中国援助的同时 ,也做了许多损害中国主权与利益的事情。以往人们对苏联对华援助有较多的论述 ,而本文只打算侧重剖析一下苏联在日本侵华期间损害中国主权的事实。希望对人们认识有关历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告别革命”是一种国际性的思潮。在苏联解体和东欧一些国家巨变的前后,它在国际上蔓延开来,并影响到我国的思想界,“告别革命”思潮的基本观点成为一种思想体系。革命的本质和核心在于建设和创造;革命是推动理性发展的巨大力量;革命具有发展和进步的深刻内涵,告别社会主义是“告别革命”思潮的本质。必须明确肯定中国近代历次革命的正义性,正确评价革命领袖的历史功过,珍惜一切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革命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过程中,都要高扬革命精神.发扬革命传统,用革命精神来从事一切工作,对于一切诋毁和否定革命的言论和行动.必须旗帜鲜明地进行抵制,必须坚决同“告别革命”思潮划清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