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格作为人类的一种抽象形式是各文化成员共有的,在日常生活和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人格的概念和内容方面比较了中西文化中的人格差异,并探索了差异及其产生的文化根源。同时,对人格与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关系作了探讨,以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翻译技巧与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翻译技巧是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一些翻译实例的分析,详细介绍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频率高的九项翻译技巧,旨在重视英汉翻译技巧的实际运用,提高翻译工作者的翻译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连贯作为许多交际层面互动因素的过程,在语篇层面的修辞写作、语用和跨文化交际方面受到广泛关注。科技英语摘要的语篇连贯性问题属于跨文化交际和语篇层面的研究,在语篇标准、认知、语用、文化等方面,中西存在着汉英语篇差异。对语篇层面科技英语摘要写作存在的差异及干扰因素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科技英语摘要的写作能力和写作质量。作为有效解决连贯性问题的语篇分析(TA)、对比分析(CA)和功能语法学理论,正在对英语教学与研究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为探究中国工科EFL学习者在科技英语摘要语篇写作中的连贯性问题,对60名非英语专业博士生的科技论文摘要进行案例分析,并从认知、语用和文化差异三个方面来洞悉干扰科技英语摘要连贯性的潜在因素。结果表明,母语迁移影响科技英语论文摘要的连贯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4.
时间取向是非语言交际的要素之一。中西方在时间取向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极易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以Edward Twitchell Hall的单维度时间和多维度时间理论以及Kluckhohn和Strodtbeck的时间取向理论为基础,分析比较中西方时间取向的差异,以避免交际中的误解和失败,进而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5.
以杨盈、庄恩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为依据,对一所地方性高校的12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低,而且各个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系数=0.068,两者相关性很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为此,应继续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提高文化调适能力和交际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人们在探讨礼貌的认知与应用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在跨文化社会语用学的范畴内探讨比较有关英汉文化在礼貌的本质、规范、策略等方面的异同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跨文化交际中礼貌行为的"得体性"问题。提出了以"求同存异"和"入乡随俗"作为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原则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既涉及文化的规约,也涉及语言的规约。这两种规约在不同的文化中的差异就是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根本原因。文章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用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二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隐性文化阻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隐性文化中价值观和信仰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剖析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影响,揭示了二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隐性文化阻碍。其目的是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便能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9.
英汉文化差异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语用翻译则是一种等效翻译,意在用原文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将原文的深层意义表达出来,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忽略社会文化的客观背景及语言交际环境而产生语用失误 ,会使交际失败。本文通过语言、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 ,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语用失误 ,强调交际双方应该进入对方的文化背景中 ,洞察本族文化与他族文化的差异 ,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认知传播是以“人”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活动。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大脑和感觉器官就是认知传播产生的物质基础,“人”就是最初的媒体形态。人类认知传播经历了前口语传播、口语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和互联网传播等发展与繁荣时期。在技术工具的支持下,人类不断地延伸着感官媒介的触角,探索着无比丰富的客观世界和充满奥秘的人类主观世界,形塑着社会形态和个体心智。在这历史进程中,最原始的身体感官媒介自始至终是引导人类传播活动跨越时空的主动力,左右着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12.
管理沟通理论发展阶段略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对管理沟通学有重大促进的观点及理论的提出或书籍的出版为划分依据,将管理沟通学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同时,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管理沟通理论成果进行了概述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关键因素。探讨沟通与交流的含义和类型,重点研究纵向沟通的机制和类型,旨在为改善教学质量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14.
沉默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和语言一样传递着非常丰富的信息。但沉默的使用因文化而异。在东方,沉默是一种积极的交际策略;在西方,沉默行为则被视为一种消极、被动的反应。沉默行为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作、学习、政治、商务谈判和日常交际中。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东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观、价值观和语境交际类型。为了减少跨文化交际的失误,我们必须克服自己的文化定势,增强对东西方文化中沉默行为差异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网络对组织管理的冲击,以及网络对组织沟通行为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然后从媒介信息丰富性的视角提出了信息社会对组织沟通行为的建议,并对组织提出一些具体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传播习俗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习惯性、风尚性特征的传播现象。在整个社会传播活动中,传播习俗具有基因性的意义。为了探讨中华传播习俗对新世纪大众传播的影响,采用学科的、定性的研究方法,认为对于大众传播活动而言,合理地利用传播习俗,是使得传播活动获得更好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正因为如此,新世纪之初的大众传播表现出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中华传播习俗以强化传播效果,并且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实绩,当然在此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内向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双向对话--论建立传播学的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翻译研究着重于“译”的方法,追求“信达雅”的境界,对翻译的“传”的研究未能给予充分重视。然而,翻译实质在于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活动。如果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翻译活动,我们就可以将翻译过程引入深层次的理论探讨,从理论上解释翻译实践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为“直译”“意译”、“摘译”“改译”等译法寻找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非言语信息是管理沟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正确解读非言语信息,有助于在了解对方口头所表达的信息的同时,洞悉其真实思想。从而做到正确把握和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本文详细论述了非言语沟通的定义、类型、功能及非言语信息与言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并对常见非言语信息了细致的解析。  相似文献   

19.
企业内部沟通的障碍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内部沟通存在组织、文化、个人、信息等障碍因素,应该从沟通渠道、沟通文化、沟通技能、信息传递管理等方面不断改进,提高沟通的效果和效率。  相似文献   

20.
儒家思想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德性知识的建构,二是德性知识的传播,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其目的是建构一种价值,并通过传播为社会所共享,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实现文化的重建与社会的整合。《论语》文本蕴含了四种传播模式:价值传播的“内化”模式(以仁释礼,情在理中)、道德传播的“情感”模式(众星共辰,风行草偃)、人际传播的“外推”模式(忠恕为仁,推己及人)、知识传播的“情境”模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深层结构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传播思维,包括传受兼顾的主体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和情理交融的实用理性。《论语》和儒家传播思想的现代价值是区分信息传递与价值传递的不同模式和思维,为传播的“社会遗产传衍”功能的实现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