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谦益和柳如是是近年学术界颇为热门的研究对象,但有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也还很多,其中比较明显的有五个方面的问题:(一)钱谦益《牧斋集》版本问题.当代《传世藏书》所收的《牧斋集》底本最差,校勘也最粗疏,说是"传世藏书",实际上却是最坏的一个版本.(二)钱谦益《牧斋有学集》诗歌编年问题.关于《牧斋有学集》中诗歌的写作时间,卷首总目中的记载与具体作品的记载存在着许多出入,读者阅读时需引起注意.(三)钱谦益《方生行,送方尔止还金陵》系年问题.这首诗歌在《牧斋有学集》中定为1662年作,但事实上却是1663年作,应予纠正.(四)柳如是《剑术行》与《长歌行》问题.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想引用柳如是的《剑术行》,结果却引用了柳如是的《长歌行》,可能是一个疏忽.(五)柳如是《庚辰仲冬访牧翁于半野堂,奉赠长句》用李梦阳诗问题.这首诗化用明代诗人李梦阳的诗歌,并且内容有些不健康,但研究者都没有指出.  相似文献   

2.
钱谦益在顺治四年丁亥三月晦日被捕,关进京城刑部狱,在狱中作《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他选择苏轼《狱中寄子由》的第二首和韵并在小序中转换诗题,是为了赠诗给柳如是,且其中还隐含他以苏轼自比而诉说冤屈的意图。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将这组诗的写作背景误以为是钱氏因黄毓祺案牵连而被关进南京狱,从而造成一系列失考。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大多从外证考辨,如从这六首诗出发,则可更加明晰钱氏被关押的地点以及柳如是暂居之地与生辰等问题。陈寅恪又在这组诗中挖掘出钱氏“思念故国,讽刺清朝”之意,但是钱氏此时明显还是寄希望于清朝的当权者为自己洗刷冤屈。在钱氏后来的回忆写作中,他对丁亥年被捕事,又产生新的态度与感情。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可以对“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以及明清诗文研究的现状做出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钱谦益与柳如是的诗集中存有许多彼此唱和的作品,从"诗史互证"的角度出发考察这些诗作,可以对钱柳因缘进行深入的剖析。剖析诗词中的钱柳因缘,并非只着眼于钱柳二人,而是通过这个视角去观照和审视那个时代的文学思潮以及文人的心路历程和价值选择,从中可以感受到明末文人注重个体意识的张扬以及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反叛。另一方面,明清易代这样的宏观时代背景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文人面对改朝换代这种巨大历史转折时,内心所经历的复杂情感变化以及灵魂深处的痛苦挣扎。  相似文献   

4.
笛福在小说《罗克珊娜》(1724)中塑造的“小三”形象“罗克珊娜”与陈寅恪在为明末才女柳如是“沉冤昭雪”的传记文学作品《柳如是别传》(1953-1963)中塑造的“小三”形象“柳如是”(亦称“河东君”),以各自发自内心的禀性、才情,共同保持着“屈辱”中的动人“风采”。她们均具备非同寻常的智慧,重情重义且怀感恩之志,挑战男性性别且与男人“试比高”。但来源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在行为动机上有所差异:(1)罗克珊娜的智慧(“算计”)背后隐含着浓郁的商品经济意识;柳如是的智慧(“行贿”)背后涌动的是一种踏破铁蹄、上下寻觅的真爱。(2)罗克珊娜的情义背后是金钱,是功利;柳如是注重的情义隐含着“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儒家人本思想。(3)罗克珊娜挑战男性,是打“自由”之名,行钱财之实;柳如是身着男装,挑战男性,是对牧斋君身上体现的博学、智慧的儒雅之气的顶礼膜拜。对二者的跨国、跨语、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于英国18世纪文学、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及比较文学平行研究、陈寅恪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及文本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柳如是诗歌的情感与意象。柳如是具有英雄与才女的双重性格。柳如是特别钟情于“杨柳” 意象,这是她情感世界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6.
从云间到虞山——论柳如是的诗学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柳如是系明末云间派诗人.她的创作活动分前后两期,体现了不同的审美取向.前期立足于云间派,以汉魏盛唐为标准,不脱七子派文学之蹊径;后期受虞山派钱谦益诗学之影响,突破了云间派限制,有宗宋之趋向.从云间到虞山,柳如是的人生境遇、社会角色也有了巨大的转折,她的诗学在创作实践上有明显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7.
我们读《学林漫录》第八集中周采泉先生的《〈柳如是别传〉匡失四例》一文后,颇有一些不同看法,今不揣浅陋,写出来以求教于周先生。《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先生的名著之一。它以大量诗文资料通过考证“女侠名姝”柳如是的事迹来论述明末清初政治史,是一部诗文证史的著作。而周先生对这部著作的批评,则是专就这部著作在诗  相似文献   

8.
与云间名妓柳如是的交往,是宋徵舆一生中一段让他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这一始聚终离的个人事件,由于作者的讳莫如深和缺少记载而变得扑朔迷离。研究这一对才子佳人的交往,是研究宋微舆之情感经历及其一些重要诗词作品的极好视角。本文透过宋徵舆的作品,对宋、柳交往的经过作了评述,探测出他对钱谦益的攻击、对方岳贡的谴责及对李雯进行劝导的深层动因无不出于对柳如是的思念。这份执著的相思伴随了宋徵舆短暂的一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拨开了这位云间才子情感经历的重重迷障。  相似文献   

9.
解读“诗史”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千百年来,杜诗学的研究者们在对“诗史”的阐释中存在着巨大的误区:其一,在一定程度上将“诗史”等同于史籍、史料;其二,认定“诗史”乃是自觉服务于政治教化的样板。本文旨在辨析此两种误解,揭橥诗史精神的实质,进而探察并阐述诗史精神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现实意义。文章认为:既不能仅仅把诗史等同于史料,也不能把诗史视为政治教化的工具。所谓“诗史”乃是诗人以仁者心观照当下社会现实,从而创作出的具有天下意识和忧患意识及其相应艺术特征的“第一等真诗”。当今诗坛所缺乏的正是此一“诗史”精神。时代固然需要个人化的独语性的小诗,然而更加需要的是能够反映时代脉搏的、与核心文化价值相系的大诗。一个拒绝天下意识与忧患意识的诗坛毕竟是贫乏而病态的诗坛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钱谦益完成《钱注杜诗》一书,在整个清代掀起了注杜诗的高潮,并以其数量上的优势和较强的学术性取得了很大成就。不仅如此,由于《钱注杜诗》所确立的诗史互证方法的深入人心以及清人“诗史”意识的过分强烈,致使清代学者在古典诗歌笺释方法上陷入一种误区。本文就清代诗歌解释学的成就与歧误问题试做探讨,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柳如是明末清初女诗人 ,她对我国文化中意蕴丰富的“柳”有着独特的偏爱。她赋予“柳”以人格 ,赋予“弱柳”以不同的精神面貌 ,她笔下的“柳”超越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柳”的一般意蕴。同时她更以匠心之笔塑造“柳”的形象和意境。因此 ,她的咏柳的诗词具有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 “诗史”两个字合用,最早出现在南朝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沈约称曹植诸人的诗作“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意即说他们的诗作都是直抒胸臆而来,并非依傍前人诗作或史事而作。这里的“诗史”,指的是诗歌与历史。  相似文献   

13.
“啃老族”是指已经成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靠父母供养的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啃老族”的队伍中,他们成为“啃老族”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些毕业后本该就业却没有工作的大学生,教育行政部门和就业指导部门虽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其就业,但收效甚微。一、大学生“啃老族”现象形成的心理原因从校园到校园,大学生习惯了从一种学习环境到另一种学习环境的变化,毕业时需要走向社会,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与生活,面对这样重大的变化,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1.自我同一性混…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并非所有的人都为“诗圣”杜甫的诗叫好,也并非所有的诗论家都对杜诗为“诗史”说投赞成票。杨慎就是显例。其《升菴诗话》卷十一《诗史》条说:“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韵语纪时事,谓之‘诗史’,鄙哉宋人之见,不足以论诗也。”杨慎将“诗史”说归于宋人的发明,可能是依据宋人所撰《新唐书》,《新唐  相似文献   

15.
“诗史”小议黎小瑶(湛江师院中文系湛江524048)1从"诗史"的种种含义说起我们知道,在中国文学史上、杜甫、陆游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古往今来.人们赋予"诗史"一词以种种不同的含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第一种:"诗史"指直接叙述时事的诗歌...  相似文献   

16.
“寻租”这个话题大家都不陌生,但“立法寻租”这样一个隐蔽性强而对人们日常生活乃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极大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批判。我国现阶段“立法寻租”现象的出现和蔓延,无论是部门“打架”、争权夺利,还是强势集团“合法”掠夺弱势群体,归根结蒂是一个利益驱动的问题。解决“立法寻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立法民主公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有关文献记载的“蛮”字语义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古汉语“蛮”就是藏缅语“人”之记音。同时就“蛮”的文化现象进行考察,认为“南蛮蛇种”就是蛇龙图腾崇拜  相似文献   

18.
学生们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性心理发育的逐渐成熟,开始对两性关系有了艨胧的意识,对异性发生了兴趣。当学生们出现了上述现象,家长和老师们就显得茫然,束手无策,很容易联想到“早恋”。一想到“早恋”,家长和老师就忧心忡忡,甚至谈“虎”色变。  相似文献   

19.
以诗传史、以诗证史的“诗史”观念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学传统,其发展到宋代日趋成熟,宋夏战事诗正是宋人“诗史”观念的产物,它融铸着文人士大夫深沉的忧患意识与浓郁的爱国情怀。宋夏战事诗具有鲜明的“诗史”性质,并呈现出以下特点:1.发于危难,记录史实;2.有史有情,忠愤沉郁;3.律切精深,意在言外。通过对宋夏战事诗“诗史”性质的考察,可以帮助我进一步去深入认识历史、反思历史,并从中积累民族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20.
《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是大部头的一部专著,也是历史考证学派的压轴之作。柳如是深明民族大义、坚守民族气节,但又热衷功名、攀附权贵,其生活和性格是复杂的。本书在诗学上的价值,恐怕远在要学之上。在考据方面,本书又可为后学发蒙起例;但陈氏也未能幸免失于繁琐,这似乎与他“无可为而为之”的心境有关。本文试图通过《柳如是别传》来认识陈寅恪,并进而认识考证学派,是作者二十世纪学术史系列论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