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朝创立了一套与其以前的诸王朝官制有显著差异的新官制:分北、南两个系统,以北面官统治契丹及诸游牧族,以南面官统治汉族及渤海人,“番不治汉,汉不治番,番汉不同治,自古而然”。①在这两套平行的官制系统中各自设有宰相机构。本文试对辽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过程做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2.
清朝在西北边疆民族地区推行厅制,不仅将其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地方行政体制之中,而且建立了重点布控和普遍设防相结合的军事系统,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制度保障,使诸厅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更趋频繁,形成多元族群的人口结构与农耕和游牧互补的经济结构,各族民众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清朝在西北诸厅的乡村社会中推行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治理措施,实现了自上而下的直接管理,促使该地完全融入王朝国家。这一过程不仅使西北诸厅完成了由“华夏边疆”向“王朝腹地”的转型,而且加速了该地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一、充分认识和发挥土家族发展商品经济的有利条件。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一千多年以前就定居在武陵山区,辛勤开垦,繁衍生息,为开发武陵山区作出了巨大贡献。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了世袭的土司制度,实行委派的流官制,领主经济解体,广大农奴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同时废除了“蛮不入境,汉不入峒”的禁令。各族人民交往增  相似文献   

4.
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该白皮书由“前言”、“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与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地位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支持和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各项事业的历史性发展”、“结束语”及“附录: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基本情况”等部分组成。这是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我国国务院首次发表的全面介绍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情况的白皮书。这将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同日举行的国务…  相似文献   

5.
元明清等朝续递国家治统,在“大一统”历史框架和地方行省管理体制下,土司制度裹挟的国家权力是影响元明清等朝与各族土司关系的根本性因素.秀山杨氏土司的军征表明,受国家权力左右和统治利益驱动,职衔较低、实力较弱的土司较职衔越高、实力越强者越不具备悖逆国家、对抗中央的实力,更有利于实现王朝国家“大一统”目标和巩固民族地区安定,明清等朝采取“众建”“削弱”举措“改土归流”,最大程度巩固王朝统治、扩张国家权威和消解土司影响.  相似文献   

6.
保甲是清代地方州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充当清王朝统治人民的耳目和工具。旗人保甲也不例外。 但是还应看到,在清代初期,保甲制度作为中原内地传统的统治方法,曾限行于汉族住区,旗人“俱隶八旗”“别有所辖”,地方有司不得过问,享有特殊待遇。因此,旗人从不编保甲到编查保甲,又标志着八旗制度的某种变化,意味着清初以来“旗民分治”状况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历代王朝对待广西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地处祖国的南疆,秦以前其民纯乎越人。秦在其地设置郡县后,逐渐发展成以壮汉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由于这里地属僻壤,区内山岭叠亘,水险林深,气候恶劣,交通闭塞,自古以来,其地诸少数民族多据险而居,各治生业,互不统属,民情参差,言异俗殊。因此,历代王朝统一其地之后,便因地制宜,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内地的特殊统治政策或制度,诸如南越王赵佗推行的“和集百越”政策,汉武帝的“以其故俗治”政策,南朝时期的“左郡”或“俚郡”制,唐宋时期的羁糜制度以及元明清时代的  相似文献   

8.
西夏自李元昊建官立制之后,各朝都对官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到仁宗仁孝时,西夏官制走向成熟,并且纳入法制轨道.公文机构是西夏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夏统治阶级进行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根据西夏法典<天盛律令>和有关出土文献,对西夏公文机构的设置、职掌,公文官吏的名称、选拔、派遣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关于清代回疆伯克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统一回疆之前该地最具地方特色的行政制度———伯克制度———存在着一套固有的运行 机制和管理规范,这是清朝中央政府改造伯克制度并将其纳入清朝地方官制序列的基础。学术界 关于清代回疆伯克的种类及其任职情况的研究还有值得探讨的余地,爬梳史料,确有新的发现。 清代回疆地区的伯克职官名称和实际职掌并非完全相合,名不符实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 在,甚至可以被视为清代伯克制度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四川藏族地区土司制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司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分封地方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政治制度。四川藏族地区在元、明、清时期曾比较普遍地设置了土司,清代以后尽管多次推行“改土归流”,而多数土司却未能废掉,成为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中保存土司较多的地区。本文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材料,对四川藏族地区土司的设置,封建王朝和诸土司的关系、土司统治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与政治制度,作一个粗浅的概述。  相似文献   

11.
“改土归流”,是封建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一种政治改革,它在中国历史上历时甚久。对此,论之者不少。但是,与之背道的“改流复土”,论之者往往数语而罢,未予深涉。现不揣浅陋,献芹于识者之前。一、“改流复土”概况改流复土,顾名思义,指中国封建时代中央王朝对少数地区原实行的羁縻制或土官制改流官制后旋复由民族土著世袭首领统治。封建王朝中央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改土归流,一般认为始于明洪武初年对忻城  相似文献   

12.
从四个方面对元朝治理土司地区理路作了系统梳理,认为元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兼用金代文化与中原“汉法”,将地方社会管控与“大一统”体制紧密结合,在民族地区实行因俗而治的土司制度。该制度推动国家权力从内地不断向边疆延伸,使土司地区的社会秩序变得日益稳定。元朝土司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深刻影响了土司地区社会生产、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土司社会变迁,而且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元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土司制度,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成为中华民族“自在”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并为中华民族“自觉”共同体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土司制度推行过程中,国家权力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现全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大一统”。西南土司地区各族民众在共同拓展中华疆域、共同发展祖国经济、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文中简称“四个共同”)的过程中,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土司制度推动了中华民族由“自在”共同体向“自觉”共同体的转变,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本质上是国家对各地土司和土司地区民众进行治理的制度,土司制度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诠释。在“制度治理”语境下,元明清土司制度遵循制度建构——制度改革——制度运行——制度效益等一整套制度逻辑,并始终遵循这个制度逻辑和理路渐次展开,为王朝国家治理体系的丰富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元明清中央政府土司制度治理主要是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教等五个方面着力,以此充分显现国家治理能力。从土司制度治理的实际情况看,渐次从元明两朝的“因俗而治”逐递向清代“依法而治”的转变,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王朝国家制度治理的必然。元明清时期土司制度虽然在不断丰富完善、充实优化,对土司及土司地区的治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尚未达到土司制度治理的预期效果。由此可见,土司制度并不是什么先进制度,最终不得不改土归流,由中央政府流官治理土司地区。  相似文献   

15.
“刘平国治关亭诵”石刻是清代在天山南麓发现的一处汉代摩崖石刻,又称刘平国“斫孔记”“开道记”“治路颂”“作亭颂”“治关城颂”等。该石刻是目前新疆发现的唯一一件具有明确纪年的汉代石刻,也是年代最早的石刻,故又称“西域第一石刻”。“刘平国治关亭诵”石刻位于今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黑英山乡喀拉塔格山麓的博孜克日克沟口。这个南北走向的峡谷,东西两面有高崖,山口在峡谷的南端。  相似文献   

16.
自治与共治:民族政治理论新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朱伦 《民族研究》2003,19(2):1-18
现代民族政治意义上的自治产生于统治民族和被统治民族之间的暂时妥协 ,存在着排他性和从属性这一对难解的矛盾。中国等当代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治生活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自治观念 ,实际已走上了民族共治的道路。民族共治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 ,它是“后自治”民族政治生活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与民族政治民主和共和“三位一体”的命题。当代民族政治理论应当以共治为核心思想进行构建 ,并赋予自治新的含义 :“民族政治性组织合法”加上“民族政治人格平等” ,应当成为自治的新概念 ,对此可以“当家作主”来界定 ;由这种新自治观出发 ,共治就是一个必然的结论 ,二者的关系也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民族共治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是批判各种片面的和非理性民族政治观念的武器 ,而实践价值则在于它是建设多民族统一国家、实现民族关系平等、自由与和谐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在历代中央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土司制度及其雏形羁縻制度,在广西某些地方曾推行过很长的时间,甚者干有余年。羁縻制以及土官制的推行,对这些地方以至整个广西甚或全国的历史发展或大或小都产生过影响。但是,迄今不仅唐宋两朝在广西设置羁縻州县的情况尚属迷离,就是元明清三代在广西设置的土府州县洞司的情况也还不眉目清楚。而此等情况的弄清,既是全面研究广西土司制度的前提,也是研究唐宋元明清广西政治历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木仕华 《民族学刊》2013,4(6):38-48,105-108
《徐霞客游记》中“滇游日记”的记载涉及明季以丽江纳西族地区为中心的藏边区域的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政教关系、商贸往来、战争与和平、民族关系等内容,旁征汉藏文史资料和文献,考信史实,《徐霞客游记》在滇川藏交角区域纳西、藏等多民族关系史和政教关系史、汉藏文化交流史研究诸领域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跨国地方政府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跨国地方政府构建合作交流关系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一种趋势.这有利于提升地方的竞争力,实现利益互助和资源互补,降低地方发展的交易成本.跨国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发展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自在到自觉的演进过程,发展跨国间政府关系的基本动力在于实现互惠互利的社会经济价值,为此,需要选择科学化的政策作为实现这些价值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胡云生 《回族研究》2004,7(1):48-57
河南回族掌教制度历史变化呈现出的特点,有和全国其他地方共性的东西,也有自己的中原特色。一方面,掌教的职权由政教合一逐渐发展到纯粹的宗教管理,与官方关系愈来愈淡薄,由开放走向封闭;另一方面,掌教制不断地进行调适,掌教内部权力模式逐渐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掌教制度的变迁,权力在国家和宗教之间,以及在回族内部之间的不断调整变化,对回族内部松散的联系进行整合和维系,不仅使伊斯兰教在回族内部得以不断地延续和发展,而且加强了对回族认同范畴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