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后,毛泽东和刘少奇在探讨农村合作化问题时,由于他们的理念不同在对待富农经济,先机械化还是先合作化,以及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合作化运动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两人的分歧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最初的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2.
农业、农村、农民是毛泽东一生关注的大事。土地改革完成后,如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内有两种意见,一是先机械化,后合作化;另一种是先合作化,后机械化,毛泽东主张后一种意见。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后,毛泽东阐述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为阐明农业轻重的关系;并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迅速掀起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高潮。他在农业合作化后不断变更所有制,造成“人民公社”的失误,但也是他较早发现失误并提出:队与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的收入应有差别,要遵循价值法则,坚持按劳分配;要总结教训,寻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  相似文献   

3.
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必须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斯大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合作化理论,亲自领导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并在世界上最早建立起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虽然借鉴了斯大林和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验,但并没有囿于斯大林的理论观点和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具体做法,而是把马列主义的合作化理论同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实行了一些既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 ,重视和发展农业是毛泽东的农业机械化思想的基石 ;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装备 ,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是其精髓 ;要求在农业机械部的领导下 ,按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步骤 ,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方针 ,争取用 2 5年时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其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建国后得到进一步发展。毛泽东认为合作化道路是人民得到解放、由穷变富的必由之路,并且认为中国农业通过合作化走向社会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在毛泽东合作化思想指导之下进行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虽有失误,但具有不容否认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既有上世纪五十年代以集体化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合作的快速发展,也有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合作运动的停滞与衰退,更有当代农民合作组织的蓬勃发展。新中国农村兴起的两次合作化运动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动逻辑,也预示着不同的发展前景。推动农村合作化运动健康发展要求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利,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创新互利合作模式,同时加强政府对合作化的规范与引导。  相似文献   

7.
建国后不久,随着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工作在部分地区的完成,毛泽东提出必须趁热打铁搞合作化,这就改变了他在建国前对我国农业所作的在相当长时期内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基本主张。毛泽东的这一变化有着深刻的个人思想动机.总体说来,他之所以力主在土地改革完成后立即搞合作化,主要是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一)农业如果不搞合作化则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二)农业如果不搞合作化就无法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农业如果不搞合作化就有破坏工农联盟的可能;(四)农业如果不搞合作化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相似文献   

8.
新民主主义合作社思想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合作化思想中最具特色和价值的内容之一。它是马列主义关于合作制的理论与根据地合作社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探索毛泽东这一思想,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建国后毛泽东合作化思想的演变源流,对今天如何引导农民走合作经济的道路也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让农民“组织起来”是土改后中共农村政策的主旋律。农业合作化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为了协调各方的责、权、利关系,新的土地所有制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有效劳动组织和经营管理责任制。文章以湖北省新洲县为个案,探讨了合作化运动中劳动组织和经营管理责任制在合作化时期的演变历程,分析了其弊端,认为合作化时期的规模生产仅仅是小农经济的简单累加,并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让农民“组织起来”是土改后中共农村政策的主旋律。农业合作化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为了协调各方的责、权、利关系.新的土地所有制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有效劳动组织和经营管理责任制。文章以湖北省新洲县为个案,探讨了合作化运动中劳动组织和经营管理责任制在合作化时期的演变历程,分析了其弊端,认为合作化时期的规模生产仅仅是小农经济的简单累加,并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国农业合作化作为一种运动形式,已快过去四十个春秋了每当人们议论这件事时,仍是众说纷纭。这反映了人们对这件大事的关切、重视,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现在,我仅就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几个问题如调动“个体经济积极性”与“互助合作积极性”、合作化与机械化、集中统一与分工管理、贫富差别与两极分化等谈一点自己的再认识。这些问题,有的并不属于同一范畴,但它与农业合作化关系密切,探讨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必要性的认识,而且对进一步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所实行的一系列改革的无比正确,以及对当前农村经济加快改革上新台阶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民合作化运动中,曾对政府责任问题做出了很多宝贵的探索,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强调农民合作化运动中的政府作用。对这些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再认识,为探讨我国当前农民组织化进程中的政府责任提供了重要启示:政府应当在农民组织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社会宣传深化认识、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兑现政策承诺,同时也要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为农民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闫茂旭 《南都学坛》2010,30(2):103-106
历史制度主义的旨趣是关注历史。研究农村合作化运动能为考察当代中国乡村政治发展提供历史支撑。农村合作化运动本身是一个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博弈的过程,其间渗透的是作为制度供给主体的国家与作为制度需求主体的乡村社会之间的互动,其结果为乡村社会进一步的制度变迁打开了闸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国家帮助"使农民逐步走上互助合作化道路是马列主义农业合作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国家帮助"包括政治、经济、技术援助等多种具体形式,我国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是马列主义"国家帮助"理论在我国的具体运用,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的迅速加快,国家无法给所有的合作社都提供足够的帮助,甚至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提供"国家帮助"时违背了自愿原则而成为变相惩罚,这也是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所留下的深刻教训。  相似文献   

15.
通过"国家帮助"使农民逐步走上互助合作化道路是马列主义农业合作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国家帮助"包括政治、经济、技术援助等多种具体形式,我国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是马列主义"国家帮助"理论在我国的具体运用,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的迅速加快,国家无法给所有的合作社都提供足够的帮助,甚至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提供"国家帮助"时违背了自愿原则而成为变相惩罚,这也是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所留下的深刻教训.  相似文献   

16.
一、农村人民公社的实現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为实現农业技术改造提供了优越的社会条件和物質条件。根据我國原有工業基礎薄弱和農業生産力低下的实际情况,根据生産力的發展总是有賴于生産关系变革的客观真理,我國對農業進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改造是分兩步走的,即先实行合作化,然后实行机械化。顯然,这是十分正确的。一方面,通过合作化,來促進農業生産的發展,來促進工業化,使農業合作化的發展速度与工業的發展速度相适应。如果按照当时某些人的观点,認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对生产资判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一个工业落后、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里进行的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决定性环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极大。新中国成立后,我党领导广大农民首先实行土地改革,紧接着就发展互助合作化运动,把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中心,对小农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到一九五六年。我国五亿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胜利地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创造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的合作"理论",在他的反动的乡村建设"理论"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曾一再说到:"乡村建设运动正以合作运动为其中心工作."("乡村建设理论"页431)他不仅主张在农业的生产和流通方面均实行合作化,而且还主张对工业也实行合作化;他不仅亲身参加了所谓"合作运动",而且还自命为"合作制社会主义者",声称他所以提倡  相似文献   

19.
落后国家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后,如何对农业进行合作化改造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列宁从苏维埃俄国国情出发,对农业的合作化在理论上、实践上都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苏俄国情的合作化道路,但由于当时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没能取得圆满的结果.邓小平总结了国内外农业合作化的经验、教训,结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提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两个飞跃"思想,"两个飞跃"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化道路的两个不同阶段,是对列宁合作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创业史》中的韩培生这一人物凝聚着柳青对“农业技术”与“合作化运动”之间关系的思考。与20世纪50年代同类题材的小说不同,柳青的《创业史》试图从根本的伦理维度上把握“合作化运动”,并激活“技术话语”的政治语境。从这一视野审视,韩培生的农业技术推广叙事呈现出多重维度,并形成了科学实践、社会实践、政治实践与伦理实践四个彼此相关的层次。借助这种叙事,柳青展示出“合作化运动”中“伦理”与“技术”的深层张力,也对“国家—乡村”二元结构中的现代化想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