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邑 《老友》2013,(10):9-9
引喻妙答日本人一次,有位日本人问孙中山:"我们是同种同文的亚洲国家,为什么贵国人民甘愿受欧美人的压迫、奴役和掠夺,而对日本人占点便宜却大为仇恨呢?"孙中山讲了一个故事答复他:"有一个家庭,兄弟二人同住一个地方,弟弟习武有力,哥哥因病身体羸弱。某晚,外来的强盗劫掠哥哥家。哥哥大声呼救,弟弟反来趁火打劫。你看像这样的情况,究竟是该恨强盗还是该恨弟弟呢?"日本人哑然而退。  相似文献   

2.
3.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晚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回顾了三十年的政治生涯,具有了明确的反帝思想。这一思想系统地反映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中。在这以前,中山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如何,是否具有反帝思想,目前尚未得到充分的讨论。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能提出问题,并获得教益。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先生的西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吾国人之"西北观",在近代中国有一大转变焉。察国人以现代化观念全面审视西北、规划并进行之西北建设,端赖孙中山先生之倡导。中山先生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考虑,视西北开发为未来经济腾飞之希望;从边疆稳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繁荣考虑,力主及早并大规模的开发西北;他还借鉴先进国家经验,把建设现代化国家之交通网作为开发西北的前提任务。其思想对后人的教益,文献资料可征。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掀起的近代开发西北的舆论和实践中,处处反映着孙中山思想的深刻影响,本文将一一论列之。  相似文献   

6.
<正> 今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孙中山先生对中国民主革命建立了伟大的功绩。他在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并成为民主派的旗帜;在辛亥革命时期,他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同志说过,孙中山先生“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业绩是永存的。孙中山先生不仅在他的伟大革命实践方面值得后人永远纪念,而且在政治思想方面也“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②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启发着人们去进行历史的探索。本文仅就孙先生的五权宪法理论,谈一点粗浅看法,以表示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纪念。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1866——1925)是广东香山县(现为中山县)人,名文,字逸仙。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后通称中山。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1905年联合华兴会和光复会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学说与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激烈论战。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武昌起义胜利,各省纷纷宣告脱离清王朝而独立,1912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1924年,孙中山先生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在广州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参  相似文献   

8.
一、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来源 1.青少年时期的感性认识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因自幼生活困难,对农民的痛苦有深刻的了解和切身感受。他曾这样说过:“中国的农民生活,不该长此这样困苦下去,中国的儿童应该有鞋穿,应该有米饭吃。”(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青年时期,他看到旧中国农村的悲惨生活和贪官污吏欺压人民的种种黑暗现象,以及不合理的封建传统习俗,使他感到封建制度的没落和腐朽。另外,又亲眼  相似文献   

9.
今年十一月十二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孙中山一生致力于中国革命,领导革命党人一道推翻了满清封建王朝,从而结束了我国数千年封建制度,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十分关心和同情包括朝鲜在内的亚州各国被压迫民族,热情支持他们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  相似文献   

10.
鲁迅认为司马迁是“文豪”.“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指司马迁在写史形式上的创造与革新;“无韵之《离骚》”指《史记》在内容上的一个特点,主指内容。鲁迅认为《史记》的成因是;家学渊源、社会实践,李陵事件的促使、时代使然。还认为《史记》艺术上“爱赋”、尽小品性能、注重情感力量。鲁迅要求青年读《史记》。  相似文献   

11.
鲁迅论海派     
在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作为文学派别而存在的海派曾发生过广泛的影响。这个派别萌蘖于十九世纪后叶“十里洋场”的上海,至建国初消弭。它拥有庞大的作者群,创作了成千部小说,有些作品产生过家诵户读、街谈巷议的轰动效应。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投身文坛的一些青年也深浅不一地受到海派文学的浸润。面对这样一个持续时期长、作品数量惊人、且占有较大消费市场的派别,作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奠基人的鲁迅不能不对它有所关注与批评。由于新文化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任务的繁重,鲁迅尚未有时间和精力对海派文学作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但凡著文论及海派之处,均有独到精辟的见解。学习鲁迅有关海派文学的论述.有助于我们了解海派文学的历史渊源、海派文学创作的特点及它受褒或抑的缘由。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十分重视民间文学。虽然他在这方面没有专门的论著,但是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却散见有关民间文学的理论的片段。这些理论片段的出发点是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接触到的问题又非常广泛,把它们缀合联贯起来,就可以成为一套相当完整的民间文学理论体系。在民间文学理论的园地还呈现着荒芜的现象,民间文学还没有普遍得到正确的理解的今天,整理和阐述鲁迅先生有关民间文学的理论,是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论焦先     
镇江焦山,传说是因汉末处士焦先(光)隐居于此而取名的,今天山上还有他的遗迹.他是个奇人.皇甫谧称他“扩然以天地为栋宇,羲皇以来,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14.
鲁迅论孔子     
一、批判孔子及其思想的反动实质1、所谓“仁政”“王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相似文献   

15.
至极皇权,呼万岁,积贫沦弱。图革命,组同盟会,智谋韬略。西制魁奇中选用,三民主义兴郑约。辛亥年,推倒帝王朝,功勋卓。创民国,司宪荤。求统一,让贤诺。育才兴高教,武丰文茁。民主潮流趋大势,逆亡昌顺宜醒觉。竖丰碑,镌天下为公,金光烁。、J声.‘J尸,产、J内‘J、一~~~~一~~一_满江红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肖耀堂~~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领导辛亥革命是他早期的光辉业绩。在以往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中,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孙中山等人发动和领导的,但也存在各种不同意见:有的过分夸大个人作用,如说辛亥革命是“由孙文一人领导而起”,①或者说“是极少数的热衷于西方思想的人做出来的事,和人民群众没有任何关连”;②也有的夸大群众的自发斗争,如说“革命纯粹是一种自发的行动”,和孙中山等人的领导没有多大关系;③还有的既否定个人、也否定群众的作用,鼓吹“自行灭亡论”,说清朝的灭亡“是因为清朝的帝制本身已经腐朽不堪,而  相似文献   

17.
山西是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北方省份之一.1911年以后,山西省在工农业、交通、教育等方面近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了较明显的进步,曾被誉为全国模范省.这些成绩的取得虽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与孙中山在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权能分治理论是孙中山先生关于国家权力结构的一个重要设想。孙中山先生说:“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这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这是关于政权与治权最简明的解释。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也说过:“政府只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政权与治权的关系也就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者和它的执行者的关系,这是任何形态的国家、政体都具有的和无法回避的国家政治结构当中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孙中山先生抓住了这个关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一) 在君主专制国家里政权与治权完全由皇帝一人独揽。法王路易十四说:“皇帝和国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领导辛亥革命是他早期的光辉业绩。在以往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中,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孙中山等人发动和领导的,但也存在各种不同意见:有的过分夸大个人作用,如说辛亥革命是“由孙文一人领导而起”,①或者说“是极少数的热衷于西方思想的人做出来的事,和人民群众没有任何关  相似文献   

20.
鲁迅生于清代末年,甲午战争的时候他已十四岁了。这次战争的失败,不只是大量的赔款,而且台湾省也是这次割给日本的。过去以天朝自居的堂堂东方大国,竟然会败给蕞尔弹丸的小日本,充分证明了中国的孱弱已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因而瓜分中国的声浪,甚嚣尘上。 当时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先进人士,看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已濒临危急的时候,于是大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