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矛盾价值论     
当代哲学和社会实践发展所呈现出的新特点,提出反思传统矛盾规律的要求。传统矛盾理解中的最大失弊就在于把矛盾视作一个纯粹的"客体"而使"价值"缺位。以价值思维审视矛盾,矛盾一经作为人所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已具有属人性质和价值底蕴;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促进着事物的变化,但矛盾并非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人们认识矛盾和改造矛盾的目的就是对事物及其人的"价值"的开掘。对矛盾进行价值论分析,在于为当代社会实践提供一种思维方式,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性支撑,为辩证法的重建提供一种新颖思路。  相似文献   

2.
共生哲学是关于共生的哲学理论,旨在对共生现象进行哲学概括和把握,并从共生视角对哲学的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实践论、发展论等若干重要命题进行审视与阐释。共生哲学的本体是共生关系,关系是实在的,主体间性的本质是共生;共生价值论坚持价值的属性说与关系性的统一,坚持价值主体的多元性,倡导建立共生的价值观;共生方法论明确了方法的中介性质,提出了共生哲学的关系思维方法、整体论方法与有机论方法;共生实践论主张实践是人的"类"实践,是"现实生活"的实践,是"关系"中的实践,实践具有共生性;共生发展论坚持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当代与后代的统一,主张共生共荣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曾是当代中国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往对主体性的探讨所存在的一个重大缺失在于缺乏对认知主体与价值主体的自觉区分。在哲学史上,康德最早对认知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界线以及价值主体的优先性进行了深刻的阐明。这一思想理路对于我们重新理解和评估主体性原则的历史遗产,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坚持这种区分,把认知主体和价值主体视为主体性在性质上有着重大不同的两个维度,我们将可以在扬弃主体性狭隘的认识论内涵的同时,维护其丰富的价值论内涵;可以在拆解以认知主体为核心的主体形而上学立场的同时,为价值主体的存在合法性提供有力的辩护。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在新的基础上深化了康德关于认知主体与价值主体划界和价值主体优先的思想,把人理解为自由、目的和责任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中最为精髓和最富当代价值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30年代在"左联"内部发生的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表面看起来是两种话语的表述方式之争,实际上是两种政治策略之争,更是中共中央的两个权力中心之争,即以王明为代表的"莫斯科中央"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陕北中央"之争。即使到了"延安时期",党中央内部对于"两个口号"论争的评价,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的政治形势下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而这时毛泽东对"两个口号"的理解和阐释与当初鲁迅有着根本的不同,他把鲁迅在"两个口号"论争中所坚持的"文学的独立性"转换成了"艺术上的政治独立性",进而演化为"艺术上的政治立场",这与当年"国防文学"论者的思想逻辑是暗合的。表面上,毛泽东是"国防文学"的批评者,但在思想逻辑上,毛泽东与以周扬为代表的"国防文学"论者有着惊人的一致。  相似文献   

5.
自然价值论是当今自然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值得指出的是,人们往往都以“需要的满足”来界定价值,坚持自然界只有“工具价值”,而没有“内在价值”。在本文中,作者着重阐明:“价值”除了指“满足需要”的意义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即对象的“内在属性、特征”;自然价值由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构成,强调不仅要看到自然对人的工具价值,还要看到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生态对人的存在价值;自然的内在价值的重大意义,指出其中贯穿的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有许多契合之处,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有没有从哲学意义上对"价值"概念作过界定,是国内哲学界在价值论研究中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核心概念密不可分,关系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和根本前提.在回顾否证派与肯定派的论争之后,将马克思的具体论述放置到上下文中,在<评阿·瓦格纳"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文本的特有语境中进行重新解读,得出的结论是,马克思关于"价值"普遍概念的那段话,并非是马克思本人的意思,而是马克思转述瓦格纳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面对日益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不同的价值学理论提出了不同的对策。其中就包括后现代哲学对人类“主体主义”的否定和生态伦理学主张的自然中心价值论等泛价值理论的生成。但这些理论本身有难以弥合的重大缺陷,价值毕竟是属人的。本文提出自然生态价值、自然效用价值两重性理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全面阐述,人只有合生态规律地顺应保护自然生态价值,才能合主体目的地改造、利用自然效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国价值哲学理论中,有的学者持人道价值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价值是人或价值是人本身。人道价值论,重视人的主体价值,即人道价值,重视人的生命存在,尊严、自由、权利的价值,批评主体价值关系论重视人的客体价值,忽视人的主体价值的缺点,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人道价值论否定主客体关系论,认为价值是人,是一种唯主体论的单极思维;这种观点从需要出发,从评价结果出发理解价值,实质上是一种西方流行的主观主义价值论和脱离实践的理论价值哲学观点,这是其局限。  相似文献   

9.
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在西方生态伦理学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罗尔斯顿提出的那些自然价值的形式绝大多数都是基于人类价值评价维度基础之上的,因而,罗尔斯顿的价值哲学并没有把他所坚持的自然价值的观念贯彻到底。当代信息哲学提出了一种能够同时包容自然价值和信息价值的价值定义:“价值乃是事物(物质、信息,包括信息的主观形态---精神)通过内部或外部相互作用所实现的效应。”我们应当遵循自然价值(天道价值)高于人道价值的价值理念,从自然本体出发把自在价值、自为价值和再生价值确定为价值的三种基本形式,并确立自在价值在价值现象中的本原性和基础性地位。立足于自然价值和物质-信息双重价值维度的全新价值哲学能够成为生态伦理学和人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切近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土地价值剖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土地价值理论,我国存在土地无价值论、全价值论、土地收益论、土地商品价值论、效应价值论、使用价值论、二元价值论等观点。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分析,无价值而有价格的纯自然土地具有“虚假的社会价值”;已经人类劳动投入的土地是由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构成,土地构成的二元性决定了其价值构成的二元性:由土地资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土地资本价值和由土地物质的供求决定的土地物质的虚假社会价值;土地资本投入对周围其他宗地的土地物质价格产生或正或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杜运辉  邵军永 《文史哲》2013,(1):50-56,166
张岱年既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价值哲学的重要创立者,也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价值热"思潮的重要参与者。张岱年价值哲学包括一般价值论和人生价值论,其"形性功能"价值范畴体现了辩证唯物论与中国古典价值论的融合,内外价值论开现代生态伦理学之先河。张岱年价值哲学为世界价值哲学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本土化理论资源,这有助于我们从价值哲学的角度重新评价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史和世界哲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相似文献   

12.
基于马克思对劳动与价值的经典分析,得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等同于"个人劳动是转化为人类劳动的唯一源泉"这一命题,而后一命题显然是成立的,进而得出只有当劳动同时具有活劳动、参与社会分工的劳动和有效劳动的属性时才能创造出价值。并且,在对要素决定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进行反驳的同时,主张劳动价值论应与时俱进,同时坚持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相似文献   

13.
人的价值主要由功用价值和伦理价值所构成。这两类人的价值 ,因标准不同、基础不同、每个人所能达到的最终程度不同、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不同、人们追求它们的目的不同、所标志的价值取向不同而相互独立 ,不能互相替代。脱离人的功用价值与伦理价值而笼统地论述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 ,必然导致一个很荒谬的结论 :社会大众的人的价值永远低于社会精英的人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人的功用价值和伦理价值及其所标志着的两种价值取向都很重要。同时 ,在我们社会所应倡导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中 ,必须以人的伦理价值为核心 ,在肯定人的伦理价值的前提下肯定人的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先导.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本质、价值评价、价值选择、价值创造等问题的理论,培育和建构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念,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休谟以来的哲学价值论转向奠定了新的哲学思维方式的诞生。这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不同于旧的哲学思维,它以实践为对象,以关系性、动态性和主体性为主要特征。从哲学的对象、真理与价值的共同性、价值思维的实质这三个角度来看,价值思维是普适于实践的诸领域的,因而是具有普适性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从"现实的人"出发,在时空的动态框架内展开了对价值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奠定了价值判断的客观性基础.马克思价值主体性思想不仅在理论上解构了传统西方政治哲学家们对"人性"的一般假设,摒弃了价值论问题中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思想,实现了思维方式的转变,而且实现了人文吁求的现实拓展,为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指南与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舒也 《浙江社会科学》2012,(1):93-102,158
对于美的理解,大致有认识论美学和价值论美学两种路径.价值论美学是对认识论美学的挑战.与将美认识论化的倾向不同,价值论美学主张美是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一种审美价值属性.价值论美学主张美是主客体关系的统一,认为审美价值是人类在长期的主客体审美活动当中确立起来的事物属性之一,作为主客体统一论美学,价值论美学是一种相对论美学,只有在确定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审美实践当中,审美价值属性才表现为有条件的客观性.价值论美学主张,审美价值并非是与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等其它价值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复合价值构造,它主张审美价值是一个开放的、融合了多方面要素的综合性价值构造,需要从具体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出发综合各方面要素来探讨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应龙 《东岳论丛》2006,27(2):100-103
在全球化时代的基本语境中,现行的文化观念已经不适合人的世界持续进步和发展的要求,它在现实的实践层面,是人的世界活动产生文化危机和人的生存产生危机感的重要诱因;在理论建设层面,它在人的世界存在的宏观维度呈现为一种“非对象性”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为,在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中,以“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为思想基础,通过对文化现象各种功能性的和主体性的抽象,把构成对象世界的自然基础排除在文化定义之外,从而,在价值论层面,现行文化观念表现出严重的价值悖论。在当代哲学的“价值论转向”中,当代文化理论研究需要在实践存在论基础上“重新理解文化”,确立新的实践文化观,这是人的世界活动持续进步和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当代文化哲学研究实现理论创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德日刑法学语境中实质违法性部分关于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的纷争,在我国传统犯罪构成中应话语转换为关于社会危害性内容的讨论。通过对无价值、法益、规范的内容和我国立法模式的分析可知,对社会危害性的认识不能脱离前置法的规制范围而单独在刑法场域内进行讨论,否则会使论争成为无源之水。由于现有讨论各自坚守的概念不同,导致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的交锋始终未能在同一对话平台展开,概念厘定是理论交锋有效性的基底。基于对理论前沿的掌握,目前通行的是一元的结果无价值论与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的交锋。通过对社会危害性在前置法、刑法领域的不同呈现,认定其内容应为客观判断而不伴随主观认识,进而得出我国应主张结果无价值论,并运用于实务中偶然防卫的例子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解释为耗费劳动价值论,并且是用直观的以时钟计量的自然尺度的具体劳动时间来计量劳动的耗费量,这是导致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长期未能得到卓有成效的发展,相反地却受到越来越多的非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本文根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应解释为有效劳动价值论,才能更贴近现实、解释现实并指导现实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