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沿用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方法.2004年,我国根据区域发展水平的条件和差异的不同,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经济区的新格局,这次区域的划分符合"十一五"规划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国在新区域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及政策,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2.
我国四大区域人力资本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配置,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协调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区域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高到低也依次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人力资本代替物质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分别为0.66、0.34、0.31和0.62.  相似文献   

3.
自80年代以后,我国将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采取梯度发展战略用以指导国民经济发展。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出现了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地区经济结构不均衡的事实。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使东部失去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而且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实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差距(一)从生产力水平来看。1995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783元,中部地区为3704元,西部则为295…  相似文献   

4.
地区平衡发展的真正内涵除了指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上的缩小外,也应该体现为生态环境质量差异的缩小。运用分布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中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碳强度差异和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发现,两大地区人均收入差异存在绝对收敛,但与此同时,碳强度差异呈现发散趋势,地区间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与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并不同步;人均资本、城镇化、市场化及产业结构对碳强度的地区差异有较大解释力,而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则解释力不大。探究碳强度差异随经济增长差异变化的机理发现,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降低将引发碳强度差异扩大,而人均资本、城镇化、市场化、产业结构等决定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亦可以明显地影响碳强度差异。以上结论对中国走节能环保型区域平衡发展道路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财政能力是否均等关系到能否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研究发现,经过转移支付的调节,四大区域间财政均等化的水平有所改进,但区域内东部、西部地区的财政非均衡性较为明显,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果一般.在引入区域财政标准人分配模型后,度量出均等化区域内各省财力均等化的真实缺口,表现为中部、东北地区的财力均等化缺口较小,标准人财力分配比较均衡,而东部、西部地区的标准人实际财政支出与标准财力的缺口较大.据此,建议提高中央对各区域纵向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水平,及构建区域财政横向均衡与转移支付制度,以提升区域财政均等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运用随机前沿面模型对国内"211工程"的25所综合性高校在2007至2010年间的科研管理绩效的分析结果表明,科研实力强的高校科研管理绩效未必高。高校的科研管理绩效还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中部地区综合性高校的科研管理绩效最高,其次是西部和东部地区的综合性高校,东西部高校的科研管理绩效的差异只体现在"成果鉴定"这一产出上。  相似文献   

7.
要素禀赋与技术选择具有"相依性",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影响要素禀赋结构及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在要素替代弹性的框架下构建异质性区域随机前沿模型,通过要素禀赋结构与技术选择结构的适配性来剖析TFP动态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东部地区要素禀赋与生产技术水平相匹配,有效要素组合使生产处于经济区域,但技术选择惰性使得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呈负增长;中部地区要素投入结构与技术进步结构的匹配失当;西部地区技术进步与禀赋结构低效匹配,丰裕的劳动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与开发;东北三省要素禀赋与技术选择低效匹配源于有效资本与劳动的双重短缺。  相似文献   

8.
生产效率、产业集聚与我国西部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利用199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DEA模型估算中国各省和三大区域历年的TFP水平及其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指数,发现要素投入差异是我国地区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西部在TFP方面要想和东部地区缩小差距在短期相当困难,西部能够缩小和东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最优路径就是使自身经济更开放,突破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建立中期以制造业为核心并重心逐渐向服务业转移的长期经济发展体制,动态提高区域TFP水平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TFP和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9.
基于数据包络法的我国区域创新绩效地区差异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创新绩效是考察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尝试从动态的角度,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2000-2007年区域创新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找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及各省市创新绩效的差异及发展趋势,提出了东部地区应充分利用创新资源和中西部地区要创新财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四阶段DEA和bootstrap-DEA模型对中国区域环境治理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传统DEA方法测算的区域环境治理效率值被明显低估.(2)政府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公众环保意识、地区产业结构对我国区域环境治理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而环保投资增加和能耗降低没有对效率提升产生应有的作用.(3)我国区域环境治理效率差异明显,中部和东部的综合效率明显好于西部,而西部的规模效率较好.(4)资本变动对西部的影响较显著,人力因素对中部的影响大,科技因素对东部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1.
政府财政、信贷资金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随着财政、金融资金的投入,东部、西部地区没有出现收敛或者发散的趋势,但是在中部地区出现了发散的趋势。并且在东、中部农区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不高,信贷资金在西部农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明显。因此,一方面要关注如何增加对农村和农业经济的财政、金融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更加关注这些财政资金投入运行的绩效,提高资金运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区域差距的测度方法定量研究了我国各地区近六年的城乡差异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我国的城乡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2001-2006年内,城乡差异在西部表现最为明显,其次是东部,中部的城乡差异最为微弱。6年里,在区域内部,西部各地区的城乡差异在缩小,中部地区差距变化不大,而东部各地区之间的城乡差异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选取2000—2011年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广义矩(GMM)分析方法,对税收、财政支出对消费影响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当年税收对东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整体当年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上一年度税收对西部地区当年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当年政府支出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整体当年消费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上一年度政府支出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整体当年消费却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无论是东部、中部、西部还是全国整体,投资收益增加对消费均具有区域差异化的负向动态效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比较了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三个不同区域的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匹配度,研究了金融结构的匹配度对FDI区域分布的促进作用,发现:东部地区最为显著,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并没有出现这种作用.这种区域差异性,是由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匹配不一致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估算了我国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995-2010年的人均CO2排放量,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并采用系统广义矩法对影响我国人均CO2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以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为依据,采用沃德法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域,并对各区域的碳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人均CO2排放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现象;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之间呈N型曲线的关系;碳强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各区域能源强度、煤炭消费比重和重工业集聚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区域经济的总态势及区域政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区域协调发展对我国这样多民族的大国,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我国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我国区域经济总态势可概括为:三大阶梯、三驾马车、三类病灶和四大板块.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着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双碳”目标下,区域协同减排制度设计有利于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是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需要,也是我国独具特色的环境治理的制度创新。当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还面临区域能源发展协同性不足、区域产业发展协同性不足、区域协同立法层级关系困境与区域法律政策协同性不足、区域环境治理协同性不足等现实问题。从我国区域能源发展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区域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区域协同立法层级关系与区域法律政策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区域环境治理重点领域及协同机制的现实来看,在区域能源协同发展法律路径方面,应在东部地区协调立法处理好经济与环境问题,统筹协调好西部地区区域规划问题,通过立法方式实现区域资源配置一体化;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法律路径方面,应以制度形式固定产业集群化发展成果,完善绿色供应链制度以实现产业协同融合,建立互通交流的数字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在区域协同立法层级关系与区域法律政策发展路径方面,应在辅助立法原则下保持协同立法的谦抑性,形成超越“部门”与“地方”的特别法;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法律路径方面,应明确区域环境治理协同的权利义务,实现应急情...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各区域人力资本产出弹性和高等教育经济增长贡献也存在差异。按照我国传统东、中、西的经济区域划分,利用2001—2010年面板数据,通过改进CD生产函数模型,考察各省市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研究发现: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弹性较低,但高等教育经济贡献率较高;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产出弹性较高,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中部地区居中。因此,东部应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中部应通过改善就业环境留住人才,而西部应强化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相对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对资源承载力是将理想状态区域作为参考标准,将研究区与参照区进行对比,得到相对意义上的资源在某区域内可承载的适度人口数量。以全国为参照区,依此计算我国东、中、西部相对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富余较多,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资源承载力均处于超载;东部地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严重超载,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均处于富余状态。通过对资源承载力现状及相对资源承载力计算比较的综合分析,反映出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八五”时期中国西部地带经济发展的简要回顾“八五”时期,中国西部地带与东、中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继续呈加速扩大之势。第一,从1991年到1994年,按当年价格计算,东部地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丁2.85倍,中部地带为2.05倍,西部地带为1.90倍。在这期间,因三大地带存在明显的速差,由此而引起的各大地带在全国所占比重的显著变化,即:东部上升了3.4个百分点,中部下降1.4个百分点,而西部则下降了1.9个百分点。第二,从三大地带与全国的平均速度相比较,在这期间,东部地带发展速度高干全国平均速度的省、市、区由9个增加到11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