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宗教力刍议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宗教可被视为一种力的体系,意味着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不仅仅是可描述的现实存在物。宗教力的实质就是一种实体化了的集体力,也就是道德力。总体上看,宗教对于任何复杂背景下的个体、组织和社会都具有明显的规制作用;与之相应,宗教力也呈现出各具特性的不同面相。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逐步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广东的社会变迁比起中国其它地方特别是内地更为迅速、显著。这种社会状况对宗教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和影响,使得近代广东乃至全国的宗教呈现出与古代社会不同的状况,表现出新的特点与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了扩大天主教、基督教在新疆的影响,西方传教士在新疆开设了医院、学校、孤儿院等慈善机构,通过这些机构参与了近代新疆的社会救助,客观上对近代新疆的社会救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在这一过程中,西方近代的救助理念传人新疆,新疆社会救助呈现出近代化发展趋势;传教士的宗教慈善救助也呈现出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进入社会转型中后期的中国社会,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逐渐发生变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开始参与宗教活动,但他们又有别于一般的宗教信徒,更多的是心理和行为上对于宗教活动的趋同,呈现出随意性、猎奇性、片面性、模糊性、功利性等宗教暧昧现象。宗教暧昧现象在大学生中存在,缘于大学生科学精神不强,理想信念不正,烦恼排解不畅等。要通过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创建"第二课堂超市"、完备第二课堂教育成长手册等途径解决大学生宗教暧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乃至全国都出现了“宗教热”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而社会转型则是“宗教热”产生的重要原因。本文仅就社会转型与“宗教热”产生的关系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6.
自19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宗教不仅没有像世俗化理论所预言的那样走向衰亡或私人化,而且呈现出全球复兴和政治化的趋势。其中,宗教基要主义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2001年的"9.11"事件后,宗教恐怖主义的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全球宗教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即意味着宗教的政治化,或者说后者恰好是前者的本质。从基要主义到恐怖主义的演变,则构成了全球宗教政治最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嵌入式宗教是指宗教嵌入到社会结构中,宗教生活受到社会结构中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傣族的宗教是一种典型的嵌入式宗教,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与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有不同的互动和关联,并呈现出神职人员的非职业化和信众宗教生活中的超验目的与现实诉求合二为一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宗教与人类秩序的三个向度的关系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形式,作为世界的总的理论,在人与自然的宇宙秩序、人与人的社会秩序、人与自身的心灵秩序的三大向度曾起过重要的建构作用。作者以秩序为视角,探讨了宗教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在人类三大秩序的领域呈现出逐渐退至以人与自身的心灵秩序为主的境遇,从而一窥宗教的发展变化与轨迹。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应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来观察宗教现象、分析宗教本质、处理宗教问题等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与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宗教信仰群众呈现扩大趋势,宗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在国际、国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不断扩大,宗教的世俗化倾向不断发展,并且呈现出明显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宗教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现实地、发展地看待我国宗教问题的存在;坚持科学辩证的方法,辩证地看待我国宗教的社会作用;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根据转型期我国宗教特点做好宗教工作。  相似文献   

10.
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因素 ,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微妙的影响。西方富有宗教气息的浪漫主义文学养分的滋养和 2 0世纪特定的文化语境 ,导致在涉足宗教的多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 ,所显示的主导意绪和倾向是浪漫主义。不过 ,2 0世纪中国文学在各个历史阶段 ,因受宗教熏染而展示的浪漫样态并不一致 ,并且由于中国现代作家对宗教接受与感应在层次和取向上的差异性 ,从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中国现代作家身处的历史和文化的制约 ,以及某些宗教书写表现出的极端排他性 ,都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宗教浪漫主义的发展前景 ,预示中国现代宗教书写所体现的浪漫精神 ,会因宗教自身的困境而悲壮地走向末路  相似文献   

11.
吐谷浑立国时期的社会形态,呈现出多元宗教并存的格局。论文对佛教在吐谷浑社会的传播,以及郭里木棺板画所见原始宗教和道教影响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吐谷浑宗教受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影响,呈现儒释道三教与原始宗教信仰并存的局面,吐谷浑多元宗教文化的形成是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宗教研究采取的是一种"以文化代宗教"的策略.这种研究模式几乎主宰了三十年来的宗教研究论著,但是也呈现了宗教文化的化约论、功能论以及局限于精英阶层的知识论倾向,最后以"弱文化范式"的形式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的缺失.人们看到了不同形式的宗教文化,但忽略了不同宗教信仰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当今的多元社会中,宗教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都具有彼此认知的义务,它们应当参与"互补性的学习过程".宗教文化必须经过"拯救性的社会化",才能进入公共对话的空间,才能进入公民文化的建设领域,并且,宗教文化只有获得公民文化的身份,才能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世俗化倾向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世纪更替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元化、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增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宗教的世俗化、多样化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发展趋势。同其它宗教一样 ,藏传佛教也日益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对藏传佛教本身、对信教群众、对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因此 ,深入探讨藏传佛教的世俗化问题 ,引导和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对维护祖国统一、藏区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意义。一、宗教世俗化(一 )宗教世俗化的涵义宗教世俗化是相对于宗教的神圣化而言的 ,是…  相似文献   

14.
刘聪 《青海社会科学》2004,(3):137-138,22
适应各个特定的社会历史现实而不断发生变化和发展这一客观事实 ,是宗教的内在本性 ,也是宗教得以存在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当代中国的现实来看 ,宗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上述规律的逻辑必然。但是在讨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时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这种适应是有层次的 ,即宗教有神论的核心教义不会改变 ,而宗教的外层结构——人、物、事等方面是能够、也必须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中国较之西方社会不存在法律和宗教意义上的二元对立,但社会特有的另一种现实的二元对立——官方主导的意识形态,却以一种引导性的信仰体系为社会所选择。在社会转型时期,初创的法治正面临着普遍存在着的法律情感薄弱和法律信仰的缺失。因此,有必要对法治国家语境下的宗教及其角色定位做进一步探讨,从宗教的独特作用中确认其功能性定位,以发挥宗教在教育提升、完善道德规范中的作用,推动国家在构筑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法治社会时与宗教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着自身鲜明的社会特征 ,而邪教则是披着宗教外衣的邪恶势力 ,二者特点不同。宗教对社会既有消极的影响 ,也有积极的作用 ,其社会作用呈现二重性的统一。但邪教对社会却纯害无益 ,其危害严重 ,实质反动。对宗教和邪教应采取不同政策。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保护合法宗教活动 ,打击邪教势力。  相似文献   

17.
宗教对当代美国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在发达国家宗教色彩最浓.其原因在于宗教在维系美国社会的道德秩序、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冲突、救济帮助贫困民众、稳定社会结构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宗教具有突出的三个特点,即新教是美国宗教中最重要的因素;美国宗教教派众多,美国宗教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美国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结合.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政教分离的国家,美国虽然实行了政教分离,但宗教对美国政治仍然产生很大影响,宗教与政治不但从来没有分离,而且一直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共同为美国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8.
当前,敌对势力对我国高校的宗教渗透活动呈现出更加难以防范的新特征,表现为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宗教渗透的主要载体,渗透内容的政治意图更加明显,渗透方式的隐蔽性增强,在“宗教文化热”背景下信教人数呈上升趋势。构建防范体系抵御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向我国高校进行渗透活动,需要从完善的制度、有效的教育、有力的监管、强化基本保障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丹尼尔·贝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从前工业社会的传统宗教说起 ,剖析了工业社会的宗教危机而导致的资本主义文化危机 ,展望了后工业社会的宗教回归并为之设计了一种“新宗教” ,从而揭示了西方宗教与资本主义文化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1980年代以来,民间宗教重新在乡村社会活跃起来。民间宗教现实活动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公开建造庙宇或殿堂;二是随着民间宗教在乡村社会的复活,一些教派开始整理、印刷自己的经卷。作为教内信徒修习教义思想的读物;三是民营企业家或当地一些村干部跻身民间宗教,并大多成为当家师傅;四是“信而不仰”与“信仰而不归属”。这些充分说明乡村社会至今仍有民间宗教生存与发展的肥沃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