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作人散文的语言观建基于古文、口语、方言、欧化语的取舍、调和与建构之上,他的散文语言由明白实用的功利性走向雅致审美性,由日常语言转化为文学语言,阐述了现代散文语言的审美要求和美学构想。通过现代散文语言观的建构,周作人完成了他自己"对于国语的希望",即"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使中国现代散文这一独特的文体不但保持了中国传统散文言近旨远、韵味无穷的审美内涵,同时具有了活泼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李韦 《兰州学刊》2012,(1):27-32
不必讳言,程颢并不曾专门涉及生态问题,但其"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仁学无疑可以为反思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思想资源。程颢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以中医来譬喻仁与不仁的境界,这成为其生态哲学的总纲。人与自然关系在程颢那里体现为天人关系,在他看来,不仅天人一本,理、道也是一本。基于人的独特性,程颢赋予人之独特责任———贯通天道与自然。以仁为生的观点,是程颢对儒家生态哲学的新开掘。本体论的天道、天理观,是程颢生态哲学的根基。程颢并未空谈哲学,其生态哲学仍有其实践面向及制度实践。  相似文献   

3.
儒道两家关注"心性"、"生命"、"人生"的价值取向和关注"天人一体"、"万物一源"、"物吾共生"的思维方式,集中表征着中国古代哲学的独特智慧和精神."仁爱真诚"、"自然无为"为天人共德.这种德性和精神是儒道两家给现代社会贡献的最有价值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4.
赵凤远 《兰州学刊》2009,(8):36-38,180
与先秦诸子相比,庄子是一个较多谈论天人关系的思想家。他的天人观主要体现在前后保持一贯联系的四个方面:“以天为宗”、“天而不人”、“人与天一”、“无以人灭天”。今天重新审视庄子的天人观,对处于生态危机背景下的我们建设当代生态文明或生态道德、进行审美地生存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后期语言观与前期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变化在于出现了从"此在言说观"到"大道道说观"的转移。"道说"不是"此在"人的言说,而是"大道"说话的方式,它的基本含义和功能是"显示"和"聚集"。道说之"显示"不是人类的行为,而是一种"自然的显现";大道的"显现"和"聚集"不是源于人为的力量,而是源于以"大地"、"自然"为根基。"大道道说观"因此也是一种以"大地"为根基的"大道自然涌现语言观"。海德格尔对"大道道说"所具有的"自行显示"和"关系聚集"含义的发掘,表现出对人类中心主义独白话语的深刻批判;其对大道道说的"大地""自然"根基的强调,又表现出对天地人神四方世界自由游戏的"生态审美栖居"的呼唤,"大道道说观"可谓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语言观",具有深刻的生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朱熹的天人观是他对于天、人以及天人关系的看法,主要内容包括:天人本只一理、天人所为各自有分、人是天地之心以及循理而行的现实实践,朱熹的天人观即关切自然的化生万物、发育万物,也充分体现了人的价值,强调人可以发挥"仁"的精神来实现天与人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散文创作开始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这主要包括:第一,不是过于理性而是用灵思来把握时代的脉搏,这有助于提升散文的文学性、审美性。第二,以"物性"反拨长期以来被固化的现代性,尤其是强调要突破"人的文学"观的局限。第三,开拓散文的"神秘性"和"神圣",以超越对于现实主义的单一化认识和理解。当然,近几年出现的散文创作新动向只是一种趋向,要真正实现整体突破还有待时日。  相似文献   

8.
随着西方启蒙精神的深入推进和走进自身的反面,工具理性的高扬和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日益强化,使得人在成为自然主人的同时,也使得人严重破坏了作为人生存和发展基础的自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与恩格斯生态观的基础上,以非同一性的自然观,严厉批判了西方传统特别是康德以来贬低"自然美"的错误观点,强调自然是一种神秘的自在存在,人应该以非同一性的方式、而不是以同一性控制的手段,参与到大自然的美中。阿多诺的生态观为现代人类树立"和谐"和科学的生态观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大学校园审美文化是指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以自由和超越的生命精神、和谐共融的生命关系以及具有审美意味的校园物质环境为特征的高校整体审美化.大学校园审美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对于维护人性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校的审美文化应当通过树立大美育观、培育学校的人文精神、发掘校园主客体的审美潜能等途径来加以建设.  相似文献   

10.
王轻鸿 《学术论坛》2004,(5):127-132
西方原型批评的巨大缺陷表现在审美性缺失,汉语的文化特征为精神文化原型的诗性存在奠定了基础。汉语与西方语系的重大区别在于文字,从外在形态上看,汉字产生于与天地自然的感应,具有"观物取象"的象形特点,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华民族的集体的精神文化表象与自然物象密切关联,具有生动、丰富的感性力量;从内在意义来看,以象表意为汉语的意义表达留下了不断衍生的空间,中国文学原型从具体生动的意象出发去探询形而上意义,融合了独特的审美发现;从心理机制来看,汉语是感悟式的,原型感于物而"兴"更具有审美体验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乡土散文的美学精神是复杂多样的.以陈白尘、汪曾祺和陆文夫等人为代表的乡土散文具有江南水乡气息,表现的是婉转悠扬的寻根与乡恋之曲;以刘成章、周涛等人为代表的西部散文表现的是西部风情高亢雄浑的赞歌;贾平凹的乡土散文是乡村文化的惋歌,贾平凹与韩少功从不同角度实现了对现代性的批判;以刘亮程、谢宗玉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的乡土散文表现了"大地悲歌"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然审美传统对当代自然审美研究有普遍的理论借鉴意义。历时地看,在审美实践上,中国自然审美史呈现了人类自然审美从形式之美到情意之悦,从对象自然到环境自然的发展层次,提供了纵游山水、园林建筑和山水艺术自然审美三大形态。逻辑地看,在审美观念上,中国美学提出了"天文"这一自然审美基础性观念,正面回答了自然审美独特价值和普遍价值这两个自然审美最基本问题,解决了"天文"与"人文"关系问题,足可形成较系统的自然审美理论。当代社会应确立"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  相似文献   

13.
刘亮程散文在现代城市文明与"乡村记忆"、"人类中心主义"与"万物等齐"、个体生命的孤独与世界的整体关联和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等多个层面,都有新的发现和言说.在散文叙事形式上,刘亮程散文虽然还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禽兽比德等传统散文叙事模式的痕迹,但创立了审美意味独特的双主体叙事.  相似文献   

14.
徐燕斌 《北方论丛》2009,(4):149-153
中国传统法是一种礼治模式,礼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法律的精神特质,也形成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独特的秩序观.在古人观念中,礼被认为是对天的一种拟制,体现着天道的和谐精神,因而礼制秩序被视为宇宙自然秩序在人间的自然推演.在礼制秩序的安排中,天子被视为交通天人的媒介,他通过祭祀天地来保障宇宙全体秩序的安定,实现人与神圣的神灵世界之间的和谐.正是基于这种特有的秩序观,唐律对侵害皇权的犯罪中处以重刑,不仅仅在于这些行为侵害了君主专制制度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破坏了以君主为中心的天人秩序,体现了中国传统法律对和谐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散文在漫长的发展建构中,已逐步形成了一套包括民族感情、智慧和精神在内的富于中国特色的“散文文化”.这种散文文化既是一种文学的写作,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本体制,更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散文就不仅仅是研究一种文字的写作,而是探究深植于文化中的大爱和人文情怀,挖掘深藏于文字背后的民族情感原型和精神原型,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当代文化建设中.中国散文所体现的文化生命理想、理想文化人格、抒情审美传统等,对当代文化的审美建构有着不客忽视的价值,就网络散文和全民写作而言,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自我和谐和和谐社会生态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曾永成 《河北学刊》2012,32(1):24-29
从恩格斯关于在人身上自然界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生态观就是这种意识的哲学展开.作为自然界的自我意识,人本生态观从自然一人系统视域的生态整体性出发,特别重视生态本体的对象性、生态主体的全面性和生态运行的生成性.这些特质在人本生态美学中反映出来,对一系列美学基本问题可以作出独特的阐释和回答,以生态性为内涵的自然性则成为最高的审美原则,并以此与中国传统美学相沟通.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生态和谐的路径,从和天生人经由天人相和,走向和天生一、协和天人而生一,生态系统构成整生性的和谐,形成了审美生境特别是艺术生境,显示了生态和谐的审美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林非先生在散文审美鉴赏与批评的研究领域中,提出了系统全面而又精辟独到的理论思想,为散文的审美鉴赏与批评界定了尺度、依据、准绳、目标、方法和途径,阐释了散文"美文"的精义,提出并形成了系统的"散文审美鉴赏批评理论观".  相似文献   

19.
"和"是老子哲学的最高形上追求,也是老子生态伦理思想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老子关于"和"的生态伦理境界有三重向度的表达:天人之和是生态伦理的道德本体境界;人自身之和是生态伦理的道德主体境界;人物之和是生态伦理的道德客体境界.天人之和要求人和自然混同成无知无我的无名状态;人自身之和要求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使内心达到"少私""知足""无嗜欲"的虚静状态;人物之和体现在老子的生态技术观上,要求人去除机巧伪饰之心,让作为道德客体的具象物复归其原始本真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王船山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其思想中颇具特色的部分。这一思想,在内容上,源于六经的天人图像;在话语上,承继了孔子的正名思想。这一思想的建构思路是首先通过区分"人之天"与"天之天",划出已知与未知的领域;然后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对天的善意推测而建构起"万化无私"之天的"天显"图像,并反过来以其证"天命之性"之纯、人性之善的"身体"图像;最后通过"践形"的方式而实现此两种图像的现实的合一。这一天人合一思想,对宋明理学天理人欲、对立的天人图像及其话语系统,具有纠偏救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