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统化是辽代"汉化"或"封建化"的实质,辽代历史发展贯穿着契丹统治者树立正统形象的努力.为了争得正统,赢得汉族民众的认同和归附,契丹统治者在民族血统方面将自己认定为华夏圣王的后裔;采取"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发展儒学,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在政治军事方面不断进取中原,试图统一天下.辽代确立正统的努力有效地保证了其统治的稳固和长久.  相似文献   

2.
辽金元时期是中华民族史上第三次大融合的时期①。在东蒙古地区②,经过辽金元时期几百年的民族杂居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民族融合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加强。其融合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受统治民族强制性的影响而少数民族化趋势,一种是汉化趋势。(一)少数民族化趋势一、辽代的契丹化趋势在辽代,契丹族是统治民族。契丹族对以奚族为首的游牧民族和以汉人、渤海人等为首的农业定居民族,采取了不同的民族融合方式,以达到契丹化的目的。首先是对与契丹族经济类型相同的游牧民族,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奚族与契丹族同属游牧狩猎经济类型,…  相似文献   

3.
契丹民族鸡冠壶的文化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冠壶是辽代契丹族的特色器物。鸡冠壶带给契丹人游牧生活的回忆,也是游牧因子虚化的结果,鸡冠壶随着一部分契丹人的定居生活而出现,给予他们精神的寄托,凝聚着契丹人的民族感情。  相似文献   

4.
辽代燕云地区的绘画与舞蹈艺术有三大特色。其一 ,在辽朝政府为从艺者创造的宽松的文化环境下 ,在民族融合的氛围里 ,绘画与舞蹈艺术活动呈现出大众化的特色 ;其二 ,在辽代南北与东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中 ,绘画与舞蹈艺术技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 ;其三 ,受辽代多元文化同存、多种经济共荣的影响 ,燕云地区绘画与舞蹈艺术题材呈现出丰富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契丹南枢密院是主管行政事务和有关经济事务的部门 ,相对于北枢密院 ,其侧重于管理民事则是基本可以肯定的。辽代契丹南枢密院是从汉人枢密院过渡而来。且其过渡结束的时间为应历年间 (公元95 1— 968)直至兴宗即位前 ,契丹南院枢密使全部为汉人。既使在辽圣宗统和年间以后 ,随着封建化改革的推进 ,北面官系统的中丞司与南面官系统的御史台共同承担起了监察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对辽代契丹习俗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庆 《文史哲》2003,(5):26-30
生态环境与民族习俗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辽代东北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 ,对生活在这里的契丹人的生活与习俗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草原环境孕育了契丹人与畜牧相关的习俗文化 ,山 (林 )水(畔 )环境孕育了契丹人与渔猎相关的习俗文化。而受辽代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寒冷而多雪的气候条件的影响 ,又使契丹人的习俗文化生发出了许多与气候特性相关的“特质”内容 ,使其更具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韩勇 《鞍山社会科学》2004,(3):38-38,46
契丹族是中国北方一个重要而古老的民族,曾经建立过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少数民族政权——辽朝。辽朝雄居中国北方200多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公元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至1125年天祚帝被金所灭,到明代契丹族便完全从中国历史上消失了。现在在云南滇西地区  相似文献   

8.
公元十世纪初至十二世纪初的辽代契丹人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因而,他们的音乐文化便极富那一时代的北方民族之特色。本文试就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源、类型及特色,略加勾沉。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教正。一、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与“源”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体系的形成有自己的“根”和“源”。其一,建国前的契丹民族原始歌舞音乐即是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契丹人在很早以前,就在牧猎生产  相似文献   

9.
<契丹国志>是南宋末年叶隆礼所撰写的一部最早以契丹民族所建政权为记述主体的史书,在历史编纂方面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作者通过成熟的编撰技巧,运用纪、传等形式,客观地反映出契丹民族历史的发展大势与各族人物活跃于民族交融历史舞台上的生动事迹.<契丹国志>还客观记录了契丹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和汉化进程,因而在中国史学史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叶隆礼有过人的史识,在史著中大量记载了契丹皇朝盛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具有强烈的历史"资鉴"意识.  相似文献   

10.
契丹乐舞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契丹人是公元五至十二世纪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独具特色的契丹文化,公元907至1125年曾以契丹族为首建立起我国北方空前统一的政权契丹(后改辽)。契丹在大量接受汉文化的同时,还完整地保留了契丹本民族的文化体系。这在我国少  相似文献   

11.
经典声乐作品《古老的歌》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乐作品的词曲风格与演唱技艺的深度融合是其成为传世之作的基础,《古老的歌》词曲优美、厚重深沉,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沃土中孕育出的艺术瑰宝,具有巴渝峡江风情和"川江号子"的源流。一首经典的歌曲,是作词者、作曲者和演唱者三维打造的结果,文化元素、情感体验、演唱技巧共同挖掘出声乐作品的艺术深度。廖昌永教授抒情恣意的演唱,展现了《古老的歌》的震撼魅力,成为近年来蜚声中外声乐殿堂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12.
王龙 《阴山学刊》2010,(6):114-116,120
辽代佛教的盛行,使佛教读物大量产生,僧人和信徒空前之众,名刹伽蓝遍布境内,寺院阅读繁荣兴盛。它们不仅形成了辽代文化的显著特点,也成为辽代社会阅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整个辽代的阅读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北方地域文化与辽金元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维江 《文史哲》2005,(1):91-96
辽金元时期 ,随着“北方”地域文化生态的变迁 ,大量的非汉族作家出现于文坛 ,少数民族语文学获得较高水平的发展 ,中原文学的中心也由传统的中原地区而向北转移 ,独立的北方文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辽金元文学作为北方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 ,其基本风貌和审美品质 ,实际上也是北方文化与文学传统滋养的结果 ,是对北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辽金元地域文化为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与中原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交汇与融合的产物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上的三朝文学 ,所体现的社会审美意识、文学观念及其创作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也相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辽金元三朝,随着北方地域疆界的大跨度北延,政治、文化的中心自中原北转,人口构成成分、民族关系及文化传统都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变迁。北方地区的文化生态主要包括了总属于中原汉文化区的燕赵文化带、河汾文化带、齐鲁文化带、汴洛文化带和京都文化带等。由于文化生态环境的薰染和制约,各文化带上的文学风貌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5.
王春 《阴山学刊》2009,22(1):52-55
廖辉英与林白通过文本传达了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的挤压和扭曲,展现了女性生存的尴尬与自救的艰辛,并且在书写女性命运境遇的过程中进行着谋求女性解救的努力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辽代都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辽代都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京的朝向、上京"城分南北"的原因、中京城的历史功能、辽代都城对中原都城制度的仿效等相关问题上,并出现了不同的见解及其争论,有必要综合既有的意见,对各问题加以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刘一 《学术探索》2013,(8):54-59
奚族是我国东北古代民族之一,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跨度很长,从北魏时见于史籍,历经隋唐、辽金等朝,至元代方彻底消失。但是由于奚人没有建立独立的政权,故一直没有受到学界的重视,近年来随着辽金史研究的不断发展,学界对奚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出现了一系列研究相关问题的文章,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尽管如此,还是应认识到学界对于奚族的研究仍然存在较大不足,尚有很多问题有待相关研究者今后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8.
文言小说图像传播的历史考察——以《聊斋志异》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运鲁 《兰州学刊》2009,(6):176-181
插图艺术在白话通俗小说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言小说的插图兴起于晚清刊行的《详注聊斋志异图咏》。《聊斋》插图的出现,对《聊斋》的出版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图咏本、绣像本、连环画,甚至邮票、剪纸都成了《聊斋》传播的载体,正是这些形式多样的插图本的出现和传播,使得《聊斋》能够同《水浒传》、《西游记》等通俗小说一样进入普通大众的阅读视野,成为妇孺皆知的经典名著。  相似文献   

19.
辽朝与高丽的关系为境外藩属国的关系。在辽朝统治的二百余年间 ,辽与高丽既有战争 ,也有和平交往。和平交往为辽与高丽关系的主流。辽朝重视对东部边疆的治理与巩固 ,采取了建立军事城池、派驻军队、严加防守、移民东部边疆、因俗而治、以夷制夷的边疆政策 ,巩固了辽对东部边疆地区的统治 ,并由此奠定了辽金元东部疆域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