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词义引申的基本原理 词义在引申过程中,其基本原理,一般是以某一个意义为基点,从中提取某一方面意义,或由此基点义勾联到有关某个方面的事物事理,进而引申出一个新的义项。这个义项,在某一方面与被引申义相同或相关,但它更多的方面是与被引申义不相同的意义即所谓“新”义。由这个新的引申义又作为一个基点意义,(如上面所述形式)进而又引申出一个新的意义。如此引申下去,环环相扣,一个词可以引申出许许多多个义项。  相似文献   

2.
汉语词义引申学说产生后,引申的类型被不断揭示出来。在一个多义词的引申系列中,相邻的两个义项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可以从引申的结果来分,也可以从引申的动因来分。寻找源义与派生义之间的理据类型,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论词义的因果引申殷寄明,邵文利引申是词义运动的主要形式,词义的具体引申方式则具有多样性。曾有学者提出过因果引申之说,但较深入、专门的研究尚不多。事实上因果引申是一种很重要的引申方式,古汉语中大量单音节词新义项的产生,今语中许多正补型、联合型合成词的形...  相似文献   

4.
词义引申方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词义引申方式的探讨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角度。本文所说的引申方式,指的是直接发生引申关系的两个义项,即赖以产生引申的基础义项(以下称为A)和由它派生的新义项(以下称为B)之间转化的方式,不同层次的义项间的关系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例如: [任] A担子→B任务这个排式可以读为:义项“担子”做为基础义项,通过引申,派生出引申义项“任务”。“担子”与“任务”二者并不同一,但也有某种相同的东西,“担子”为计么能够并且怎样引申出“任务”来的呢?本文分析的就是这种从A引申出B的具体情况。说明引申情况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引申的认识基础,也就是语言社团对A和B表示的对象相互关系的认识;二,引申过程中采用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手段;三,引申后  相似文献   

5.
词类活用和词义引中都会使词产生一个新义。本文认为区别二者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新产生的词义的稳定性,活用义是临时的,而引申义是固定的、稳定的;二是看新义和词其他义项间的关系,引中义是分解一个旧义项从中吸取一个义素发展而来,活用义则是在词的某个义项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经常出现的活用义可能发展成引申义。  相似文献   

6.
《汉语大词典》目前所采用的单一层级的单线型义项排列形式不能很好地反映词语的历史演变过程,应按照历史发展原则与逻辑联系原则,根据词义引申发展的具体方式,增加义项排列的层级。首先,将各义项分类归并,把相近的义项归为一个大的义项群,这几组大的义项群构成义项排列的第一层级;其次,把每个义项群中的各义项按照具体的引申发展的顺序列出,构成义项排列的第二层级;最后,根据词义引中发展的实际情况,还可以再增加义项的层级,以尽可能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词义发展的脉络,更清楚地展现词义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章探讨了"险"字的义项,重点阐述了三个问题第一,"险"有"不平"之义,其本义是"地势不平,难走",其近引申义是"泛指一般的不平",这可以从"险"的反义词是"平"和"易"中看得出来.第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险"字的引申系列和词义系统.第三,用这个词义系统与<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义项相对照,指出<汉语大字典>的义项(4)"遥远"、义项(8)"疾、迅猛",逸出了"险"字的引申系列和词义系统之外,引例又是孤证,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汉语词义的演变方式,一般只提引申和假借。但有很多词义演变现象,无论是用引申还是假借都解释不了,本文将要研究的“相因生义”现象就是一例。一所谓“相因生义”,是指这样一种词义演变现象:一个词由于受另一个与之相关词意义的影响而产生新的义项。这种现象叫“相因生义”,这个新产生的义项就叫“相因义”。汉语词汇中各个词是通过一定的关系集合在一起的。它们可以通过意义上的关系而被集合在一起(如同义词、反义词等),构成一种聚合关系,也可以通过造句时各个词的联系程度  相似文献   

9.
动量词的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观汉语词汇发展历史,虚词一般都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通常会因某个词的组织结构变化和词义演变等因素影响而引发词性的变化,使其失去或淡化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这便是通常所说的词汇语法化过程。而动量词的产生正好与之相符。动量词的产生与动词密切相关,是由动词演化而来,并非也从名词中演化而来。动量义只不过是由动词义引申出的一个义项,动量词的产生其实就是词义引申的结果。由此也可证明词义的演变也是诱发词汇语法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分析"中"字的词义隐喻引申情况,文章从不同语义认知视角对其进行了汉英对比分析.主要从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差异视角,分析了英汉语境下"中"字词义的不同隐喻引申以及二者存在的差异,探讨了英汉语境下词义隐喻引申存在差异的原因.结论认为文化背景差异以及不对应翻译是词义隐喻引申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义位”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着什么是义位、义位和义项、单义词和多义词进行了阐述,认为揭示其间存在的区别和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更科学地解释词义,进而改善汉语和外语的词语教学。  相似文献   

12.
词义发展演变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本文以戏曲行业语为研究对象,以新旧词义为比照,通过观察分析戏曲行业语词义演变的两种类型,发现第一种是增加新义项,即通过多种引申方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意义约定俗成而产生词的新义项;第二种是新义取代旧义,即通过词义扩大、词义转移等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意义约定俗成而产生新义,旧义随之消亡。  相似文献   

13.
"镬"词义系统中"镇水之物"这一义项,是在人类认知模式和特定社会文化语境的双重影响下引申出来的.汉语古词常有义项缺失,通过对古词形音义的理据分析,可以恢复古词音义流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更是词义流变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词义的演变过程本质上就是人类认知的一个隐喻化过程。传统词典在多义词义项排列方面存在着缺陷,不利于词典学习者的认知学习。现代学习型词典应该树立隐喻机制下的多义词义项排列理念与释义理念,揭示出多义词的义项间联系,并准确地进行认知性词典表征。  相似文献   

15.
关于古汉语词义引申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谈古汉语词义引申的问题,多论及其途径、方式、规律。讨论的着眼点,只是面对既成引申事实的繁多语言材料,采用归纳抽象的方法,从而得出静态的一般性结论。而对既成引申事实之前的又与引申息息相关的诸多问题。如词义为什么需要引申,词义引申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一种怎样的历史责任,词义为什么能实现引申,词义引申作为语义运动的过程其动源动因是什么,一句话,古汉语词义引申运动的机制涉及哪些方面,人们较少谈到。本文试图对此谈点个人看法,以就正于方家。一、必需──动机论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发展是…  相似文献   

16.
作为语言系统的基石,词汇和语法有其衍生过程,并且这个衍生过程和具体的语用操作关系非常密切.运用对比分析、历史考察的方法,以许嘉璐先生发现的“词义具有同步引申的规律”为具体研究对象,认为这种同步引申现象并不是联想等心理因素导致的,而是将某个义项的引申方式作为模因,再泛化导致的.这说明模因不仅仅会引起一个短期的语言现象,也可以促进词汇系统的衍变,甚至是语式的形成.同步引申律就是对模因影响语式的有力诠释,引申形式模因的每一次发生都是认知概念的一次迁移,这种迁移固定下来就形成新的语义或语式.这一发现解释了语用是如何影响本体固化的.  相似文献   

17.
"巴"的词义系统繁复,其义项多达十几条.这些义项中有八条联系密切,构成了一个本义、引申义系统.本文一是从词义产生、孳乳角度考辨这些义项间的内在联系,二是引文献和方言俗语资料考释这八条词义,三是讨论了"巴-爬"巴-傅-薄-搏"的语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词义引申是词义运动的基本方式。对于古汉语词义引申的原因、方式和机制,前修时贤多有论及。古汉语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词义引申方式——"动词词义裂变式引申",其引申过程为构成一个完整动作的几个不可缺少的分解义素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裂变而形成新的引申义位。  相似文献   

19.
反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的存在是无法否认的,"介"字不论作为单音词还是作为词素,都具有"使二者相联系"和"使二者隔绝"两个意思,就是证明.反训主要是由词义的引申发展造成的,而且语言可以通过内部机制的调整来消除由反义同词(或同词素)造成的表达歧义.  相似文献   

20.
一个词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本义或基本义引申派生出许多意义,形成一词多义。许多语言学著作在谈及词义演变时,往往以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三个方面来说明。如何进一步考察一词多义的内部及外部联系,探究词义引申的线索和方式,无疑是词汇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语言的模糊性角度来分析词义引申的人类心理原因,并以汉语为例,按参与意义变化过程的心理活动类型对词义引申方式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