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之"野"与形上道体相联结,它或隐喻万物的自由之性,或隐喻道乡、道域的自由之境,而归根结底落脚于"自由".先秦儒家或"以礼论野",或"以仁义论野",其"野"归根结底落脚于"规范".庄子之"野"与先秦儒家之"野"的差异实际上揭示了儒、道哲学的整体差异.因此,庄子之"野"不仅是理解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且在客观上成为透视儒、道哲学分途、互补的一个重要视角.就后者而言,它所揭示的自由与规范之间的矛盾还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壮族的"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家信 《学术论坛》2005,(8):170-172
在历史上,壮族的"峒"有四个方面的含义地理概念、有血缘的社会组织、县辖下的基层政权组织、与"蛮"等连用具体指称壮族人.一个"峒"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环境,也是一个小社会."峒"浓缩了壮族的历史与文化,成为壮族多姿多彩农耕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3.
贾府里的"万人嫌"--论赵姨娘的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姨娘是贾府里一个不受任何人欢迎的"万人嫌".其性格特征是言语俗恶,爱挑唆生事,欺下凌弱,愚蛮粗野.形成原因主要是她猥琐不堪的人格所致.其形象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在于反映了封建贵族家庭的嫡庶之争的现象和本质,揭露了宗法社会一夫多妻制的弊端.赵姨娘的形象表明了曹雪芹的善恶观和正统的嫡庶观.  相似文献   

4.
在李渔的观念中,"传奇原为消愁设",戏曲的主要功用是娱乐消愁.李渔的戏曲创作宗旨就是博人一笑,替人消愁.这一观念反映出中国古典载道文艺向娱乐文艺的蜕变,这种蜕变是明末清初江南城市社会文艺活动的一个特点,显现了江南城市文化的一种时代特征.同时,李渔的诙谐又是明末清初江南城市这一特殊时空里的一种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5.
"江"字最早见于金文,在上古共同语中属"见"母"东"部,音值为[kuη].南北朝后期,由于南部方言的地位提升和影响扩大,作为南部方言基本词汇"江"的方言读音"[kaη]"遂进入共同语,并最终取代了"[kaη]"音在共同语中的地位;后又受到来自北方民族发音习惯的影响,至明代,[kaη]被直接腭化为[tciaη]."江"字音读的变迁,反映了方言、外语等因素对语音变化的重要影响.前人关于"江"的[kaη]音是由其[kuη]音自然演变而形成和[tc][tc][c]是由于"-i-"-y-"介音的影响而形成的观点还需要重新讨论.  相似文献   

6.
唐宋以来,江南地区已逐渐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经济最为发展的地区之一.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外经济交往,这种经济交往很大程度上依赖和得益于"口岸"的存在和发展.在唐宋元明清长达千年的历史时期中,江南地区口岸经历了一个持续变迁的过程,影响这一变迁最基本的原因当推自然环境,主要是包括河、江、海综合作用下水道变化的结果.但不论如何变迁,江南地区之口岸皆具国内贸易与海外贸易双重功能,皆具相当的规模及腹地辐射能力.在江南口岸的变迁过程中,政府以及市场具有同样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江枫"新考     
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是一首举世公认的抒发羁旅愁怀的千古绝唱,然而,对于诗中"江枫"一词的理解,迄今仍无定谳.或云"江边枫树"(王启兴等:<唐诗三百首评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41页),或云"水边的枫树"(马茂元:<唐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06页),或云"江桥、枫桥"(唐先田:<苏州三趣>,<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15日).前列二说将"枫"坐实为"枫树",持此说者占绝大多数,后一说认为"江枫"是"江桥、枫桥"的合称,颇有新见,然他所说的"江桥",现枫桥景区内并无,故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近日,笔者查阅了有关文献,并专程赴枫桥景区考察,最终得出结论:"江枫"是指"江村桥"与"枫桥".诗中的"江枫",只是"江村桥"与"枫桥"两桥的简称而已.  相似文献   

8.
“蛮左”试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时,居住在古荆豫二州的少数民族被称为"蛮左"."蛮"固易知,"左"则难明."蛮左"一词历来不得其解,成了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名称.元代胡三省在《通鉴》梁普通六年的注中说:"自(刘)宋以来,豫部诸蛮率谓之蛮左;所置蛮郡谓之左郡."但何以谓之蛮左?并无解释.蛮左与左郡之名称关系,亦言而不明.《隋书·地理志》云:"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沅陵、清江、襄阳、春  相似文献   

9.
"劳动创造了人"内涵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劳动与人"互生."劳动与人"互生,并非指有些人认为的劳动的形成与人的生成是两个并列的过程,而是指劳动的形成与人的生成为同一过程,即劳动的形成过程就是人的生成过程,人的生成过程就是劳动的形成过程之互生互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动成了人的类本质,并内化在人的本质之中,最终使人与劳动融为一体,从而区别于一般动物.这体现在正在形成中的劳动催生了"正在形成中的人"的各种属性、以劳动为基本生命形式是"完全形成中的人"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以及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0.
"自我意识"是人的内在规定性,也是哲学产生的前提条件和出发点.哲学在思考人的问题时,曾经长期囿于内在的意识范围.然而,人的自我意识的矛盾结构不过是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和人与自身的矛盾关系的观念形式;人只是从特定自然选择下的特定生物发展而来并永远受制于自然,这一经验的事实也要求哲学在思考人的问题时,不能只取形上的、超验的态度,而必须参照经验包括人的生理的和文化的经验性特征.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关系,可用中国俗语"亲兄弟,明算账"说明之.  相似文献   

11.
从德性义务理解"人是目的"的道德律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提出了"人是目的"这一道德绝对命令.在这里,每个理性存在者都是自在地作为目的而存在,不是他人随意使用的工具.这条道德律令被誉为道德形而上学最崇高的论断.然而,如何理解这一道德律令的意义,至今仍是争讼不已.批评者认为,在康德现象与本体二元论中,作为目的的人不可能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只是抽象的先验的意志或理性主体.从这样的人的概念出发,"人是目的"命令与可普遍化绝对命令一样都会陷入"实然"与"应然"的二元对峙.这种批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康德同样也提供了超越这种对立的可能性,这就是他的德性义务理论.康德强调,以人为目的就是以人性为自在目的,而德性义务就是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性.德性义务论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康德伦理学二元论和形式主义局限性.因为"人是目的"不仅包含着对人格独立性的尊重,而且也意味着必须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挥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能过一种自主、充实和完满的生活.这一思想已经蕴含着马克思后来阐发的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2.
"否定"何以成为"本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炫 《河北学刊》2004,24(2):14-19
"本体性否定"是作为区别西方各种本体论和中国本根论提出的.其历史依据在于,人对自然性生存的"不满足于"冲动的产生;其现实依据在于,当代人既重个人利益又觉得利益无法安放心灵的综合感受;其理论依据在于,迄今为止所有的自然本体论都是一种人为的本体论,但因"人为"这一概念无法区别人的模仿与创造、沉沦与澄明,因而最后也就不能区别人与动物的根表特性.所以,"本体性否定"以"批判与创造的统一"来展开自己的"什么人为"之思.通过"本体性否定",人并不优于动物,而是不同于动物.  相似文献   

13.
文毅 《江汉论坛》2008,(3):83-85
"鸟蛮"研究从20世纪初期至今一直为民族史学者所关注."乌蛮"问题主要从民族发展的历史、族源、族称、地理分布、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从"正反"双方的焦点切入,试图反映"乌蛮"研究的基本风貌以及"乌蛮"研究长期争鸣的成因,提出了跨学科的研究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第一批样本已经在我们中心的"禹贡网"上发布了,能不能请葛老师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15.
义和团的"神秘文化"事象,既有托神弄鬼、玄虚夸诞的成分,又有被涂饰了"神异"色彩的真实术法,情形颇为复杂.而无论如何,它与本土神秘文化的大环境密切联系,与"洋教"文化则从本根上对立.不应该因其"神秘"性而在研究中忽视、轻视或有意回避,而需要破除相关的认识障蔽,切实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通彻地解析义和团的"神秘文化"情境问题,或是揭破相关诸多谜团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6.
长江,全长6397公里.长江上游4600多公里,从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冰川源头到湖北宜昌,跨越了我国大陆地貌三级巨大阶梯.四川宜宾岷江口至湖北宜昌港13码头计1044公里,通常被叫做川江.川江以上河段人烟稀少,基本上不能通航(如今小型船队可抵宜宾上游40公里的云南水富).川江上接金沙江,下纳南北支流.川江段起点宜宾海拔为258.92米,终点湖北宜昌海拔仅为39.96米,自然落差达218.96米,平均每公里下降0.2米.而宜昌到上海入海口约1800公里的长江中下游,整个落差不过才40米.因此川江一出宜昌南津关,即江面开阔,流速平缓,水深剧减,呈现出"楚地阔无边,苍茫万倾连"的景象.  相似文献   

17.
徐克谦 《学术论坛》2006,(11):31-34
早期儒家之"道"作为哲学范畴的重要特征是具有鲜明的历史属性和实践属性.这使得"道"有别于西方哲学形而上学范畴.儒家强调"道不远人","道"不可能脱离人的历史和人的实践而存在.因而儒家重视在人的社会活动的历史中探求"道",强调"道"在历史之"统"中的活的生命;并且善于运用历史的道说与书写来彰显"道"."道"的历史属性和实践属性体现了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道"与"德"的统一.这使得儒家之"道"与强调辩证的观点和坚持实践立场的历史唯物主义可以找到共同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革命是一场文学变革运动,这决定了现代文学观念必然以"人"作为视域核心.以人为中心的启蒙语境,"人的文学"观的强调,理性与情感的调和,都与道家文化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9.
叶晓璐 《兰州学刊》2005,(3):79-80,75
本文叙述了葛兰西对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手册>一书中思想的批判,揭示了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机械决定论的理解,这一理解使马克思辩证法所蕴含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消失殆尽.葛兰西通过对"内在论哲学"的分析来阐释他的实践哲学的思想,并试图通过"实践一元论"和"历史的集团"来克服庸俗马克思主义和克罗齐哲学各执一端的错误.但作者以为,葛兰西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却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而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葛兰西哲学在存在论根基处还从属于黑格尔哲学的解释定向.  相似文献   

20.
李鹏 《学术研究》2015,(2):96-103,160
通过系统考察晚清民国川江航道图编绘的历史轨迹及其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晚清传统航道图的编绘存在两大类型,一种是传统山水绘法,一种是平面符号表示法,但传统山水绘法占主要地位。伴随19世纪末川江行轮的兴起,西方现代测绘技术开始应用于川江航道图的编绘实践。而在西方人的刺激下,民国时期国人亦开始采用现代测绘技术勘测川江水道,并以此作为收回航权的技术前提。从近代川江航道图编绘的历史轨迹看,不仅清晰可见中西方对川江航道讯息处理的空间差异,同时也反映两种不同社会文化理念的碰撞、交互与融合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近代川江航道图编绘的现代性就是西方科学制图与现代测绘技术的展开、发展与确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