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孙玮  张小林  吴象枢 《学术论坛》2012,35(11):117-121
在日益频发的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论既体现出其对民主和法治社会的重要推动价值,也带来诸如"网络暴力"等表达越界的困扰,也即司法冲突和道德恐慌等问题。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论表达的生态均衡与治理应着重以下方面:培养公民意识建设成熟"网络公民";建立高效信息发布平台与透明机制,强化自我生态净化能力;推动网络舆论的司法辅助和法治生态建设;强化网络舆论的媒体职业素养与生态自律;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与规范。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许多科学工作者转型为自媒体人。他们除了向公众"科普"外,也积极介入公共议题,舆论场由此出现了一种新型舆论领袖。科学工作者创办媒体平台介入社会公共议题,是自媒体时代的一种新气象,也成为当下中国舆论场的一道新景观,给中国的网络和社会舆论带来了新的变化。要在舆论场中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作为自媒体人的科学工作者需要保持独立和公正,在传播的专业性和大众性、商业性和公共性之间进行有效平衡。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在中国的扩散运用为开展网络民主协商提供了技术平台与传播场域.2007年关于"五一"黄金周存废的网上商讨,是中国网络公共协商的重要事件.尽管存在问卷设计涉嫌协商诱导、事后协商等技术性硬伤,但是该议题呈现了复杂、生动、真实、多维博弈的网络舆论生态,成为网络协商民主的一次有益演练.应密切关注中国语境下网络协商民主的改进空间与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4.
王一岚 《中州学刊》2014,(5):173-175
互联网从1994年进入中国,迄今已经20年。盘点20年来舆论的发展历程,网络舆论经历了论坛时代、博客时代、微博时代、微信时代四个发展阶段,影响舆论的主体沿着"意见领袖"→"网上公知"→"草根暴民"→"群体掌控"的发展历程逐步演变。因此,在新媒体语境下,想要引导好舆论,政府需要及时公开所掌控的重要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调控原则,利于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的新平台发布信息,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舆论场,对社会舆论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放大,在开展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增强舆论引导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的纵深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联结机制与交往活动,影响了道德规范在虚拟场域的约束力,促进了公开声讨的网络复兴。网络时代的公开声讨是指由个体发起,经群体参与,针对道德失范者实施公开揭露、言语谴责、人肉搜索等方式的道德批判行为,往往会使被声讨者在短时间内陷入“千夫所指”与“社会性死亡”的窘境。虽然公开声讨对深化道德共识、汇聚社会批判、引发社会思考和促进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但极易因惩罚过度、批判失焦、剧情反转和舆情操纵等问题而诱发公众道德冷漠、网络暴力,甚至产生意识形态风险。公开声讨的网络复兴具有复杂的动因,包括现代信息技术释放话语权力、个人诉诸舆论施压进行维权、道德失范行为引发集体愤怒以及声讨成本低廉而效果持续深刻等。对公开声讨现象的治理,应从提升公众网络传播素养、强化网络行为公共意识、完善个人权益保障机制以及增强虚拟场域法治理念等方面着手,使其转变为理性对话、平等交流与氛围宽容的道德规劝过程。  相似文献   

6.
Web2.0的到来催生了网络意见群体的崛起.当突发性公共事件或重大社会事件出现时,经过网络意见领袖的引领和“粉群体”的迅速聚集,网络意见群体推动形成了网络舆论,进而,经过网上与网下的互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互呼应,由网络意见群体促成的网络舆论从网络转向现实,发挥了撬动现实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吉冬 《东南学术》2012,(5):258-264
舆论是一种公众意见,它不仅表现为舆论主体对舆论客体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综合,还表现为它需要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化的方式将这种情感公开表达出来,以实现媒介对公众意见的意义建构。网络舆论即为指网民利用网络传播媒介,对某些公共事务或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依据功能分析范式,网络舆论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网络舆论风险就是网络舆论负功能的社会学体现。网络舆论由网络舆论主体、网络舆论客体和网络媒介三方面构成,本文试图从网络媒体的场域破溃、舆论主体的主观诉求和舆论客体与社会转型的关系等层面研究网络舆论风险的的生成机制。网络时代一旦网络舆论陷入无序,就会失去方向,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所以加强网络舆论风险防范已成为当下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NGN时代,网络舆论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舆论形式:一是具体事件引发的舆论;二是价值观念与信念形成的讨论性的舆论。舆论的情绪色彩浓厚,有喜、怒、哀、惧四种基本的舆论情绪。NGN时代,网络舆论的焦点内容可能主要集中在与国家的基本国策或有关的事件方面。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即为集体与个人意见的相互影响的过程,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将持续加强,网络舆论会对民众产生积极与消极两种影响。  相似文献   

9.
全媒体传播模式下,信息繁荣伴随高度信息失真,共享平台催生信息茧房,议题设置泛化下正负效应叠加,打造众声喧哗的全媒体舆论图景。舆论与技术的高度耦合推动话语权全面回归,在舆论场力量格局的再分配中走向二次分化。话语权的“贫富分化”加剧舆论场间的对立,消解官方主流话语权威;话语权的非理性使用激化社会矛盾,蚕食社会公共信任资源。重振全媒体舆论场主流话语权,务必提高媒体公共性自觉意识,打造舆论场“有限的公共领域”,探索分众化机制吸纳特殊群体,培育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精英。  相似文献   

10.
董玉芝 《中州学刊》2014,(4):173-176
微博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社会突发事件、新闻热点等,正利用微博不断发酵、升温,进而形成舆论场,备受人们关注,微博意见领袖在舆论场中的作用也愈来愈重要。因此,结合自媒体的传播特征,依据微博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形成中的"圈群化""权威性""集权性"的作用,分析其产生网络暴力、群体极化等社会负效应及原因,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建议,正确引导微博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中的作用,可以使他们发挥正能量,为社会和谐发展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各个层面突显出来的矛盾较为集中和尖锐,风险社会的诸多关键性议题进入媒体报道的视野。网络新闻评论是网络舆情的重要集散地,在风险认知、风险沟通、风险话题和风险教育等环节起着重要作用。充分拓展网络新闻评论的意见平台、关注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舆论圈、强化主流和权威的声音、培养公众的批判意识等可以平衡社会心态、疏导公众情绪、更好地构筑正能量意见流。  相似文献   

12.
Web2.0时代内容生产的社会化正逐步解构原来的舆论场域,为舆论管理提出新的课题,"两个舆论场"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随着受众向互联网世界的迁移和媒体融合进程的加快,舆论割据的局面必将被打破,舆论场域的交融和整合势在必然。当下舆论场存在三大问题:信息场割裂,舆论场对话机制不完善,社交媒体的"信任传播"模式解构传统舆论引导效果。因此,重构舆论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传播理念从政治宣传走向政治传播;鼓励多元主体以平等身份在互联网平台上公开对话;构建更加客观真实全面的拟态环境;在舆论管理中建立"受众思维",在争取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3.
把场理论引入网络舆论的研究范畴,不仅是对"场"的本质属性认识的更加深化和扩展,也是对目前网络舆论研究单面化和集中化的一种反思和提升,目的在于扩展思路、扩充视野,运用新视角来深化对网络舆论问题的研究。场理论与网络舆论研究两者之间的结合,带来了"网络舆论场"的研究转向,研究内容包括:网络舆论实体因素研究,网络舆论场因素研究,网络舆论总场及子场的研究。网络舆论场的研究,为权威机构的网络舆论控制方式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媒体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中,应体现其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角色存在冲突与异位现象,包括过于关心极端事件,题材挑选有失偏颇;议程设置重心偏移,过度报道吸引眼球;内部管理失范,炒作泡沫与报道失实仍时有发生。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的网络舆论引导思路包括:善待与善用结合,推动和聚合社会"正能量";强化议程设置公众责任,主动适应议程设置前移新趋势;促进"知沟"弥合与消除,提升报道感召力与亲和力;加强媒体内部规范与管理,着重新闻价值深度挖掘强化正面舆论引导;改善媒介生态环境和格局,推动与规范新媒体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公共领域理论是学术界分析公共舆论现象的常用工具。网络反腐中的公众意愿、诉求等,实质是公共舆论,因而网络反腐是公共领域的一种形式,并且是公权力合法性基础的重要源泉。从公共领域角度看,近些年来网络反腐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制约和监督了公权力。但当前网络反腐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加以规范。规范网络反腐参与者言行、重建网络反腐公共舆论领域、完善"上传"和"下达"机制以及推进预防与惩治腐败体制改革等,是推动网络反腐规范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人们将网下的生活移居到网上,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进行社会资本的积累。然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的大众传播特征使得社会资本容易集中流向网络场域中的强势话语阶层。而微信的“生成”式结构所形成的信息过滤机制,使得每一条信息必须跨过圈与圈的屏障才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这不仅有利于还原信息本身的价值,同时有利于消解网络核心话语节点的话语权力。在此基础上,经过层层过滤的“序参量话题”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让微信场域中,基于话题本身价值的人际交往更加平等和理性。文章试图从微信朋友圈的“生成”模式入手,分析朋友圈的结构形式,通过描绘朋友圈的话语传播机制,探索在基于内容价值的传播条件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17.
网络公共舆论与其他形式的舆论相比具有及时性、互动性、放大效应等特点。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需要经过议题设置、观点辩论和公意形成三个阶段。同时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政府应及时回应民意,并积极对公共事件展开调查。只有政府真正地对民众负责,网络公共舆论才能对政府治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凌凌 《中州学刊》2012,(5):203-206
最近两年来,以微博为主要传播平台的网络舆情成为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当下中国的信息和舆论传播环境日趋多元,以官方媒体和微博为代表的主要传播平台,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两个"信息场"和"舆论场",撕裂着社会的价值共识。微博从三个方面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信息多源挑战信息控制;舆论多元挑战"舆论一律";社会动员挑战社会管理。政府应转变理念,采用新的思路调控微博时代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推进信息公开,打造透明阳光政府,通过信息的公开透明赢得民众信任;参与舆论竞争,成为新舆论环境的"领唱者",用回应民众诉求来赢得舆论支持;尤其要注意防范微博的社会动员功能所引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所提出的独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外的中间场域--"公共领域"能否在中国互联网迅速普及的趋势下逐步建立起来?由互联网催生的网民群体是不是"公众群体"?他们是否具备"公众精神"?网络舆论是否公平、公正?尽管标榜自由、民主、平等的互联网与传统媒体已不可同日而语,但网民群体依然无法与政治、经济强权势力相抗衡,难以形成独立人格、理性辩论的公众群体.因此,目前中国的网络舆论依然处于少数精英领导、多数民众趋同的状态,"公共领域"的建构还将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生成与政府决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群体性事件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类型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梳理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论生成过程:公共话题聚合→舆论场出现→意见领袖出现→网络与传统媒体间互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过程进行分析,结合危机设计、理性设计、渐进设计和社会设计等四种公共行政领域行动的模式,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设计出不同的处理方案,从而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