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一直是东快西慢中部居中的态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下,地区发展差距缩小=东部地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力量。西部地区经济“亮点”不断生成,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2.
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进中部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中西优势互补,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崛起,中国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就不能实现。而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中,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是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各种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部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部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主题”不鲜明,定位不准确。比如,东部有“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发挥“窗口”经济作用,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战略定位;西部有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而中部的发展主题究竟是什么在全国经济发展全局中应当如何定位中部乃至国家至今还没有个明确的说法。中部要加快经济发展,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找准经济发展的方向。我们认为,中部经济发展既要考虑眼前,又要兼顾长远。从这一目标出发,中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应是:双向开放、重心向东、“光谷”带动、跨越式发展。一、双向开放、重心向…  相似文献   

4.
一、要放大“蝴蝶效应”,构建中部发展城市群。中部五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起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大振兴的发展趋势中,中部地区如何凸现其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意味着中央已将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对中部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摆在中部地区面前的重大课题。国家级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示范区,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其综合优势,带动地区加快发展,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6.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我国发展新阶段整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十一五”时期实施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政策。根据中部地区的区情特点,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和国家援助政策的有效性,促进中部地区社会经济较快而健康地发展,至少有五个重要关系要认真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7.
张道刚 《决策》2005,(1):14-18
在中国区域政策版图上。东部、西部、东北三大区域政策板块构成了三个政策高地。剩下的中部在三重挤压下。陷入了“政策洼地”。当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中部时。实际上是在关注“政策中部”。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人们津津乐道的“经济中部”和“地理中部”已不复存在。从这个层面看,“政策中部”概念才是本次策划的主旨所在。事实也正在证明这一点。从“中部塌陷”的尴尬,到“中部崛起”的呼喊;从去年全国“两会”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表述,到“中部崛起”首次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六项任务之中;从官方和民间的热议,到电部六省频频出招推销各自对“中部崛起”的理解,在经历了东部加快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开发浪潮之后,“中部崛起”正在上升为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8.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份,总面积1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亿。中部地区自然、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科教基础较好,拥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产业门类齐全,生态环境条件良好,承载能力较高,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在我国总体发展战略中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及道路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部地区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中心,但曾几何时,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的中部地区的发展悄然滞缓下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在全国的位次颓然下滑。进入21世纪,在沿海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紧锣密鼓中,中部一片沉寂.呈现出缓慢“塌陷”的趋势。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的提法,出现在次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中。这表明。“中部崛起”不再仅是学界关注的话题,而是已经成为一个全局性的战略任务,受到官产学媒各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决策》2009,(10):4-4
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崛起规划》,从八个方面对中部地区发展进行再部署,同时提出了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这是继2006年4月中央颁布中部崛起10号文件之后,关于中部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尤其是《规划》中“两横两纵经济带”的提出,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圈等中部经济高地全部覆盖。  相似文献   

11.
中部会有什么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运宝 《决策》2005,(1):20-23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八个字背后能够有什么政策跟进?如何跟进?中部在问,中央也在问。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促进中部地区快速发展,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构想。2006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正式形成。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中部地区崛起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中部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关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耀 《决策》2003,(11):22-23
从未来发展前景看,我国中部地区将面临东西夹击和国际资本冲击的严峻形势。有专家预言,未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很可能出现“东部大冒尖、西部小冒尖、中部渐成塌陷区”的格局。因此,作为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个“关节点”,中部的发展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14.
发挥综合优势,促进中部崛起,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也是中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充分认清、认真研究并积极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交通优势”、“资源、产品优势”、“科教、人才优势”、“生态、文化优势”,加快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努力变潜在的优势为现实的财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三资企业”经济;积极实施人才战略,抓好科教与经济的对接、转化;加强软件硬件建设,不断改善发展环境;努力争取中央的支持,加强省际间的联系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为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中央做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中部崛起”成为国家战略。温家宝总理今年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相似文献   

16.
张道刚 《决策》2005,(4):1-1
在全国“两会”前后,一度沉寂的中部再次热闹起来。《决策》杂志2005年第一期策划的“政策中部”概念及文章,在备受各界关注的同时,也因其选题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在政策层面引起较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正在呈现出新的格局。东部地区势头强劲,西部大开发紧锣密鼓;去年国家又正式启动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举措,东北地区初现生机。东西南北都得到了国家区域政策的有力支持,中部五省已在客观上成为“政策低谷”。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月,在商务部召开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针对国家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薄熙来部长提出把“万商西进促中部崛起”,作为商务部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加以实施“。万商西进”即通过投资和贸易促进,从2006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1万个左右境外和东部地区的工业、商贸及服务等企业到中部地区开展投资、采购、经营协作,以缓解东部资源、环境、市场等压力,为产业升级腾出新的空间;发挥中部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加速资源的就地转化。在这过程中,除中部六省外,还可顺势向陕西、甘肃、四川、重庆等与中部地域相邻、条件相近的西部省市梯次延伸,进而促进西部大开发。为加速“万商西进”的推进,商务部将采取具体措施进行扶持。  相似文献   

19.
杨敏 《决策》2006,(11):40-42
相较于企业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的刚性,物流成本这一“第三利润源”无疑有着巨大压缩空间。如果将中国企业的物流困局放在中部这一区域来审视,放在“万商西进”这一时间节点上来观察,落户中部的企业要想突破“效益囚笼”的话,“物流革命”具有更多应然意味。  相似文献   

20.
中部崛起需要一个龙头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运宝 《决策》2005,(1):27-29
当更多的目光都投向中部地区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城市——武汉时,武汉能否成为撬动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武汉对中部的带动力有多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