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歌如按流行区域来划分,可分为乡土民歌(乡村)与时调小曲(城镇)两大类,二者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渊源关系。但如要从乡土民歌中划分出时调小曲,做出畛域分明的区分界定,又颇为困难。从明清之际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凤阳歌》(乡土民歌)演变为《凤阳花鼓曲》(时调小曲),最后形成《花鼓戏》(戏曲)的生成过程,可以窥见明清之际时调小曲产生的渊源及其发展情形。  相似文献   

2.
《〈仓央嘉措之歌〉与藏族民歌》一文,全面论述了《仓央嘉措之歌》(以下简称《仓歌》)与民歌的关系,重点辨析了目前学术界“《仓歌》就是民歌”的观点。该文共分四大部分。首先,作者从四个方面指出了《仓歌》与藏族民歌的相似点,即语言、结构、比兴和比拟手法上的相似。然后,从作家文学同民间文学的差别、《仓歌》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贫瘠的黄土高原,动荡不安的生活现实,人种血缘的融合重组,造就了神奇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在艺术脉络上传承了《诗经》国风的赋、比、兴创作手法,托物传情,以物拟人,直抒衷肠。歌词一般为上、下二句七言体,与《诗经》的四言四句体迥然不同,但它在七言体基础上所作的灵活变通的处理,却与《诗经》一脉相承。就此而言,陕北民歌是对《诗经》的一种新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从锡林郭勒盟地区陆续搜集十余首“嘲尔歌”。1979年,乌·那仁巴图等搜集整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民歌五百首》(上)选录了其中的《圣主成吉思汗》、《遥远的沙梁》、《晴朗的天空》、《前世积德》、《高大的紫骝马》5首;1981年,《中国民歌集成》内蒙古分卷编委会内部编印的《中国民歌集成内蒙古自治区分卷(11)》收录了其中的10首,除《蒙古民歌五百首》(上)选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戏曲传播学、史料对比及美学等理论探讨广昌孟戏中民歌时凋的遗存与特质,着重分析了明清戏曲中遗存的民歌时凋元素问题,重点对明万历以后流行的《驻云飞》、《山坡羊》、《锁南枝》、《傍妆台》、《寄生草》等时调,以及清与近代的小曲《夫妻观灯》等六支民歌时调的曲牌音乐体系进行了考辨分析,以冀解读明清地方戏曲民歌时调的遗存与特质。  相似文献   

6.
《粤风》是清代学者李调元编辑的一个民歌专集,于乾隆四十七年纳入《函海》初次刊行。它的问世,实在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我国古代民歌的发展,大体可以划为三大时期,即诗经民歌时期、乐府民歌时期和明清民歌时期。明清时期是我国民歌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从明代起,人们开始摆脱儒家传统文艺观的束缚,从多方面高度评价民歌,并开始了个人大量采集编纂民歌专集的工作,出现了象金台鲁氏刊行的《四季五更驻云飞》、《赛赛驻云飞》,冯梦龙的《山歌》、《挂枝儿》以及醉月子的《吴歌》等专集。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上述专集都仍然只是采集汉族民歌的话,那么,清代李调元《粤风》的问世,就把这个局面打破了。《粤风》全书四卷,卷一收粤歌二十九题四十九首,附蛋歌三首,沐浴歌一首;卷二收瑶歌二十首,又瑶人布刀歌一首;卷三苗歌答唱二十二首,又苗人扇歌七首、担歌一首;卷四收壮歌八首。全书共收各族民歌一百一  相似文献   

7.
1958年狂飙突进的"大跃进"新民歌运动,是在继承我国传统民歌、民谣创作理念的基础上,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拓延和创新,并开创了中国诗歌发展的新篇章,但由于特殊时代里创作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脱离了中国诗歌的创作传统,失去了诗歌这一文艺形式应有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关宝学任主编,何少文、佟钟时、贺灵为副主编的《锡伯族民歌集》近期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迄今为止搜集东北、新疆两地流传在锡伯族民间的民歌最全的版本。全书将锡伯族民歌分为叙事歌、旧时歌、苦歌、田野歌、情歌、习俗歌、格言歌、渔猎歌。儿歌、萨满歌、新民歌十大类,有近200首民歌。这些民歌既有反映锡伯族早期渔猎生活的《打猎歌》、《棒打獐子瓢臼鱼》等,又有赞颂新生活的《天山的雪水》、《春天的鲜花》等;既有折射锡伯族宗教信仰的《萨满歌》等,也有表现生活习俗的《婚礼歌》、《哭葬歌》等。《民歌集》折射着锡…  相似文献   

9.
汉乐府民歌的戏剧审美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乐府民歌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束奇葩,现存的不过40首左右。但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历来学者对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叙事性等多有阐述,但对其戏剧性特点却较少有人注意,只有闻一多先生曾指出:“乐府歌辞本多系歌舞剧。”(《乐府诗笺·陌上桑》注)闻先生所说极是。我们从现存的汉乐府民歌中可以看到,确有许多叙事作品,如《平陵东》、《战城南》、《十五从军征》、《陌上桑》、《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饮马长城窟行》、《有所思》、《白头吟》、《焦仲卿妻》等,都是具有这种歌舞剧性质的,有些或许当时就是伶人据以扮演的剧本,只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仅留下一些歌辞罢了。  相似文献   

10.
傅炜莉 《云梦学刊》2011,32(6):55-57
东晋南朝乐府吸收了大量南方民歌。而这些民歌大都特色鲜明:《清商曲辞》中的《昊声歌》和《西曲歌》以情歌为主,却反映不同地域、社会阶层、职业差别;《神弦歌》为祭祀歌曲;而《杂曲歌辞》、《杂歌谣辞》或诉说爱情,或讽刺时事,反应人民最直接的心声。而从创作主体看,这些所谓“民歌”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文人、乐工、歌伎创作或润色。  相似文献   

11.
试论《诗经》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诗经》的叙事艺术张来芳在中国文学史上,叙事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从古老的原始歌谣《弹歌》(见《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归妹》上六(见《易经》),到《诗经》的《七月》、《东山》、《生民》、《公刘》等,发展到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民歌嘛,‘七言四句豆腐块’,没有什么名堂!”果真民歌不值得下力学吗? 从《民间诗律》[段宝林、过伟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1990年1月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首届评奖(1979—1989年)最佳著作奖]所介绍的,汉族民歌有七言四句体的“齐山歌”,有突  相似文献   

13.
魏源的《董子春秋发微》一书今虽不见,然从《序目》可知,它是魏源在其经世致用思想的驱使下,承继刘逢禄发明何休公羊春秋义例说,进而突出张扬三世说的重要成果。被刘逢禄所揭橥的何休三世说主要是详今略古的笔法义例,其政治意图在大一统;被魏源所阐发的董子三世说,其哲学基础上是气运论,政治意图是更化改制。魏源还有一奇妙的发现:将鼓吹心性学说的孟子视为孔子春秋微言大义思想的学术传人。这些成果引导康有为直奔西汉董仲舒,创立具有进化意义的三世说,掀起了托古改制的改良运动(而非革命运动)。由此可知:魏源上承刘逢禄,下启清末的康有为,是近代经今文学史上的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14.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汉乐府民歌以现实主义的真切描绘为主,同时也不乏浪漫主义色彩。汉乐府民歌深刻地反映了两汉的社会现实,倾诉了封建社会人民的痛苦,也体现了他们的心态、愿望和要求,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孤儿行》、《妇病行》反映了人民的饥饿、贫困、受欺压的苦难生活,是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血泪控诉;《东门行》、《陌上桑》体现了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精神;《战城南》、《十五从军征》揭露了统治者连年征战,残酷的战争和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白头吟》、《上山采靡芜》写…  相似文献   

15.
关于慕容鲜卑《阿干之歌》的真伪及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我国古代北方一些民族的民歌,随着这些民族先后从历史上销声匿迹,绝大部分已经失传。今天所能见到的经过汉译保存下来的,一般认为只有三首,即:匈奴的《胭脂歌》、慕容鲜卑的《阿干之歌》和鲜卑的《敕勒歌》。 这三首民歌中,人们最熟悉的,当首推《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其次,恐怕要算《胭脂歌》  相似文献   

16.
对黎族民歌的分类特征进行归纳分析,有助于黎族民歌的传承保护与研究传播。《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是目前涵盖范围最广、收录数量最多的一本黎族民歌集。该书以民歌挖掘整理为主要目的,主要采用了两级分类:一级分类以方言为标准将黎族民歌分为哈方言民歌、杞方言民歌、润方言民歌、赛方言民歌和美孚方言民歌五大类;二级分类以题材内容为标准,在一级分类下又将黎族民歌分为劳动歌、爱情歌、时政歌、生活歌、故事歌五大类。  相似文献   

17.
黄英振同志的《“壮西》的艺术特点》一文(见《学术论坛》1982年第五期),是针对我的《壮族民歌种种》(见《民间文学》1980年9月号)而发的议论。他认为拙文对“壮西”与“壮欢”这两种壮族民歌的艺术风格所作的比较,“是非常片面的”。在这里,我有必要作如下说明: 其一,我的拙文,只是将各地区的壮族民歌,按其形式体裁,归类成“壮欢”、“壮西”、  相似文献   

18.
文卫勇 《江汉论坛》2006,1(3):107-110
在抗战正酣的1941年,一群知识分子以《时代批评》杂志为平台,发表了一系列人权文章,集中于“人权运动专号”,由此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权运动。本文将重温这场“纸上”的人权运动,再现国家民族危亡之时的人权论争和诉求,探寻其特点与意义,以冀温故知新,为中国当前和未来的人权建设提供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会通适变"说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庆炳 《河北学刊》2006,26(6):124-128
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篇提出“会通适变”说。对于《通变》篇的主旨,前人提出了“复古”说、“常变”说和“继承革新”说等。本文按照《易传》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穷”、“变”、“通”、“久”的顺序来阐明“会通适变”的文论内涵,并提出了“运动”说,认为“变”是文学创作发展的横向运动,“通”是会通古典作品的纵向运动。“通变”的关键不是“博览以精阅”,而是“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歌谣史上,大体上可以划为三大时期,即诗经时代的民歌、乐府时代的民歌和明清时代的民歌。明清时代是我国古代歌谣史上一个转变时期。明代开始出现个人大量采集编纂歌谣的专集,如冯梦龙的《山歌》、醉月子辑的《吴歌》等。到了清代,此风更盛,有以四川山歌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的歌谣,有北方各省的秧歌,有江浙地区的山歌,然而清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