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刘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刘备刘琳三国人物中,最著名的自然是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以历史功绩而论,当以曹操为首,刘、葛、孙则很难分出高下。“诸葛大名垂宇宙”,正是这大名颇使刘备黯然失色,乃至成都的武侯祠喧宾夺主,反把昭烈庙挤在一隅。平心而言,诸葛亮的主要功绩,一是《隆中...  相似文献   

2.
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姜维形象,历来读者只简单地将其看成此书主角诸葛亮的影子,认为其缺乏个性。然而仔细研读作者罗贯中塑造姜维形象所动的笔力以及投注于其身上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发现,姜维形象实则是作者在小人当道、社会动乱的现实环境下郁郁不得志却苦苦挣扎寻求生命价值的另一投影。姜维的独特性在于他的孤独,其与诸葛亮所共有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元典精神。  相似文献   

3.
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苦苦支撑着这座将倾大厦的是蒋琬、费祎和姜维。《三国演义》以姜维为重点,塑造了一个忠心耿耿,胆大包天,不顾客观形势,矢志奋斗到底,而最终失败的悲剧人物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长河中,我国古代文学家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活生生的典型形象,如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吴用、粗鲁可爱的张飞、李逵,奸诈无比的曹操,胸有城府、喜怒不形于色的明君刘备,等等。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典型形象中汲取教益,得到鼓舞。令人惊奇的是,这些不朽的典型,很多都可以从历史著作《史记》中找到他们的影子。诸葛亮很象张良,或者说是张良、陈平、韩信与萧何等人的集中概括。人们谈到张飞、李逵,往  相似文献   

5.
林榕杰 《东方论坛》2012,(1):114-120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已经提出刘备跨有荆益后北伐的目的是"成霸业"、"兴汉室"。后来法正建议刘备北伐汉中时提到了包括"尊奖王室"、"蚕食雍、凉"在内的三重目的,这对诸葛亮应会有影响。诸葛亮秉政期间北伐的目的应有三大层次:兴复汉室、推进统一为第一层次;扩大占领区、联络氐羌、搜罗人才、疲敝魏国等为第二层次;以弱示强、以攻为守、凝聚内部等为第三层次。就北伐的成效看,第一层次的目的远未实现,第二层次的目的或多或少有所实现,第三层次的目的大致实现。诸葛亮的北伐就目的来说,与孙权的北伐有明显区别;就后果而言,与姜维的北伐也有重要差异。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6,(2):15-16
刘备即皇帝位不到一个月,就要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蜀汉大臣包括赵云在内,都出面谏阻,唯独诸葛亮不表态、不谏阻,原因何在?根据魏侍中刘晔的议论,推断诸葛亮不谏阻的原因有二:一是诸葛亮自知与刘备的关系,不如关羽与刘备的关系亲密,"疏不间亲",刘备要为关羽报仇,自己如持反对意见,必然引起刘备不满;二是刘备东征是向群臣显示"威武自强",表明刘备有能力处理国家大事,这就使诸葛亮为避免阻碍刘备展示"威武自强"之心态,而不敢谏阻,也不敢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死后,相继代他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蒋琬、费(礻韦),是诸葛亮一手培养并委之以大任的人才.蒋琬初为广都长,“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刘备不加察,要问蒋以罪,诸葛亮不轻率附和,请于刘备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备从亮议,只允蒋官,不加罪戮。之后,琬果如亮之所言,把所主管的事情做得很好。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这位青年时代栖身于山林的“村夫”,竟能在刘备拜访他的短暂时刻里筹划出一个统一中国的战略决策“隆中对”,不但倾倒了刘备,激发了这位汉室苗嫡图谋霸业的雄心活力,就是在今天,我们还为这一对策的远见喝采不已。诸葛亮由此取得了刘备的信赖,成为主宰刘备集团的中坚人物,而刘备死后,他实际是蜀汉政权的最高驾驭者。  相似文献   

9.
“诸葛大名垂宇宙”。自汉末迄今,评论诸葛亮的文章和诗歌极多。从诗歌说,以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歌咏诸葛亮的诗篇数量既大。质量又高。杜甫以人物为题材的诗歌,同时的人,他怀念李白的诗最多;而不同时的历史人物,则他怀念诸葛亮的诗最多。杜甫之于李白声气相通,交谊素重,同为当时出类拔萃的诗人,倾慕爱惜,发为诗篇,篇目既夥,情感至深,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杜甫之于诸葛,生不同时,政事、文学又各异其途,但他对诸葛亮景  相似文献   

10.
"三顾茅庐"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是一个具有深厚意味的情节,刘备以礼求贤,心存虔诚的同时也是对诸葛亮的一场心理攻坚战;而诸葛亮则以退为进,前两次故意避而不见,以此作为对刘备诚心和仁者的考察。此即是"三顾茅庐"的玄机所在,而之所以被读者长期忽略,则是毛宗岗刻意修改所致。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的发展提出了两层战略:一层是前期战略,旨在夺取荆州,进而入蜀,跨有荆益;另一层是后期战略,包括宛洛、秦川二策。但是这一举措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前期战略因为孙权对荆州的战略意图而困难重重,“跨有荆益”之策因为刘备的割据心态、关羽的莽撞和诸葛亮的人微言轻而失败;另一方面,后期战略的触发,依赖于“天下有变”这一条件。诸葛亮“天下有变”所指应为曹操势力内部士人群体发生的叛乱,而其根据并不充分,后来也未被诸葛亮坚持,加上诸葛亮晚年性格的巨大变化,使得《隆中对》的后期战略从条件到精神都无从实现了。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诸葛亮的复姓及世家探源王德峰梁汉珍诸葛氏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有显赫地位的大家族,自西汉、三国以迄魏晋,代有名人,这与诸葛氏族特殊的文化传承是分不开的。在诸葛氏这个大家族中,对中国历史最有影响的人物莫过于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本文对复姓“诸葛”是否...  相似文献   

13.
《隆中对》选自陈寿《三国志·葛诸亮传》。当时刘备正处在颠沛流离的情况下,听到徐庶对诸葛亮的推荐,三次往访。本文写的正是最后晤面时,诸葛亮对刘备所讲的一席话。从这席话中,可看出诸葛亮如何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形势,并初步给刘备指出了一条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后来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向这个方向迈进,终于形成了三分鼎立的局面。全文五百二十余字,分为三部分。文章第一部分(开头——至“君谓计将安出?”)是  相似文献   

14.
在满载着诸葛亮丰功伟业的蜀道线上,唐代的政治家、史学家、大诗人通过武侯祠或者相关历史遗迹,赞颂诸葛功业,抒发人生情怀;蜀道线上武侯祠的修建和唐碑的镌刻,不仅反映了唐代政治对诸葛亮智慧的需求,而且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将诸葛亮推向神坛的壮美历程;蜀道沿线的武侯祠是千百年来传承诸葛亮信仰的圣殿;蜀道唐碑是岿然屹立在中华文化沃土上的诸葛亮信仰丰碑!  相似文献   

15.
IT人品三国     
三顾茅庐刘备:“在下刘备见过卧龙先生。”诸葛亮急忙从床上爬起来,大惊:是谁把我的网名泄露出去的?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公元一八一——二三四年),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从诸葛亮的历史活动和事迹来看,戎马生涯占去他一生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刘备三顾茅庐时,牠在《草庐对》中所讲的是军事战略问题,赤壁之战后,刘备以他为中郎将,入蜀改拜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刘禅时,诸葛亮既是主持蜀汉政务的丞相,又是负责军事的统帅。由于他建殊军功,“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因此逝世后赠谥为“忠武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以“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不仅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并在刘备死后,还长期主持蜀汉的军政大事,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凝聚了我国古代历史上各种智慧和斗争经验,因而具有惊人的谋略和绝世的才能,几乎成为智谋的化身和代名词。诸葛亮形象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是“智谋”,其悲剧在本质上也应该是谋略的悲剧,它主要源于三个层次的矛盾:最外层是出处选择时人谋和“天时”的矛盾;中间一层是进入刘备集团后人谋与刘关张“义气”的矛盾;而最内层也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其自身性格中智谋和忠义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李严权争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备登基后,为搞权力平衡,曾大力扶持李严,在“托孤”时,明确指出“尚书令李严为副”。诸葛亮与李严发生了权力之争。通过此事件的剖析,可从新的侧面认识、了解政治家刘备、诸葛亮。诸葛亮击败李严后,对他采用了流放并基本保持原生活待遇水准,这在三国时期是极难得的。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湖北襄阳古隆中的十年 ,诸葛亮认真研读史籍 ,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 ,冷静地观察与分析各个政治集团实力的消长和斗争的成败。诸葛亮认为自己辅佐刘备 ,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实现其抱负。刘备三顾茅庐时 ,诸葛亮欣然应允出山辅佐刘备 ,并针对刘备集团的处境 ,向刘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国和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隆中对》。诸葛亮认为刘备可以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立国之基 ,然后效法汉高祖刘邦 ,北伐中原成就帝业。但《隆中对》战略决策的实现也存在着它的困难和局限。北伐的失败 ,与其北伐时的条件已异于《隆中对》时提出的北伐战略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