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尤利西斯》,从人物、语言、时空体三个方面来分析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狂欢化特点。乔伊斯对都柏林瘫痪现实的讽刺和对爱尔兰民族的反思都隐藏在《尤利西斯》狂欢式的表达中。  相似文献   

2.
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尤利西斯》,从人物、语言、时空体三个方面来分析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狂欢化特点。乔伊斯对都柏林瘫痪现实的讽刺和对爱尔兰民族的反思都隐藏在《尤利西斯》狂欢式的表达中。  相似文献   

3.
蒙着眼睛的玛丽亚——《泥土》的症候阅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土》是著名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所创作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一篇。本文以"症候阅读法"研究该小说的文本,揭示了隐藏在文本之下洗衣房女工玛丽亚的真实生活状况,指出在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作用下,玛丽亚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瘫痪心态。而且作者乔伊斯之所以塑造玛丽亚这个形象就是为了批评这种意识形态影响对人性的破坏,唤起人们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尤利西斯》里的中国文化意象,并非是"对中国形象的扭曲、误解和妖魔化",相反,它们体现了乔伊斯以及爱尔兰人民对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的渴慕与认同,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传奇、浪漫的东方国家形象,且对刻画主人公布卢姆的性格特征、突出文本局部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爱尔兰东方学视角来看,小说里有关东方语言(汉语)及文化意象揭示了古老的东方文明与爱尔兰文明在语言、文化之间的源远流长的关系,增强了布卢姆和爱尔兰人民对东方语言、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这种隐蔽而巧妙的叙事策略是乔伊斯和其他现代爱尔兰作家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有力武器,充分体现了乔伊斯的思想和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姐妹们》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正式开启了乔伊斯对都柏林社会人民长期处于天主教的宗教高压之下精神瘫痪的社会问题的披露和批判。以小说人物对话为研究对象,发现对话篇幅较长,几乎占据全文的一半。同时,对话中存在诸多违反英国哲学家Paul Grice会话合作原则的“失合”交流——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空白,欲语还休的避忌,还有人云亦云的盲目。乔伊斯通过人物对话中的“失合”现象,将都柏林社会思维能力衰退、道德标尺瘫痪和盲目信仰宗教的社会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以这种方式深化了小说主题——精神瘫痪。  相似文献   

6.
《死者》是乔伊斯流亡海外后的最初创作,蕴含了乔伊斯对爱尔兰民族、世界以及自我的新观念,预示着创作风格的转变。乔伊斯前期的写作有鲜明的"意图式写作"特征,利用症候式阅读法,通过细读文本和传记,发现《死者》的显形文本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而其下隐藏着叙述者的言说困境。乔治·斯坦纳多次提及《死者》一文对他批评理论的影响,运用斯坦纳的语言哲学理论,通过解读小说文本中的音乐、空白等元素,发现乔伊斯突破语言之围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实现了"构建民族道德史上的一章"的写作意图。比较显形与隐形两个文本,可以看到乔伊斯的爱尔兰情结遵循否定之否定的逻辑,是一种"否定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7.
<尤利西斯>是一部现代主义的鸿篇巨制,也是关于爱尔兰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民族史诗,其中充满了乔伊斯关于民族文化与异族文化之间关系的真知灼见.在对爱尔兰民族文化之外的文化书写中,对中国文化的书写是支离破碎的,但含义也是最深刻的.<尤利西斯>再现了小说人物在外貌、饮食、特质、宗教、语言、道德等方面对中国形象的扭曲、误解和妖魔化,表现了这种定式化思维背后不同的动机和相同的危害性.当然,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书写这种对中国的定式化印象的目的是揭露殖民主义文化和民族主义文化对他文化的"他者化"的手法、目的和危害,并展示殖民主义文化和民族主义文化通过大众传媒对普通民众所产生的无处不在的影响,从而达到批判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篇。在《死者》中,乔伊斯着意刻画了都柏林人虽生犹死的"精神瘫痪",反映了爱尔兰民族正在逐渐走向"精神死亡"。而主人公最后的"精神顿悟"具有特殊的意义,既体现了都柏林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感悟也表现出乔伊斯对整个民族的"重生"饱含期待。  相似文献   

9.
现代派小说家在语言形式上都是刻意创新的主观追求。在他们看来,语言是小说存在的家园,"写小说就是写语言"。20世纪爱尔兰小说大师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是一部兼有短篇小说外在形式和长篇小说主题结构的作品,它在语言上体现了乔伊斯独到的艺术风格。作者采用文本"细读法"(close reading)解读和阐释《都柏林人》,评价和讨论乔伊斯是如何通过巧妙地运用"同现"复现"破格"等语言艺术技巧,来展示小说这种叙事体裁的艺术魅力的。  相似文献   

10.
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民族观、语言观、宗教观及其反殖民主义的态度和立场。在乔伊斯看来,爱尔兰的落后与苦难不能单方面归咎于英国殖民政策,同时必须反思爱尔兰自身的堕落。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深刻的反思精神,才使得他能够最终走向世界主义,在自我流放的文化之旅中完成一位民族作家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1.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姐妹们》、《偶遇》、《阿拉比》三篇文章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宗教、家庭等问题,对比《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尤利西斯》,发现精神瘫痪、流亡情节两个主题意象贯穿于乔伊斯的创作生涯,《都柏林人》是乔伊斯后期创作生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作为乔伊斯的半自传体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透视其民族主义思想的一面镜子。通过以《画像》作为个案,从政治、文化和宗教三个维度解读了乔伊斯的民族主义,以全新的方式诠释乔伊斯笔下的爱尔兰,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爱尔兰人乔伊斯。可以看出,乔伊斯是一位真正的民族主义者,他的《画像》饱含了乔伊斯的爱国情结,既是一副经典的"爱尔兰堕落图",画中又暗藏了救赎爱尔兰的预言。  相似文献   

13.
从一次令人匪夷所思的庭审着手,结合爱尔兰英语发展的历史语境和文本语料,本文对《尤利西斯》里频繁使用的爱尔兰英语语料进行文学文体学阐释,探讨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爱尔兰语的生存危机以及它与民族身份认同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历史的维度看,爱尔兰英语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之间长期博弈的产物,体现着二者特定的权力意向和权力关系;从文本的角度看,爱尔兰英语对争取民族独立、维护民族话语权及民族身份认同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乔伊斯和他的同胞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作为爱尔兰移民后裔,加之生活的颠沛流离,奥尼尔对文化身份的归属和认同有着强烈的需求。游走于各种思潮之间,奥尼尔自身成为了被不同文化定义的主体,身份的多重性与分裂性与现实的焦虑产生交集,让奥尼尔能通过《诗人的气质》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两种文化、两个族裔之间的冲突、文化身份的困惑与迷茫,展开了奥尼尔式的文化叙事与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5.
爱尔兰意识流大师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有着庞大的象征体系、晦涩的语言和令人惊叹的文体风格,让无数读者望而却步;作品所涵盖的丰富主题意义也深藏于文本之中使读者不易把握。对《尤利西斯》的互文性解读有助于理解小说的语言和结构,参悟其广博深邃的含义。文章从文本形式、意义生成和审美效果三个方面探讨了《尤利西斯》的互文性艺术。  相似文献   

16.
精神顿悟是乔伊斯创作《都柏林人》的重要写作技巧。在《都柏林人》中表现主人公精神顿悟的句子中,乔伊斯运用了象征的表达方式,满足了精神顿悟对语言表述的要求。在短篇小说《姐妹》《伊芙林》《两个纨绔子》《土》及小说集的压轴篇《死者》中,乔伊斯用象征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精神顿悟的瞬间。象征的运用使精神顿悟更具寓意,耐人寻味,更好地表达了小说精神瘫痪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从空间批评视角解读乔伊斯的《小云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批评关注空间的社会文化等属性,文本中的空间是一种蕴含多维意义的指涉系统。乔伊斯的短篇小说《小云朵》分别从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3个角度呈现精神瘫痪的都柏林:景观空间反映都柏林社会的沉闷压抑、毫无生气、令人窒息;社会空间为情节提供发展的广度;个人空间则折射出主人公压抑的心情。这3种空间成为小说中的一种指涉系统,成功展现都柏林这座瘫痪中心的全景。  相似文献   

18.
詹姆斯·乔伊斯被认为是一位流亡作家,撰写了许多有关流亡的作品。《死者》是乔伊斯的第一首流亡之歌,其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在遭遇来自三位不同的爱尔兰女性的挫折时,他的意识经历了三次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加布里埃尔意识的三次变化旨在揭示乔伊斯流亡意识在《死者》中萌生,以期加深对其自我流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都柏林人》的交响乐结构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的第一部作品,作为他唯一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它颇能体现乔伊斯早期文学创作的诸多艺术特色.从其主题结构上看,这部作品采用了交响乐的表现技法;从该作品的主题结构出发,结合每一篇故事,以及通过对“瘫痪→麻木→死亡→复苏”这一主题发展模式的分析,可以发掘整部作品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乔治·吉辛的《四季随笔》是英国散文中的珍品,但是批评家大都认为作品中充满了逃避现实和回归过去的消极心态.如果我们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去审视《四季随笔》,就会发现该作品远非如此消极.作为英国文化批评传统“过渡期”(1880-1914)的一部作品,《四季随笔》中表现出了深切的生态焦虑.这种焦虑不但继承了卡莱尔等人所表达的文化焦虑,更深化了这一文化批评传统,并且在奥威尔等后人的作品中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