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茶事起于何时,向来有不同的观点.《晏子春秋》有“茗菜”之语,很多学者据此认为战国时代便已有茶之事,《中国茶叶大辞典》更是将晏婴列为古今第一茶人.本文利用文字学、词源学、版本学、气候学、地理学等方面知识,对《茶经》、《太平御览》、《晏子春秋》等书中的五段类似的引文进行逐一辨析.笔者认为《茶经》的“茗菜”引文并不可信,“茗菜”当为“苔菜”之误,或《晏子春秋》中并无“茗”或“苔”字,这条语料并不能被用来证明战国已有茶之事.本文还简要分析了先秦可能是茶的有关文献记载,认为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先秦有茶的观点并不可信.本文利用“二重证据法”,从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角度分析,认为茶事起于西汉.  相似文献   

2.
今传"孔传本"《尚书注疏》中的"伪古文尚书"和题为西汉孔安国所作的《传》的成书时代,经历代研究,学者多以为有可疑之处。书前有托名孔安国所作的《序》(即《书大序》),其成书时代,学者虽有研究,惟似乎并非学者研究"孔传本"的主要对象。就以提出"铁证",判定"伪古文尚书"和《孔传》为伪书的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为例,书中只有第一百七条是辨《书大序》的。参考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从语言角度考察,《书大序》有"科斗"、"隶古定"、"开设"、"训传"等晚出词语,其成书时代应在西汉以后。  相似文献   

3.
孙星衍对<晏子春秋>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最早为<晏子春秋>文本作了注释;参与了<晏子春秋>几乎全部领域的学术论争;提出了<晏子春秋>成书于战国这一目前看来最正确的观点,为后来的<晏子春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 《老子》是近代学者争议最多的一部书。如,关于作者,马叙伦、高亨、吕振羽等人认为是略早于孔子的李耳;郭沫若认为是环渊(关尹、它嚣);罗根泽说是太史儋;冯友兰说是生于孟子之后的某人;范文澜说是战国末年一个叫做李耳的人;还有人说是老莱子。关于成书时间,除了春秋末、战国初、战国中、战国末几种说法之外;任继愈认为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成书过程延续了“一二百年甚至几百年以上”;顾颉刚甚至提出了成书于秦以后的汉武帝之前的说法。关于书的性质,魏源认为是一部救世术;杨荣国  相似文献   

5.
《逸周书》是一部很重要的先秦古籍,其成书年代至今仍众说不一。我们就相关史料及是书内容,再次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从词汇发展史的角度,对书中几个常用词的使用情况作了历时的考察,初步推断《逸周书》的成书年代宜在战国初期。  相似文献   

6.
成书于宋代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广记》是李昉等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专门收集自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里面有众多词语,值得我们很好研究。郭在贻先生称《太平广记》“为俗语词的渊薮,极有价值”,并曾就此书中一些词语进行了钩稽和考释。王瑛先生著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有关于《晏子春秋》著作属性的“历史小说”“传记文学”和“传说故事集”三种主要观点,其实《晏子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独具特色的历史人物传记”.从刘向《列女传》《新序》《说苑》三部著作所采录的《晏子春秋》材料的性质来看,也证明《晏子春秋》是一部由后人搜集,通过大量古史和民间传说材料,反映重要人物生平和历史贡献的人物传记.  相似文献   

8.
鹖冠子为战国晚期楚国人,其著作《鹖冠子》是成书于战国晚期中后期的一本先秦古籍。虽然对《鹖冠子》一书,吕思勉、李学勤、吴光、孙以楷等先生已确证其非为伪书,但是也并非如许多学者所言为黄老著作,而应该是先秦杂家的著作。对《鹖冠子》的重新定位研究,对于认识战国秦汉之际南北文化的交流、中国哲学以及整个文化思想学术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子》是先秦时代流传下来的一部道家著作。《汉书·艺文志》及隋唐《经籍志》均有著录。自北魏到宋,先后有李暹、徐灵府、朱亢、杜道坚诸家为《文子》作注。唐代曾诏封《文子》为“通玄真经”。这说明《文子》曾在历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对这部书的成书年代、思想倾向、理论价值等,学界至今无统一意见。笔者认为,《文子》成书于战国末年,是战国末年出现的黄老新道家的代表作之一。本文着重谈一谈后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略述《周礼》的成书时代与真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礼》一书的成书时代与真伪问题 ,是自汉代以来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经过近现代学者的研究 ,《周礼》为周公所作说和刘歆伪造说 ,已经大体上没有人相信了 ,但还有作于西周、作于春秋、作于战国、作于周秦之际、作于西汉等不同的说法。本文对以上诸说略作综述 ,认为作于战国说较为允当 ,并认为《周礼》原本是未完成的著作。汉人补入《周礼》的《考工记》,亦成书于战国时代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为先秦古籍,其缘何为书,如何成书,何时成书,编纂者究为何人,如此等等,汉以来学者或语焉不详,或莫衷一是.爰及晚近,大抵以为孔门德行、文学科弟子追论夫子之言而作,最终由曾子门徒完成.文章根据孔子教学传输方式,《论语》内容结构,弟子言论统计,参以史实,酌以情理,认为:《论语》一书乃孔门弟子回忆其师的纪念文集;初编成于孔子去世后弟子三年居丧期间,子贡主其事,子夏、曾子等促其成;最终经曾子弟子稍加增益而成  相似文献   

12.
关于《庄子》一书的作者,历来歧义很大。其中一种意见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庄子后学所作。最近,刘笑敢的《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一书又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新的论证。这新的论证,主要是根据汉语词汇由单纯词向复合词发展的历史,用统计的方法说明内篇虽然使用了“道”、“德”、“命”、“精”、“神”等单纯词,却没有使用过“道德”、“性命”、“精神”这三个复合词。而在外杂篇中,“道德”、“性命”、“精神”这三个复合词却反复出现。再证之以《左传》、《论语》、《墨子》、《老子》等战国中期以前的著作,以及战国中期的《孟子》,也没有发现这三个复合词。只是到了战国后期,大约在荀  相似文献   

13.
孙星衍对&lt;晏子春秋&gt;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最早为&lt;晏子春秋&gt;文本作了注释;参与了&lt;晏子春秋&gt;几乎全部领域的学术论争;提出了&lt;晏子春秋&gt;成书于战国这一目前看来最正确的观点,为后来的&lt;晏子春秋&gt;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周易》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著作。《周易》成书于何时,作者为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从郭沫若《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周易之制作年代》中可以得到一些启迪,他认为《周易》作者不必是一个人,也不必是一个时代。从其内容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他曾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又作了否定。对《周易》制作时间的认识可以分为西周初叶、西周时期、西周中后期、东周、战国初期、战国晚期等,至今未有定论。《周易·系辞下传》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说的是伏羲画八卦,通过观天文,察地理,探索了宇宙、人生之变易。故后世诸多学者,视《周易》为我国古代的一部占卜之书。“卜”字乃龟甲焚烧裂纹而来,据《周礼》记述,周代已专设太卜之官,职掌占卜,其依据也是《易  相似文献   

15.
要研究《庄子》,首先必须弄清它的成书年代。 关于《庄子》的成书年代,研推者代不乏人,争论颇大。多数学者认为,《庄子》各篇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书中既有庄周自写,也有其门徒所撰,还有外人杂入的;既有先秦文字,也有秦代文笔,还有西汉文章。即以《庄子》杂有秦汉文章为例,主此说者,据我管见,就有以下十余家。张四维说:《盗跖》中的“封侯”、“宰相”,“皆非秦以前  相似文献   

16.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音乐美学原理和创作的基石,它对两千多年来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是我国音乐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 一、有关《乐记》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内容 关于该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代学者就存有分歧。一说为战国初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乐书》取公孙尼子”“其《乐记》者公孙尼子次撰也”)但公孙尼子究为何人?史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证了老子的姓名,论证了老子不姓李而姓老、老子名耳字聃的说法;考证了《老子》一书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论证了《老子》一书的作者是老聃,并提出其成书年代不会晚于战国初期.  相似文献   

18.
文章探讨了上博楚简《恒先》篇的思想内容,并与《太一生水》、《老子》进行了比较,指出三者分别以“恒”、“太一”、“道”作为宇宙的主宰者,提出了各自的宇宙生成论。三者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并立关系。《恒先》的成书时间最晚必须是战国前期。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的成书,有“一稿多改”和“二书合成”两说。在对现存诸版本《红楼梦》内容情节进行细读的时候发现的许多问题,如用“二书合成”的观点进行分析,则会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在“二书合成”过程中,有一些情节被删去或隐藏起来,薛蟠、秦钟、秦可卿三人之间的关系,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的成书,有“一稿多改”和“二书合成”两说。在对现存诸版本《红楼梦》内容情节进行细读的时候发现的许多问题,如用“二书合成”的观点进行分析,则会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在“二书合成”过程中,有一些情节被删去或隐藏起来,薛蟠、秦钟、秦可卿三人之间的关系,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