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京红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3):82-84
英语重叠词和汉语联绵词在各自的语言中均占据着较大的部分。在对比研究英语重叠词与汉语的联绵词时,以两类词的形态、语音、语义、象似性为切入点,可以深入探讨两类词的形成理据,并可由此对它们的认知理据和认知模式等机制进行比较,从而能深化其各自的研究,并揭示出人类语言的某些共性。 相似文献
2.
探析汉语中名词的重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朝辉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3):51-54
多数专家认为汉语中名词重叠使用情况很少,对名词重叠的研究,相对于动词和形容词而言,也较少。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名词重叠。名词重叠式具有一定的构成形式、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名词重叠式的发展是语言作为开放性的符号系统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李冬青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73
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心理扫描方式为揭示汉语中AABB和ABAB这两种动词重叠形式的差异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ABAB式动词重叠反映出一个完全动态的过程,而一些AABB式动词重叠表现出去动词化的趋势,体现出非时间范畴关系。人们通过序列扫描识解ABAB式动词重叠,动词的动态过程得到突显,而通过综合扫描识解的AABB式动词重叠,将相关事件或状态的整体性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4.
也谈汉语双音谓词的重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学烈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8(5):90-97
用语义句法理论和“相似/相关”、“向心/离心”、“离散/连续”、“有定/无定”等概念以及“话题—说明”的句子框架,分析汉语中与双音谓词(包括形容词和动词)的AABB式和ABAB式重叠有关的语言现象,从中归纳出6种不同的重叠类型,分析各种类型的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以及不同重叠类型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王红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2-15
汉语动词重叠主要有单纯动词重叠、VXVX、VVX等类型;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的核心是表量的增加,依据动词性质不同分为两类,动作行为动词重叠后主要表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持续,是时量的增加,心理动词、能愿动词重叠后主要表程度加深;重叠手段、动词性质、语言系统性以及X的性质都是影响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王庆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106-109
通过大量的例句对俄语中词的重叠结构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分别从通用重叠和专用重叠两个角度论述了词的重叠结构的定义及其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7.
汉语负迁移时英语表达的缺失和重叠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英语学习中,受汉语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影响,中国学生常常将汉语的语言结构迁移到英 语表达中来,影响英语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这种负迁移现象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汉语影响下英 语表达的缺失和重叠是两个重要的体现。缺失指的是受汉语影响英语中的标志词、主语、系动词be 及汉语隐含意义等的表达缺失,重叠指的是受汉语影响英语中话语、关联结构及其他语义词义概念 的重复表达。 相似文献
8.
认知是认识和理解对象。图式是认知方面的一种方式或途径,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现将图式理论与科技英语的翻译结合起来,试图从词义选择的角度来探讨认知图式对科技英语翻译的影响。科技翻译中应充分激活关于词类及其搭配习惯,不同学科或专业知识,词的上下文和语境的认知图式,来正确选择词义。 相似文献
9.
张亚军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
句法结构是验证配价的重要依据,但不能作为配价确定的标准。配价是语义平面的概念,词的语义结构包括常数与变量两方面,变量则是确定词的配价的基础。语义结构决定词的价量与价质,价质在句法平面体现为一定的价值与价能。有价词语与受其支配的价质构成句位,现实句都是体现某一句位的变体。语义结构到句法结构的映现反映了价量、价质到价值及价能的实现。语义配价有其心理基础,可以从认知心理学及心理语言学方面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0.
刘卫红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4):75-78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标注有比喻义的并列式双音节复合词共234个,分同义并列、反义并列和类义并列三种结构形式。这三种并列式双音节复合词是在汉语韵律制约机制、汉语词汇双音化以及汉民族追求对称平衡的文化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与人类的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接近联想机制密切相关,其比喻义的产生离不开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1.
张纪寒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57-64
以无认识过失为样本的过失理论,将缺乏危害结果发生现实性的认识与对结果的无知混为一谈,实质上导致了有认识过失与无认识过失界限的模糊。而对“轻信能够避免”归属于认识因素还是意志因素的摇摆不定,则说明了轻信是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之间重要的连接要素。有认识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不仅在于排斥危害结果发生与否的心理事实,更在于行为人对于结果不发生的判断与信赖。信赖结果不发生并据此作出行为决意的才是有认识过失,所以结果不发生的判断与信赖在有认识过失的结构中具有独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纪寒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7-64
以无认识过失为样本的过失理论,将缺乏危害结果发生现实性的认识与对结果的无知混为一谈,实质上导致了有认识过失与无认识过失界限的模糊。而对“轻信能够避免”归属于认识因素还是意志因素的摇摆不定,则说明了轻信是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之间重要的连接要素。有认识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不仅在于排斥危害结果发生与否的心理事实,更在于行为人对于结果不发生的判断与信赖。信赖结果不发生并据此作出行为决意的才是有认识过失,所以结果不发生的判断与信赖在有认识过失的结构中具有独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怀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6):80-84
文学审美是新时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继承发展而取得的重要成果。它的确立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学审美既符合人的精神需求,又是文学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要求。在创作中,实现文学审美品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通过表现美,实现文学的审美品格,也可以在作品中表现丑,通过审丑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对审美的回归,以另样的方式体现文学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4.
许嘉庆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1):119-123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怎样选择适当的词语 作句子的主语往往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文章试图通过英汉语言对比,用实例说明选择英译文 主语的一些方式。这些方式包括“选取无生物主语”、“补加主语”等。文章注重于实例的 分析以及实际运用这些方式所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21世纪议程》,文件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这类模式;”:“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问题的核心”。本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消费的观念逐渐形成,而且必将成为21世纪消费模式的主流。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方式进行研究,构建和实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文化因素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宪礼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2):17-20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它不仅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而且也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所选取的翻译策略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本文从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入手,探讨影响和制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出的各种策略选择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鹿纹的演变及其吉祥寓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远古到近现代的各个不同时期,中国传统鹿纹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它由最初的图腾转化为吉祥符号,在吉祥图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鹿纹在鸿福延绵、长寿康宁、进禄加官、祥和瑞兆等方面富有深刻的吉祥文化意蕴,“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对和平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党的执政形象是党员和人民群众以及国外公众对共产党本身、党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它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性质,直接影响着群众对执政党的认识和态度。优化执政党形象又受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观念因素、腐败因素、党风因素等的制约。优化执政党形象任重而道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优化提供了目标取向和客观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言语交际中,语用者均遵守双方默认的随意会话原则和语用容忍原则,故能排除模糊语言的干扰,从而达成交际;同时,在言语交际中,认知者是通过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自身的经验图式、文化素养、会话知识和与交际者的共识来认知模糊语言。而且,对模糊语言的认知能力会因人而异。为了提高交际能力,认知者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生活、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语言和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