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耳之亡”是《史记·晋世家》中的重要内容,司马迁写这个事件主要依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到二十四年)和《国语》的相关记载,同时参照《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等先秦文献对材料进行选择或改易处理。从细节处对比《史记》与其他先秦文献关于“重耳之亡”的记载,可以了解司马迁选择、改易材料的用心及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论天人合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天人合一宋志明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汉书·司马迁传》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反映出中国传统哲学的独到之处。中国历代哲学家对这一问题十分重视,邵雍曾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为之学。”(《观物外篇》)他认为作...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所撰《史记》与孔子颇有关系 ,其中孔子笔削《春秋》之事及《春秋》之书对于司马迁的史学思想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今试讨论其中的若干问题 ,以就教于学界同仁。1  司马迁从积极入世的角度出发 ,定下了自己撰写《史记》的基本思路 ,这便与董仲舒对于《春秋》的推崇发生了密切关系。董仲舒是汉代公羊春秋学大师。他借阐发孔子写《春秋》的微言大义来宣传“大一统”思想 ,为汉代统一封建国家的巩固找出理论依据。他直言“春秋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 司马迁对于董仲舒的这个思想十分推崇。他在阐述…  相似文献   

4.
谢安葬地考     
谢安(320—385年)是东晋杰出的政治家,他的遗骸究竟葬于何处,至今还是一个谜。据《南史》和《陈书》记载,谢安墓原在建康(今南京)梅岭冈?在南朝陈时遭到破坏,被迫迁葬。究竟迁到何处去了?一说迁到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一说迁到始宁(今浙江上虞县南部),还有一说认为以后又迁回建康。因此,本文拟对此作一考析。一、谢安遗骸在南朝陈时已迁离建康,以后并未迁回南京为东晋和宋、齐、梁、陈的都城,时称建康。城南的聚宝山,东晋初年豫章太守梅颐曾驻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新的视角,探讨了《庄子·逍遥游》与古代旅游思想。文章研究了《逍遥游》中“道”与“游”的内在联系,庄子为什么要以“游”来论述他哲学上的“道”,以及《逍遥游》中所揭示的我国战国时期的旅游特点。  相似文献   

6.
徐日辉 《浙江学刊》2003,(2):127-136
体大精深的《史记》为什么会阙“刑法”这门十分重要的典章,是司马迁的疏漏,还是有意安排,尚未有人专题研究①。从“一家言”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司马迁,就会发现他的八书中之所以不撰《刑法书》者,一、是他道家黄老思想在著述中的实践和完善;二、阙“刑法”表现出司马迁对历代暴政,尤其是对秦皇汉武峻法酷吏烦苛人民的抗议,他通过对汉朝建立以来一兴一衰的考察,揭示法与道德,暴力与礼义,兴盛与衰败的辩证关系;三、不向强权者低头,不为暴君作《书》,旨在恢复传统的礼乐制度,批判“卖官鬻爵”、“入粟除罪”的经济政策,净化每况愈下的社会风气;四、司马迁不开“刑法”之先河,兼有以“刑余之人”告诫后人的现身说法,内涵着为自己鸣冤叫屈的无声呐喊。亦是他思想与体例的完备统一。  相似文献   

7.
《浙江学刊》一九八二年第四期所载《姚振宗与快阁师石山房丛书》一文,在评述清季目录学家姚振宗生平时提到:“一八八四年,陶方琦督学湖北,纂修《湖北通志》,他(指姚振宗)应聘编纂《湖北艺文志》十四卷。”在这段话里,陶方琦督学的时间和地点都是错误的,兹考订如下: 据该文注中说明,上面那段话的史料依据是《文澜学报》一九三五年第一集上刊登的《姚海槎(振宗)先生年谱》(陶存煦编)。实际上,该年谱是这样记载的:“光绪五年已卯(一八七九年),……陶方琦奉命督湖南学政”,“光绪七年辛已(一八八一年),……秋,陶方琦在官丁母忧归里”。“光绪八年壬午  相似文献   

8.
艺术的魅力是巨大而神奇的,古今中外,多少圣者、贤者都毫不例外地为它所倾倒.据《论语》记载,孔子在齐国欣赏韶乐,竟“三月不知肉味”,并感叹地说:“不图为乐而至于斯也.”这说明韶乐使孔子达到了如醉如狂的程度.福楼拜的力作《纯朴的心》描写了一个叫费莉西藏的劳动妇女平凡而感人的一生.高尔基在谈到读这篇小说的情形时写道:黄昏时分,我坐在杂物室的屋顶上,我爬到那里去是为了避开那些节日里兴高采烈的人.我完全被这篇小说迷住了,好象聋了瞎了一样……曾经有好几次,我象野人似的,机械地把书页对着光亮反复细看,仿佛想从字里行间找到猜透魔术的方法. 然而,艺术的魅力及其探求是需要进行哲学概括的,春秋时代的孔子还来不及,这任务自然落到被郭沫若誉为“绝顶聪明”的庄子身上.庄子认为人生是短暂而又痛苦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知北游》)“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溃痛”.(《大宗师》)《至乐》  相似文献   

9.
《史记》中颇有一些“太史公曰”偏离了传记的主旨,显得言不由衷。“太史公曰”承“君子曰”而来,本应发挥裁决史实的责任,但汉代史官丧失了神权,而司马迁从个体命运出发的史著也脱离了史官传统。这些冠冕堂皇的“太史公曰”不过显示了司马迁的职业意识和对史官传统的依恋之情。《史记》“互见法”深受古史“十功不能赎一过”观念的影响。司马迁相信在其他传记中出现的过失记载,并不影响人们据本传而对人物所作出的评价。“互见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求得人物在本传中道德和精神的明确单一,以便于评判,而这又与史官的撰述传统相联系。“互见法”显示了司马迁为遵从古史体制而对自己情感的抑制,也反映了史传由记事转而为述人的某种限制。  相似文献   

10.
一据《三国志》记载,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忠心耿耿、智勇双全、气度恢宏的军事家。他外形英俊威武,内心忠诚事主,矢志不移;他有过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勇冠三军,擒邓龙,战曹仁,“跨马(扌乐)阵”,不避矢石。他重友多情,慷慨好施,曾“推道南大宅以舍策”,与孙权、鲁肃情同手足;他“性度恢廓”,“雅量高致”,能“折节容下”,因此程普等新老将领皆对他赞不绝口。他多才多艺,精于音乐,时人誉之:“曲有误,周郎顾”。孙策称之为“英(亻隽)异才”,孙权赞之曰:“公瑾雄烈,胆略兼  相似文献   

11.
《离骚》是屈原的长篇抒情诗,诗题“离骚”二字历来众说纷纭。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王逸说:“离,别也;骚,愁也.”(楚辞章句·离骚序》)班固《赞骚序》说:“离,遭也:骚,忧也。”郭沫若则认为,“离骚意即“牢骚”.据今人考证,又认为“离骚”是“劳商”二字的异写,“劳商”本是古代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9,(4):105-108
庄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当代著名哲学家钟泰先生以"学贯孔、老二家,而又益之以恣肆"之语对庄子的地位给出了评价。庄子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风范显示了他的出世精神。司马迁在为庄子做传时,没有过多解读他的思想,而是列出了他的几篇代表作,之所以选择这些篇目,当是表达了司马氏对庄子的认知,因此,我们研究庄子,就不能忽视距离庄子最早时期的社会有关评价。  相似文献   

13.
李申 《浙江学刊》2002,(3):143-148
上篇 :小论陈文《浙江学刊》2 0 0 2年第一期所发陈咏明《对回应的回应》一文 ,原是发于互联网。其上篇已由互联网又发于《学术界》 ,而鄙人在《学术界》2 0 0 2年第一期对该篇作出了评述。其评述指出 ,该篇以“治国学必需重训诂”立论 ,然而在一些有重大争论的问题上 ,对付拙著的武器是“未必是”。而在那些可以确定的问题上 ,又几乎是触处皆错。比如该篇弄不清《庄子集释》作者是谁而郭象又作了什么 ,说什么“郭象的《庄子集释》……” ;也弄不清“疏”和“正义”的关系 ,把焦循《孟子正义》中的“疏”和“正义”当成了两本书 ,说什么“《…  相似文献   

14.
墨学综观     
墨学与墨家学派在中国的历史上,墨学的发展十分曲折。所谓墨学,是指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说。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可是,关于他的生辰和藉贯迄无定论。司马迁说:“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相似文献   

15.
作者一海知义现任日本神户大学教授。他曾在《中国研究》杂志上陆续发表多篇有关日本著名学者河上肇(1879—1946)与中国革命的资料性文章,如《关于被译成中文的河上肇著作》(1979年2月)、《河上肇与中国的革命家们》(1979年4月)、《“五四”时期的河上肇》(1980年3月)等。本文刊于《中国研究》1980年5月号上,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张恒寿先生在《文史》第七辑发表《论庄子内篇产生的时代及其篇名之由来》一文,论证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并提出内篇篇名是淮南王及其门客所加的新见解。最近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著《庄子新探》一书,也谈到这个问题。刘笑敢先生在《文史》第十八辑发表《<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之新证》一文,指出内篇与外杂篇之间在概念使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张、刘二位的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家和文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之所以为中外古今许多学者推崇和学习,是与其优良的史笔有密切的关系的。 (一) 史笔的优劣高低,首先是能否写历史真实的问题。司马迁的《史记》素有“实录”之称。《史记·太史公自序》:“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司马迁讲这些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文学艺术观源于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并包融在其中。而他的哲学思想核心就是“德”与“道”。这与老子是一脉相承的。“道”是万物的本源。《庄子·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  相似文献   

19.
在为数众多的庄子注中,南宋林希逸《庄子口义》(一名《庄子?斋口义》)很值得注意。此书从理学观点出发探讨庄子学说,常能突破前人藩篱,另辟蹊迳,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后代注庄产生颇大影响,如明孙应鳌《庄子要删》、释德清《庄子内篇注》、清胡文蔚《庄子吹影补注》、宣颍《南华经解》都推崇林希逸,并有所继承发扬。它较早就传入了我国东邻的朝鲜、日本。福永光司《道教与日本文化》说:“江户时期的老庄学是由室町时期的禅僧继承当时的老庄学,并叙述宋时林希逸的《老子口义》以及《庄子口义》等开始的”。研究宋代庄学,《庄子口义》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对象。笔者在去各地访阅《庄子口义》善本的同时,以明万历施观氏刻本为工作底本,与宋、元、明部分善本作了全文对校,并努力收集了一些有关林希逸的资料。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庄子口义》的理学观、训诂、文论以及林希逸传略等作了一些探索。现谨就《庄子口义》的理学观,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20.
(一) 中国古代文学遗产丰富多采、灿烂辉煌。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应批判地继承。究竟如何“弃去蹄毛,留其精粹”,始终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在这方面,《庄子》寓言文学应是我们认真探索的问题之一。 《庄子》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书中的大量的寓言故事,仅《内篇》七篇就有寓言故事近四十则。可以说,一部《庄子》就是一座寓言文学宝库。 《庄子》既然是一部哲学著作,何以包罗了如此数量众多的寓言故事? 我们知道,战国时代在当时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文化空前繁荣,涌现出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形成了儒、墨、道等若干学派。诸子著书立说,争鸣辩论,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