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胜利后,为尽快遣返滞留中国大陆和台湾的370万名日本侨俘,国民政府本着国际人道主义之精神,在美国政府的帮助和协调下,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积极主动地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台澎地区遣返日本侨俘。新中国成立后,绝大部分日本侨俘已经回国,剩余之4万名日本侨民也被陆续送还回国,只有极少数人获得中国国籍。这一体现中国人民不计前嫌、宽宏大量、与人为善的民族品格之历史事件,尚未引起中国学界的足够重视。研究缺乏宏观的综合性研究成果,甚至华南地区的日本侨俘遣返尚未被纳入学界视野。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拓宽研究覆盖面,广泛挖掘遣返日本侨俘之史料,细化遣返日本侨俘的相关内容,推动这一研究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马关条约>的缔结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马关条约>第二款是关于割让辽东半岛的叙述.日本是据于何种理由要求中国割让这块土地的呢?换而言之,日本是建立在何种东北地区印象上要求割让上述土地的呢?近代时期的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调查、整理、分析,继而提出相应对策的国家.目前,很少有研究者注意到甲午战争前后,尤其是19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对华调查状况.然而笔者以为,自中日缔结修好条规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调查状况实不可忽略.笔者确信,日本19世纪90年代以后的许多重大对华政策均是建立在这些调查的基础之上.于"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之方略,近代日本似乎尤能领略,并忠实贯穿于其对外政策的实践之中,而对华调查的有步骤实施便是此类实践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活动.其中,日本对于中国东北尤其是辽东半岛的印象或者理解的形成过程完整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自1899年我国(指日本)开始对日本神话进行现代研究以来,日本神话之比较研究已成为众多学者关心的一个领域。但是,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这样的整理于八世纪的日本神话与海外神话传说进行比较时,是有许多问题的。既有《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这样记录于古代典籍的,也有口耳承传直到近年才得以采集的;既有日本附近的、又有遥远他乡的。当然这就有许多问题必须注意。  相似文献   

4.
日本被认为是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但是,随着中日不同社会结构的历史演变,日本儒学在许多方面具有与中国儒学不同的性质。武士家训就反映了这一点。儒学自5世纪初传入日本,即为统治阶级所学习。江户时代,武士谨言慎行、遵守礼节的自律与儒家道德相结合,修身之诫在家训中占很大比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两国社会状况的差异,日本儒学的内涵并不能完全与中国等同视之。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败后中国开始向日本学习,谋求全面的变革.在以日本为参照系进行的改革中,中国现代化由器物向制度与文化层面递进.甲午战败促使大批青年涌到日本寻求强国之道,他们学成回国后对中国政治、军事、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19世纪末20世纪初,译日书籍的传入对开启民智、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这一时期日本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据地和策划反清的大本营.由此可见,日本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日本一向善于汲取外来文化尤其热衷于吸收中国文化。日本历代引进了大量中国的类书,又仿效中国的办法自编了许多类书。这些类书汇编了大量中日书面资料,保存了一些散佚古籍中的零篇单句与片段,对研究中日文献价值很大。日本的平安时代(公元794年——1185年),相当中国自中唐至北宋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正是日本在中国初盛唐时期大规模地学习中国文化之后,进行消化并使之本国化的时期。平安初期,日本著名的汉学家、宫廷学者滋野贞主(公元785年——852年)就以宫内卿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正2012年8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杜颖女士所著《跨越战后——日本遗孤问题的历史与现实》一书,读来耳目一新,发人深省,不失为一部关于日本遗孤问题研究的力作。众所周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出台了向中国东北大批移民的计划,梦想通过日本人口数量的增长,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永久的殖民地。然而,当日本战败投降后,日本当局却将大批移民弃之  相似文献   

8.
一、“武装移民”侵略计划的制定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国策。日俄战后,日本加紧对中国东北侵略的步伐,其中向中国东北移民,是日本向中国扩张的一项重要措施。当时,日本陆军大将儿玉源太郎竭力提倡向“满洲移民”的必要,小村外务大臣也高唱“满洲中心论”,第一任“满铁”总裁后藤新平在其就职书中说:“经营满蒙的诀  相似文献   

9.
文官制度亦称公务员制度,它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在政府机构中普通采用的一种制度。现代文官制度最早产生于英国,以后美国、法国、西德、日本等也都相继效法而建立起各自的文官制度。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采用这种制度。但是如果追根溯源,英国的文官制度在它形成时期,则颇受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之影响。这一点,就  相似文献   

10.
一点订正     
编辑同志: 读贵刊1979年第4期第290页所载《祝日本〈中国月刊〉创刊》之文字,感到“中国日本,‘同文同种’”之提法,似乎欠妥。特草以下诸字,以就教于您们。据本人读到的书刊,国内学者不认为中国与日本既“同文”,又“同种”。如果以为日本的文字中借用了那么些  相似文献   

11.
文官制度亦称公务员制度,它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在政府机构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制度。现代文官制度最早产生于英国,以后美国、法国、西德、日本等也都相继效法而建立起各自的文官制度。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业已或正在采用这种制度。但是如果追根溯源,英国的文官制度在它形成之时,则颇受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之影响。这一点,就连当代西方的行政学家亦不否认。民主革命先哲孙中山早在辛亥革命前,在深入考察了欧美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官制度后,也曾这样言道:英美的文官考选之制,都学自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因此,究世界文官制度之源,源在中国。  相似文献   

12.
王康 《社会科学论坛》2005,(13):125-148
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须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1946) 杀人是极大的罪恶.动用国家武装力量杀人是极大的国家罪恶.日本国家军队对中国人的杀戮(1931~1945)是日本对中国犯下的滔天大罪.  相似文献   

13.
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当历史悠久而又具有灿烂古代文明的中国,还沉醉在自给自足、江山社稷万古长青的梦幻中未来得及清醒的时候,西方帝国主义就挟着鸦片和圣经,凭着军舰和战炮闯了进来。近代的中国,就这样被迫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型道路。首先觉醒的中国先进分子,萌发出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自强自立的理想。同时也使中国的近邻日本得到了启迪。中国有识之士醒世觉人之作,《海国图志》、《圣武记》、《瀛环志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敏感而又善于学习的日本维新志士选择了明治维新的道路。仅以《海国图志》为例,该书的60卷本1847年出版后,1851年即传入日本;其增补100卷本1852年出版后的第二年即传入日本。据统计,1854年至1856年间,日本刊印的《海国图志》各种版本就有20余种之多。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说:“日本平象山(即佐久间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之辈,皆为此书所刺激,间接以演维新之活剧”。不仅《海国图志》等著作启迪了日本维新志士的思想,而且日本明治维新本身,也曾以中国古代的政治理论——“尊王攘夷”作为它的一种指导思想。可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史学界就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成败得失作了许多比较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是不同层次的近代化运动,两者不可相提并论。因此,本文拟从另一角度,就中国洋务运动和大体属于同一层次的日本西南诸藩改革作比较,考察两者的历史背景与主观动机、主要内容与客观效果之异同,以从某一侧面展示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走上不同历史发展道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氢”字不仅仅是对中国之“氨”的简化,它也包含着对中国之“气”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系列混乱现象的整理与超越意识。日本之“气”有“け(ke)”和“き(ki)”两种发音,代表了对中国之“气”理解与接受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け(ke)”表现的是古代日本人对中国之气的抽象性内涵的接受惶惑;“き(ki)”则将中国之“气”这→宇宙天地人生的本体概念,具象化为人生化、情绪化的具有描述与形容功能的词,并衍生出数量上远远超过汉语的“气”字词组。从语义的角度看,中国之“气”经历了四个发展演进的阶段:有形的云气之气(天气)→抽象的元气(宇宙本原之气)→人之气→文之气;日本之“气”则有“云气之气→可感知的神灵之气→人之气”三个阶段,它解构了中国之“气”的抽象化、本体论的性质,但未能实现从“天气”、“人气”向“文气”的延伸与转换。因而,与中国古典文论“以气论文”的“文气”论的深厚传统有所不同,“气”在日本文论中使用较少,且概念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世界五大投资国之一的日本对华的直接投资方兴未艾.据统计,截止至1994年末,在华投资的日本企业累计已达8600家;仅1994年一年,日在华投资总额已达35亿美元.日对华投资的金额之巨、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广(简称“巨、快、广”)都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新格局,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引人注目的新动向.1 “巨、快、广”新格局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在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最低的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市场不断加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日美的经济霸权之争激化了.价格水准较高的发达国家,被卷入了成本革命的旋涡当中.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促使美元的汇率下降,将价格向发展中国家靠拢以提高国际竞争力,维护自身的霸主地位.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日本则以坚挺的日元防止“泡沫经济”崩溃后的国内经济的危机,通过将制造业转移到亚洲国家来确保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日元升值是影响日本经济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一背景下,日本的企业正在被迫向外发展.综观种种迹象,日本向外发展的最大目标是亚洲,特别是亚洲的最大国——中国.1985年日元大幅度升值时,也曾引起日本企业的外流.但那时的主要动机是降低成本,主要的落脚点是东南亚.这次除了寻求低成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一百周年。一百年前的那场战争,中国遭致惨败的结局,举国为之震惊。一惊以四大发明著称于世,具有数千年文明发展历史的堂堂中华帝国,竟然惨败于东方一个“蕞尔小国”日本的手下;二惊中国领土主权沦丧的空前严重。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和澎湖列岛,赔款二万万两,后加赎辽费等总共二万万三干一百五十万两,相当于清政府当时三年多全部财政收入的总和。割地之大,赔孰之多,主权丧失之严重,实属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8.
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须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1946)杀人是极大的罪恶。动用国家武装力量杀人是极大的国家罪恶。日本国家军队对中国人的杀戮(1931~1945)是日本对中国犯下的滔天大罪。这一罪恶已被制止了整整60年。但它的国家责任  相似文献   

19.
《今昔物语集》作为日本最大的说话集,于上世纪30年代前后被引介到中国,开始在中国传播.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对该作品的引介、翻译、研究整个过程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是日本文学在异域传播中比较特殊的现象.通过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文学传播过程中的“名人效应”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以及中国人接受日本文学过程中所表现的被动与盲从.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后,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一些学人转而“以日本为师”,东渡留学。近代日本政府面对蜂拥赴日的中国留学生,一方面借机培养“亲日”分子和“亲日”势力;另一方面在留日教育中实施“知识封闭”和“教学保密”,以免学有所成的留日学生成为其大陆政策的潜在威胁。中国留日学生饱受日本社会歧视和学业限制,切身感受日本社会的侵华氛围与行动,非但难以产生“日中亲善”之情,反而与日本政府冲突不断。近代日本对中国留日学生的教育史证明,知识流动的逻辑远远弱于侵略战争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