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属于人学实践活动,人是具有现实性和自我理性的客观存在。中国传统人学基于中国的历史和人文而产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人学精神财富。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具有属人和属教育对象的双重属性。中国传统人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本质联系。中国传统人学精华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重要的理念来源。从中国传统人学中吸收有益理念借鉴,可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我国大学生思维特点和人文实际,从而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职业》2006,(Z1)
中学生思想和感情的发展需要文学教育。文学是人学,表现为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文学给中学生打开了认识人生和自然的大门,展示了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人学,它表现人性、人道和人生,表现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情.文学鉴赏对于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人格情操、心灵世界等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为中学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给中学生打开了认识生人生和社会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4.
王一涵 《现代交际》2014,(8):250-250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理论是人的起源问题、人的本质问题、人的价值问题以及人的最终出路,即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学问题中有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学习研究,挖掘出马克思主义人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性及纲领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审美含义及其更深层次的审美意识形态是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话语蕴藉属性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这样,文学作品就有了话语蕴藉属性。从各种文学作品看来,话语蕴藉属性的运用还是比较常见的,适用范围也比较广泛。话语蕴藉属性在文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可能是一句话,一个人名亦或是一个地名甚至是一个字。本文意在浅析部分文学作品的话语蕴藉属性的运用和从而体会运用这一表现手法的益处,进而在自己的文学创作活动中运用这一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中,马克思占有卓绝的地位。在马克思的许多伟大思想中,人学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文章通过探究马克思人学的动因、马克思人学形成过程及其发展,总结出马克思人学的主题、核心、方法论、功能、思维方式及根本价值目标。从马克思人学的角度提出了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的方式方法,为社会主义深层次的解放人、开发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寻根文学"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里程碑,它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关注,研究两种文学流派的作品也不断出现。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寻根文学"丰富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引起了学术界的共鸣。"土著文学"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土著文学"作品中的土著文化因素对"魔幻现实主义"具有重要的影响。"土著文学"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都可以被称为拉美的"寻根文学"。本文系统地研究中国"寻根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通过分析"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寻根文学"的影响来梳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继红 《职业时空》2012,(3):154-155,158
孙中山的人学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是在其"致力国民革命四十年,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涉及互助人性论、民生观、自由平等观、"生元"说以及人生观等方面的内容。探讨发掘孙中山的人学思想中蕴含的积极合理成分,在当代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人学贯彻马克思主义始终,在当代渐渐凸显出来,是对人所做的高层次的思考。马克思人学内涵十分丰富,其关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关注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章从马克思人学理论基础入手,以社会性、历史性、实践性、全面发展性为切入点,论述马克思主义人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日本自古以来就是近邻,长久以来,我国对日本的各项研究中,日本文学和文化方面的研究是很有造诣的。80年代初,一大批中国的"日本通"通过各个方面的渠道了解日本的文学和文化,包括电影、书籍和科技等方面,中国全面了解日本文化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的几年,大批的中国留学生选择日本去留学,而且在选择学习方向上多偏重于日本文学和文化研究,通过他们的描述,把一个真实的日本呈现给中国大众。文学和文化的研究使得中日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理解,架设了一座经得起风吹浪打的桥梁。本文首先介绍了日本文学的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并详细阐述了如何以文化为背景研究日本文学。  相似文献   

11.
《中外书摘》2009,(12):F0003-F0003
19世纪末,中国最早的近代人学出版机构——南洋公学译书院载誉出世。发轫于此,上海交通大学的出版事业延续不断,直至1983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再建。依托百年名校——上海交通大学独有而深厚的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12.
<正>冯德英的“三花”小说(《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所塑造的农民形象在“十七年文学”中具有典型意义。借助人类学的理论视野分析“三花”中的农民形象,探索“十七年文学”在“新时期”文学批评语境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原因,可由此反思中国近现代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历史意识,并为研究“十七年文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1976年以来的文学被认为是对前一时期文学的拨乱反正。从这一转折点开始,中国文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被统称为“新时期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在对自身走向康庄大道的歌颂中,将“十七年文学”,即1949年至1966年期间的文学,放置于自身的对立面。这  相似文献   

13.
不论职业技术院校或普通高等院校,在承担培养专业后备师资的任务时,都必须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除重视必备的专业知识教育外,要特别强调加强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突出全面素质培养。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培养目标,必须从人学考试、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几个环节进行一系列改革。第一,人学考试。由于职业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各类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生源主要是各类职业学校以及生产一线从事实践工作多年的技术骨干。由于他们的年龄和学历层次各不同,因此,职教师资人学考试的方式也应服从培训需要,…  相似文献   

14.
当文学研究不可规避地涉及某个历史时期、某种社会理念时,这种研究是否能够从文学自身——如同文学这个概念本身意味着一种推崇创造性的、自由的、没有先例或不尊崇先例的话语——汲取或构建某种社会理念?事实上,正是这一点使文学在自身的历史中一直保持着对现存世界的批评性意图。可遗憾的是,在文学研究领域,以及在关于中国社会现代性的研究领域,思想资源的贫乏竟然使它们把过去某个社会时期理想化,并且将其贫乏的理念认做文学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的必修课程,它是对中国儒家、道家、佛教、玄学及古代艺术的全面阐述。本文就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为研究方向,从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开始,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位及教材建设,最后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意在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教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人的问题从古至今都是哲学家关注的焦点。从斯芬克斯之谜到马克思"现实的人",人学研究的纷争在历史长河中跌荡起伏。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建构了超越以往旧人学理论、结合时代精神和实践价值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合理内核、理论归宿,对新时代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价值,是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相关论述的理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思想道德的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人学观念对我国高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及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马克思人学观念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人自身为其探究对象,提出了诸多可供当下教育引入借鉴的理论,对学生职业能力与全面发展同样具有参考价值。首先通过调查问卷探索高等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再基于此分析目前高等教育中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足之处以及其他教学弊端;最后以马克思人学观念为指导思想,提出相应优化高等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措施,希望借此对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并且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学术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独立且健全的人格,成为社会国家所需人才。  相似文献   

18.
杨春辉 《职业时空》2008,4(7):129-130
诗是文学的精华,是最凝练的语言艺术。在各种文学形式中,诗歌是最能突出表现作品自身价值的文学体裁。诗歌的语言高度精炼,内涵丰富深刻,是作者最具个性化、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世界,同一首诗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与传统文体学相比,传统文体学对诗歌的分析是以语音和格律为着眼点,辅以作者介绍和诗歌的背景,通过分析诗歌的布局、行数、比喻的用法、句式、  相似文献   

19.
第八届“茅奖”:现代性文学制度的开创性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已经尘埃落定了,但有意思的是,关于这届茅奖的争议、质疑和颂扬的声音却刚刚开始。事实上,任何一种声音,无论是批评、质疑或是肯定、颂扬,部是应该值得肯定的,都呈现了对当代中国文学的热爱、支持和关注;特别是批评与质疑的声音尤为可贵,因为唯有批评才能促进“茅奖”等文学评奖进一步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   

20.
“身体写作”在中国当代文坛掀起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高潮。本文将从“身体写作”的定义入手,通过分析“身体写作”与女性解放、与道德观、与消费性文学的关系,来认识“身体写作”。“身体写作”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信仰缺失、精神世界空虚的必然产物,也是部分作家的一种写作策略。“身体写作”的出现带给我们对文化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