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文化翻译的视角来分析比较《大观楼长联》三个译本翻译的得失,指出对联翻译,应以文化对外传播为目的,无论形式还是意义上都应该保留对联本身的文化特点,减少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的翻译教学情况难以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要求,提高翻译教学效率刻不容缓。本文从提高翻译教师素质、充实翻译课堂内容以及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提高翻译教学效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味觉词汇即表达味觉感受的词汇。本文以汉维语中的酸、苦、辣三个味觉词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汉维语中这三个味觉词汇的基本词义,理清这三个词在汉维民族中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浅析其翻译。  相似文献   

4.
语篇是语言交际中的意义单位。在翻译实践中,散文翻译等文学样式的翻译多采用语篇作为翻译单位。语篇翻译应更加注重语篇的一致性、重点突出和衔接连贯三个方面。以美国作家詹姆斯·J.凯尔帕特利克的散文SPRING和宋德利先生对其的译文为例,分别说明这三方面在散文翻译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化浪潮下,为适应我国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MTI(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翻译专业硕士应运而生。不同于以往的学术型硕士,专业硕士的培养更符合各个职业的需求,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而培养翻译专业人才时,专业术语的翻译是检验翻译从业人员专业性的试金石。本文从忠实性、可读性、统一性三个方面对MTI术语的翻译标准进行讨论,以期对术语翻译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电影翻译是一种把国外文化的产品带入国内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失误。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入手对这些失误进行研究,总结出这些失误普遍出现在语码选择失误、翻译策略以及具体文化事实翻译三个层面,并对此三种失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界对于菜单翻译的研究逐渐升温,针对菜单翻译的研究无论在质的方面还是在量的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提升,但对东北菜菜单翻译的关注还是不多。在本次探究中,将以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为主,并辅助以音译以及加注等方法来实现东北菜菜名的翻译。得出了以写实性译法、写意性译法以及兼顾文化差异,避免冲突,在翻译中找到平衡点的三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根据生态翻译的多维整合原则,翻译过程是对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和选择;其不仅要实现语言的转换,而且还要实现文化和交际意图的传递;适应译文的生态环境,使译文达到生态平衡。本文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以大量的英文影视作品为例,结合字幕翻译的特点,研究多维整合原则在其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世纪大学生不仅要具备阅读各种英文文献的能力,更需要担当起翻译英文材料的重任.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课时限制、教材布局以及部分教师自身翻译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英汉互译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因此,笔者结合个人的学习和教学经历,从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他者地位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取得翻译教学成果改变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他者地位等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许译实践对文化翻译的处理方式灵活多样,而许氏翻译理论则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扬弃和发展。本文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结合诗歌翻译实例对许氏理论(以"三美论"为主)进行对比分析,力求客观、准确的评价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指出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文中介绍了韩礼德的语城理论,从语场、语式和语旨三个层面来探讨英语商务合同翻译中语域的对应并介绍了语域的三种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是如何在翻译中体现的,并力求达到商务合同翻译的三C原则,避免因合同翻译的含糊笼统而引起损失。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含有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诗词曲赋,《葬花吟》就是“红诗”的代表。这首诗包含许多意象和典故,正是这些意象和典故渲染了整首诗的格调,将黛玉葬花时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本篇论文将从意象的翻译、隐喻的翻译和典故的翻译三个角度出发,对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和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佛经翻译理论的发展阶段,结合佛经翻译史,对佛经翻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简单梳理:从东汉末到东晋是肇始时期;从东晋到隋朝是发展时期;唐代时期达到鼎盛。  相似文献   

14.
卡特福德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引入中国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但在国内却颇受冷遇和质疑。本文针对一些文章对卡氏理论的质疑,提出了笔者的看法,反驳了对卡氏理论语义等值、词汇等值、语言共性三方面的质疑。  相似文献   

15.
多模态研究已成为近二十年来跨学科性的热门研究话题,但以其理论框架或相应成果介入视听翻译,特别是具体性实践研究较少。2015年帕尔格雷夫·麦克米兰(英国)出版的《环球视野下的视听翻译》兼具把握业界研究动态与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以"述—评"为目的,先概要综述视听翻译研究现状,然后根据《环球视野下的视听翻译》框架,从视听翻译质量、翻译受众、专业实践三个维度评介。  相似文献   

16.
以宋朝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这首词的五个翻译版本进行比对研究。从新的翻译角度来对我国传统古诗词进行研究,以期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消除因翻译不当而引起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巩固中国在世界语言文化生态系统中的身份地位,增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世界语言文化的多元共存和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纳西族谚语的翻译,首先要了解其文化内涵,了解谚语都带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和浓厚的民族持色。其翻译方法主要有三种: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词汇、语法和翻译三个方面来描述专升本英语考试的复习要点,其中语法学习是本文描述的重点,分为三个方面:时态、从句和填空题的分析,本文的主要意义在于如何把握专升本考试命题特点,降低复习难度。  相似文献   

19.
马祖毅先生认为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四次翻译高潮,第一次翻译高潮即佛经翻译,第二次为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第三次为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内忧外患中国时的西学翻译,最后的翻译高潮则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本文在左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主要探究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19世纪末内忧外患中国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内忧外患中国是由社会、经济、文化这三个因素综合导致而成,该翻译高潮的出现是中国翻译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文中以美国小说The Great Gatsby中的两首英文歌曲的三个译本为例进行个案研究,拟通过对比,总结三位译者的翻译特点,以期为英文歌曲的翻译研究提供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